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均论英雄”指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在重庆市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丘陵小镇——荣昌区铜鼓镇,也正流行着以“亩均”论“英雄”。
“粮食年年种,传统种植模式赚不了多少钱,发展高效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才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金钥匙’。”铜鼓镇党委书记黄成辉说。
为此,铜鼓镇干部群众围绕镇内产业基础、先天优势——蛋鸡、花椒、红色文化做起了“文章”。
立体养殖增“亩产”
5月28日上午10时,走进铜鼓镇重庆康伊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仿佛走进了一个“小鸡快跑”农场。
占地约6亩、平均高约5米的养鸡室里,蛋鸡在各自的“套间”里进食;自动收蛋机贯穿整个厂区,将蛋鸡的“套间”与鸡蛋打包区直接相连;养鸡室内外,大大小小的管道,将不同配方的饲料源源不断地送到蛋鸡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养鸡室内仅有一两名工人在现场监督。
“这里每天能产多少枚蛋?”记者问。
“现在养鸡室有15万只蛋鸡,每天能产14万枚鸡蛋,市场需求旺盛,产下的蛋供不应求。”康伊瑞公司负责人康元德的语气中满是自豪。在他的悉心管理下,按亩均折算,该养鸡室每日亩均产出高达2.3万枚鸡蛋。
而在过去,铜鼓镇每亩地最多只能养6000多只蛋鸡,每日产出约5000枚鸡蛋。
“亩均产值”为何能提升如此之多?老养殖户康元德道出其中秘诀:“过去我们都是‘平面化’养鸡,占地面积大,喂养都靠人工,效率也低。采用立体化智能养殖模式不但提高了‘亩产量’,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此外,铜鼓镇还与西南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专家指导下,养殖户不断改进养殖方法,甚至根据天气情况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让蛋鸡更健康。
经过多年实践,新的喂养方式给康元德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应时而变的粮食配方饲料让产蛋率得到较大提升;鸡粪经过加工,变为抢手的有机肥料……“如今,铜鼓镇蛋鸡养殖面积不足过去的三分之一,年产值却提升了五六倍。”铜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里介绍。科学养殖,让铜鼓镇蛋鸡产业闯出一番新“钱”景。
目前,铜鼓镇已建有标准规模养殖场4个,养殖蛋鸡40余万只,全年产蛋量达1.2亿枚,产值高达7000万元。
一块地上育三“金”
走进位于铜鼓镇刘骥村的重庆徐风伴夏农业有限公司花椒基地,郁郁葱葱的花椒林里,一只只黑羽乌骨鸡正在林间欢快觅食。
“这些乌骨鸡常年放养在林间,不仅饲养成本更低,其肉质也更加紧实、鲜美。”刘骥村党总支书记熊贵英介绍。
铜鼓镇素有种植花椒的传统,目前已经发展6000余亩花椒产业。但由于市场价格不稳定,花椒产值波动较大,行情遇冷时,当地椒农一度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提升花椒产业效益,成为铜鼓镇的当务之急。
在花椒林下探索“种养循环”模式,正是铜鼓的破题之道。“一方面,掉落的树叶、地上的杂草以及虫子,为乌骨鸡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乌骨鸡产生的粪便又能为花椒树提供养料,促进花椒树生长和树林生态环境改善。”徐风伴夏公司负责人徐维丰介绍,“采用这种模式产出的乌骨鸡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市场售价也更高。”
如今,基地的花椒年产量最高可达5万公斤,年收益超过30万元,同时乌骨鸡和鸡蛋的年收益可达250余万元。
“我们提高农业‘亩产’的方式还不止这一种。”徐维丰带领记者走进花椒林,只见一株株昂头而立的小花在风中舞动,“这就是这亩地上的‘第三金’——中药材半夏”。
半夏喜阴,适合林下栽种,且药用价值较高,亩产值是花椒的10倍以上。“今年我们试种了50亩,已初获成功,有多家药材公司都表达了购买意愿。明年,我们将把花椒林下套种半夏的种植面积扩大至500亩以上。”徐维丰信心满满。
徐风伴夏公司的探索,只是铜鼓镇“花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铜鼓镇邀请业内专家试种价值较高的药用山椒,开发花椒香包、足浴包,举办花椒采摘节、花椒鸡美食评比等一系列活动,为花椒产业“增值加薪”。2023年,铜鼓镇全年花椒销售产值达1800余万元,线上销售额达300万元,花椒及相关产业带动500余户村民务工,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
红色研学别样红
“届时以红色旗帜为号,我们里应外合,歼灭土匪!”
4月5日,在铜鼓镇刘骥村铜鼓山研学小镇,十几位中学生身着表演服装,参演《铜鼓山上花椒红》红色情景剧,沉浸式体验“铜鼓山剿匪记”。
红色铜鼓山,英雄长眠地。登上寓意“来之不易”的99级台阶,只见铜鼓山研学小镇英烈园中“铜鼓山剿匪牺牲烈士永垂不朽”13个大字立于眼前,提醒着人们,记住这里的故事。
1949年12月7日,荣昌解放,但仍有地方反动势力盘踞在铜鼓山寨,意图发动暴乱,颠覆新建立的人民政权。
为歼灭盘踞在铜鼓山地区的土匪,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2军35师103团联合地方武装发动铜鼓山剿匪战斗。战士们以刺刀插入寨墙缝隙,从“刀梯”攀越过寨墙,与事前假扮土匪潜入山寨的战士里应外合,于一天之内击溃土匪。
这是一场在西南剿匪战役中的著名战斗。为纪念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1998年4月5日,铜鼓山英烈园落成。
但近年来,此地鲜有人至。“英烈园距离荣昌城区中心约40公里,附近还没有成熟的配套设施。”铜鼓镇副镇长杨媚感慨,“又远又缺服务,来的人自然不多。”
2023年,铜鼓镇决定依托已有资源,发展研学项目,引导刘骥村、共和村共同出资成立重庆铜鼓山文旅公司,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以及丰富研学项目等角度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铜鼓山研学小镇。
曾经的碎石路,被扩宽为双向水泥路;新增的铜鼓山剿匪作战地图等设施,引无数游客驻足;古色古香的民宿、农家乐等,为研学活动带来更多乐趣……
在红色研学项目遍地开花的情况下,铜鼓研学小镇如何“别样红”?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重庆铜鼓山文旅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铜鼓山除了完善纪念馆、还原战争场景等常规性工作外,还与时俱进开发了《铜鼓山上花椒红》红色沉浸式情景剧,推出扫雷、迫击炮、排兵布阵等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激烈,感悟信仰的力量。
2023年,铜鼓山研学小镇共开展100余场活动,带动周边“农家乐”在半年内增收10余万元。
随着蛋鸡、花椒、研学等产业效益日渐显现,提高土地“亩产”的探索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不断延伸——400余亩野菊花试种成功、“高山生态米”“共和红高粱”等产业渐次落地……一幅产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铜鼓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