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谦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的脑海里就立即浮现出在乡下老家捉泥鳅的画面。
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样,跟着爸妈回老家看爷爷奶奶。那天进了家门,爷爷就乐呵呵地说:“走,我带你去捉泥鳅。”我听了兴奋地蹦起来,急不可待地要马上去。
来到水沟旁,爷爷滔滔不绝地给我科普他的“泥鳅经”——泥鳅是一种非常机灵的小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喜欢栖息在水田或沟渠的淤泥表层,它白天钻入泥土,夜里才出来觅食,要逮住它可不容易……听到这儿我有点儿纳闷儿:既然泥鳅是昼伏夜出,这大白天的哪能捉到泥鳅,岂不是让我空欢喜吗?
爷爷看到我的表情变化,忙安慰道:“别急,咱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对付它呀!来,把水沟分段堵起来,用盆舀干水,下沟里挖。”听到这儿我又来劲儿了,赶紧给爷爷打下手。很快,水沟堵好了,我自告奋勇,一盆一盆迅速地往外舀水。终于见底了,我看见淤泥就迫不及待地伸出双手开始挖。意想不到的是,我手没挖到泥鳅,脚竟然踩到了它那滑溜溜的身子。我一时有点儿慌,以为踩到了水蛇,不由得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倒,而那条泥鳅早已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哈哈,真的有泥鳅,这下我更有信心了!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淤泥里左冲右突的泥鳅,展开“五指大法”。该出手时就出手,终于抓到这条差点儿害我摔在泥沟里的小家伙了,可它不甘心“束手就擒”,在我的手心里拼命挣扎,搅得我手心直痒痒。我痒得难受,就把手松开一点儿,泥鳅“刺溜”一下,又落回了沟里。这时沟里有点儿渗水,泥鳅好像逮到了一线生机,一下子不见了。我只好再次把水舀干,在淤泥里一遍一遍地搜寻、抓捕,但都以失败告终。我又气又急,转头看爷爷,发现他老人家正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呢!我灵光乍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把两只手插入泥里,使出“降龙十八掌”,使劲儿搅动泥巴,硬生生把那条泥鳅给逼了出来。这条泥鳅似乎累了,我抓住时机,迅速把它抓住并收入桶中……
就这样,我们爷孙俩分段围堵,累得气喘吁吁,但幸好挖到了小半桶的泥鳅,收获满满,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指导教师陈娜静/插图魏雨璇)
精彩点击
泥鳅滑溜溜,实在不好捉,但也正因为它不好捉,“捉泥鳅”这件事才更好写。捉泥鳅要做好准备工作,踩到泥鳅会被吓一跳,好不容易到手它又逃之夭夭……这就是一波三折,也是我们把一件事写出彩的必备要素。选择做起来有难度的事写,就会降低你写这件事的难度,你听懂了吗?
(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