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妙
批评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用到的教育方式,通常用来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要求其改正。在家庭教育中,批评有其存在的教育价值。但是,如果批评的方式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愿面对批评,甚至排斥批评的现象。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批评,快乐成长呢?
气质类型需考虑
案例:晴晴和天天是双胞胎,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面对妈妈的批评,活泼开朗的晴晴会主动和妈妈沟通,表示自己知道错了,一定会改正;而性格相对内向的天天却会躲起来默默流泪。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多血质的孩子往往外向活泼,善于表达自己;胆汁质的孩子热情积极,坦率真诚;黏液质的孩子在感情上不易冲动;而抑郁质的孩子内心比较敏感。
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面对批评,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上述案例中,晴晴面对批评时会主动和妈妈沟通,而天天却选择躲起来哭泣。抑郁质、黏液质的孩子性格较为内向,受到批评通常会有消极情绪,家长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委婉地指出错误,并与孩子解释批评的原因;多血质的孩子较为外向,可以快速地调整外界给予他们的评价,家长可以适当直接地指出其错误并给予解决方法;胆汁质的孩子情绪较不稳定,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更为适合。家长首先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
孩子感受要照顾
案例:老师向妈妈反映多米在幼儿园打了别的小朋友。多米妈妈听后,当着老师和其他家长的面,指着多米说:“和你说过很多遍,不许打别人,为什么就是不听!”随后,妈妈气哄哄地拉着多米走了。第二天,多米不愿意理会“告状”的老师。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指出,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不仅不会接受批评,还会将过错转移到他人身上,如案例中的多米,妈妈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她,只会让她不愿意接受甚至排斥妈妈的批评,并讨厌“告状”的老师。
因此,在批评的时候,家长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在众人的目光下,孩子记住的可能不是批评的内容,而是被他人围观的难堪和羞耻感,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可以与孩子平等沟通,耐心倾听,仔细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好的地方给予表扬,错误之处给予适当批评,并共同商讨改正措施。
批评方式需斟酌
案例:婷婷想给小鱼缸换水,但因为第一次做,把水洒得到处都是。看到湿湿的地板,妈妈大声指责道:“你是不是又在阳台玩水了?以后不准去阳台了。”婷婷委屈地跑回房间。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关于批评的实验,教师对三组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第一组,教师给予孩子针对个人的批评,如“你真笨、你不好”;第二组,教师给予孩子指出错误结果的批评,如“你这样做不对”“你没有完成”;第三组,教师给予孩子针对行为过程的批评,指出孩子错误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批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接受针对个人批评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很糟糕、不自信;接受指出错误结果批评的孩子,易产生无力感,在问题没有解决前就选择放弃;而接受行为过程批评的孩子会更积极,愿意尝试更多方法解决问题。
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经常会用生气的口吻说出“你在做什么?”“你怎么回事?”之类的话语,这样的态度和提问,表明了成人心中的预设:事情的发生是因为“你”的过错。案例中,婷婷妈妈没有了解事情的经过,就直接指责婷婷在阳台玩水,导致她被误会而感到委屈。面对孩子的“犯错”场景时,我们不妨用“发生了什么事?”这种比较中立的方式提问。如果我们能加以引导,和孩子分析再发生类似事情时的处理方法,孩子会愿意把批评当作一个学习的机会,从而形成成长型思维。
后果承担要给予
案例:玩积木后,旺旺经常任由积木散落在地上,不愿意收拾。妈妈批评旺旺:“不能乱丢积木,会摔倒!”但旺旺仍然不收拾。直到某一天,旺旺不小心踩在积木上重重地摔了一跤。
由于认知经验的不足,父母在批评孩子错误的做法时,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这些做法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批评他。如案例中妈妈批评旺旺不准乱丢积木时,旺旺并不理解积木为什么不能乱丢,觉得没有关系,每次游戏后仍然不愿意收拾,直到不小心被积木绊倒,才开始意识到收拾玩具的重要性。因此,在批评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适当承担做错事情的后果,帮助他们理解家长批评的原因,从而及时地改正不当行为。
批评表扬相结合
案例:林林非常调皮,经常被爸爸批评,林林认为爸爸不喜欢自己,不仅对爸爸的批评充耳不闻,还特别抵触和爸爸一起玩游戏。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教师的表扬和期待对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当成人的表扬越多、期待值越高,被表扬或被期待的孩子的表现就越好。案例中,爸爸一直采用批评的方式教育林林,导致林林产生逆反心理,不仅没能帮助林林改正不恰当行为,甚至造成林林对爸爸的抵触心理。每个孩子都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一味地批评会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在批评孩子错误行为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度表扬,增加期待值,帮助孩子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