杜晓婷
摘 要:随着高校体育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热情的不断高涨,运动损伤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对于提高体育训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体育训练中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训练;大学生;运动损伤;预防策略
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负担,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和日常生活。因此,预防运动损伤对于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1 体育训练中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类型
1.1皮肤及软组织损伤
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包括擦伤、挫伤、撕裂伤等。擦伤多发生于摔倒或碰撞时,皮肤与地面或其他物体摩擦所致;挫伤则是由于外力直接作用于身体某部位,导致其皮下组织受损;撕裂伤则常见于剧烈运动中,因肌肉或韧带的过度拉伸而引起。这些损伤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导致感染和产生疤痕。
1.2关节损伤
在关节损伤中,扭伤和脱臼是比较常见的。扭伤多发生于踝关节、膝关节部位,它是由于关节过度扭转或拉伸导致的韧带或肌腱损伤;脱臼则是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关节损伤不仅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会导致长期的疼痛和关节不稳等问题。
1.3骨骼损伤
骨骼损伤在体育训练中也不容忽视,这类损伤包括骨折、骨裂,多由于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或长期过度使用所导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损伤,它的恢复期较长;而骨裂虽然不如骨折严重,但是也需要及时治疗和休息,以免留下后遗症。
1.4肌肉及肌腱损伤
肌肉及肌腱损伤也是体育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这类损伤多数是由过度使用、疲劳或错误的运动姿势引起的。肌肉拉伤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表现为肌肉纤维的撕裂或断裂;肌腱损伤则多发生于长期重复的动作中,如网球肘、跟腱炎,这些损伤不仅影响学生的运动表现力,还会导致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
1.5内脏器官损伤
内脏器官损伤虽然少见,但是在体育训练中仍有可能发生。这类损伤多是由于剧烈运动导致的冲击或挤压引起的,如脾脏破裂、肾损伤。这些损伤通常较严重,需要立即就医治疗。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避免学生因过度运动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
2 体育训练中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2.1增强学生的运动损伤预防意识
首先,学校应定期举办安全教育讲座,邀请专业医师或体育教练,通过讲解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成因及后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制作安全教育宣传册和展板,将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发布预防运动损伤的小贴士和案例,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其次,教师应注重基础技能训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技巧,引入先进的体育训练器材和辅助设备,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可以定期组织技能比赛和展示活动,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实践中检验他们的技能水平。学生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可减少因技术失误导致的运动损伤。
最后,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体育健康监测中心,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和设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教师通过监测学生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以及观察他们的运动表现力,及时发现并预防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史,为制定预防方案提供依据;鼓励学生自我监测和互相监督,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或给予相应的指导。
2.2在体育训练前做好准备工作
第一,传统的热身方式通常局限于简单的拉伸和跑步,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应提出“多维度预热”的热身活动方案。首先,利用动态拉伸替代静态拉伸,以增加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其次,结合专项技术动作模拟练习,使肌肉提前适应训练节奏;最后,引入功能性训练器材,如平衡垫、弹力带,加强对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爆发力的训练。
第二,因为每一位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体育训练前的个体评估与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应倡导“量体裁衣”式的个体评估,教师通过体能测试、动作模式分析和伤病史询问,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在此基础上制订训练计划,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反应,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避免因过度训练而导致的运动损伤。
第三,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运动表现力,而且会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因此,体育训练前的心理调适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应用“积极心态塑造”与“深度放松训练”相结合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正面的心理暗示和情绪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自信的运动心态;利用深呼吸、冥想放松的技巧,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力。
2.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指导训练
2.3.1个性化评估,科学制订训练计划
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对学生进行评估是制订科学训练计划的基础。教师可通过体质测试、技能评测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和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制订训练计划。例如,对于力量型学生,可以加强力量训练,增强其爆发力;对于耐力型学生,则应注重长距离项目的训练,增强其持久力。
2.3.2分层教学与动态调整,满足不同需求
在训练中,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差异,将他们分成不同的训练小组,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应重点加强对基础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实施更高层次的技能挑战和战术训练。同时,训练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和身体反应进行动态调整。
2.3.3重视心理干预与运动康复
部分学生在训练中往往因为压力过大、心态不稳等原因而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运动心态和增强其自信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点。对于已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运动康复治疗,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和理疗手段,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重返训练场。
2.4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性
一是定期检查与维护,筑牢安全防线。体育基础设施作为学生日常锻炼和竞技比赛的重要载体,其完好性和安全性关系到学生的运动安全。为此,高校应建立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这不仅包括对场地、器材的定期检查,还包括对设施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状态跟踪管理,并采用新技术,如智能巡检系统,对体育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二是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设施功能。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运动需求,合理规划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其次,要考虑设施的功能和实用价值,确保其能满足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同时提高场地的利用率。最后,还应注重设施的舒适度和人性化设计,如设置足够的休息区和急救设施,为学生提供便捷、舒适的运动体验。
三是强化安全教育与管理,增强防范意识。除了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外,高校还应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首先,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向学生普及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和方法,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要加强对体育设施使用规则的宣传管理,确保学生使用设施时遵守规定,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违规使用而导致的运动损伤。最后,还应建立健全的运动损伤应急处理机制,学生一旦发生损伤,能迅速得到救治。
2.5建立损伤预防机制
第一,增强安全意识,提升预防认知。预防运动损伤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知。高校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运动损伤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地在体育训练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可以举办一些互动式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模拟运动损伤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开发运动损伤预防APP或微信小程序,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让他们能随时随地学习和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完善训练设施,优化训练环境。运动设施的完善程度关系到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定期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符合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设计合理的训练场地和器材布局,以减少因场地湿滑、器材摆放不当等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还可以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对训练场地和器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学生的训练安全。
第三,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制订训练计划,避免“一刀切”的训练模式。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反应,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避免因训练过度而导致的运动损伤。同时,应注重训练前的热身活动和训练后的放松拉伸,以减轻肌肉和关节的负担,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还可以引入专业的运动医学团队,为学生提供运动损伤风险评估和训练指导,进一步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
3 结语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类型多种多样,运动损伤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损伤的特点和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康复计划,以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另外,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体育技能培养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参考文献:
[1]米鹏程.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运动的身体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D].泸州:西南医科大学,2023.
[2]舒淑.体育专项大学生运动损伤后焦虑及应对问卷编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3.
[3]韩邦磊.大学生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的损伤与预防[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2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