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洛宁县委宣传部
“这本《无公害蔬菜实用生产技术》真实用啊,像菜地里怎么防治病虫、怎么少用化肥农药……书里都有能看得懂的解释。”书屋管理员李少武正在为村民做借书登记,还不忘叮嘱道:“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来书屋找我。”
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拟推荐名单中,李少武榜上有名。今年58岁的他,2012年就开始与农家书屋结缘,在他看来,书屋就是田野上的“黄金屋”。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的“三余书屋”坐落在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是革命烈士的家乡,是豫西地区的红色文化村。十余年来,“三余书屋”在李少武的推广和倡导下,红色阅读已蔚然成风。
乡村阅读的引领者
“烈士的父亲李书显曾在村里创办一所‘三余学校。因为在过去,冬为一年之余,雨为晴天之余,夜为一日之余。为了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2016年,我们农家书屋也有了‘三余书屋这个名字。”在位于红色教育基地的农家书屋内,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围坐在一起,翻阅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的书籍,时不时对书中内容进行讨论。
聊起读书这件事,李少武总有说不完的话:“我是教书的,深知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尤其对乡村的年轻人来说,多读些书没坏处。我倒是希望全村老少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就连党支部书记李超林也表示,李少武不仅自己看书,还指导大家一起读书,不知不觉他就成为了书屋管理员。这些年来,“三余书屋”因为有他的帮助,活跃了许多。“三余书屋”建成至今,已收藏图书3000多册,其中,红色党建类图书占到45%,每年图书的借阅量达6000册次。12年来,到书屋借书的群众达7.2万人次。
村民致富的探索者
作为书屋的首批读者,李少武已与这间书屋一同走过12个春秋,他目睹了书屋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2年,在科技类书籍的启发下,我开始种植烟叶。”回忆起他与这间农家书屋“初相识”,李少武说道,当年在首轮烘烤后,他对照标准发现自家烟叶的品质不高,百思不得其解时,没想到却从书里找到了答案。
“烟叶这种东西在生长期间容易患花叶病,我们习惯直接使用别人推广的药,但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后来,我们查到了关于烟叶烘烤技术指导的书籍,发现按照书中介绍的配方用量可以让烟叶香味更浓郁,品质也更好。”李少武表示,熟练掌握技术后,他开始借阅各种书籍学习,也开始跟其他村民合作。如今,全村烟叶的种植面积已达百余亩,“农家书屋宛如一把助农‘金钥匙,给我们帮了不少大忙。”
尝到读书能致富的甜头后,村民对书籍的渴望愈加强烈,开始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曾在学校教过书的李少武便被推荐成为书屋管理员,村民们亲切地喊他“李老师”。
在李少武的带动下,村民们不仅能从书中学到一些种田知识,还能利用精神食粮改变中高村的村风、民风。
百姓讲堂的推广者
李少武经常在“三余书屋”为群众讲解相关政策。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中高村结合红色教育资源和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读红色书籍,讲文化故事”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文明礼仪等主题阅读活动,用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村委会还将“三余书屋”作为文化培训、致富培训的主阵地,邀请专家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专家来了,俺当好学员,把知识学到手;专家走了,俺就给群众当好‘二传手,真正让群众掌握好技术和要领。”李少武说。
好的管理员必须有时间、有耐心、有热情,这是农家书屋建设的关键。对于村民而言,有时候,李少武会担当起“翻译官”,把豫西方言中的词汇、说法和书中的官方学名对照起来;有时候,他是一本“字典”,年纪较大的村民会找他询问种植、养殖术语里的生僻字;但更多时候,他一直是最贴心的图书管理员,会根据对村民的了解,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农技书籍。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李少武让自己有能力帮助村民解答困惑。
目前,“三余书屋”已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的“充电宝”和提升文化素质的“加油站”。在河南,像中高村农家书屋这样的文化阵地不在少数。这些扎根于乡村的“图书馆”虽然外观简朴,却充满魅力,正逐渐成为全民阅读的“便利店”和乡村振兴的“智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