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书香 一半烟火 书闲处好

2024-07-06 12:08:30夏学军
共产党员·下 2024年6期
关键词:我们仨报刊亭小人书

夏学军

那天我急需一份本地晚报,走遍大街小巷却不见报刊亭,这时才忽然意识到,已经有很多年没在报刊亭里买过书报杂志了。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自己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一时间,难免生出几许伤感、遗憾,记忆的闸门也由此徐徐打开。

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记得儿时,每逢星期天父亲休息时,他都会用自行车驮着我们姐弟三人去书店买书。其实书店并不远,我们就是想享受坐车的感觉,他也愿意满足大家这个小小的心愿。父亲会先给自行车轮胎打满气,再把车擦干净,在横梁上放上木制的座椅,在后座铺上软垫子。妹妹最小,坐在前面的座椅上;弟弟坐后座;我是老大,就踩在脚蹬子上站着。父亲扶住车把慢慢推着我们走,母亲则背着军用水壶跟在自行车左右小心地看护着我们,不时提醒弟弟别把脚伸到车轱辘里,也提醒我手要扶稳了。我们仨都美得很,“骄傲”得像骑在骏马上的大将军,一路欢声笑语不断,那些平平常常的星期天也因此变得像节日般美好。

刚识字那会儿,买小人书自然是我们的首选。在父亲的建议下,我们慢慢集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的整套小人书。稍大一点儿,当小人书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胃口”,父亲便开始给我们订阅期刊,如《少年文艺》《科学知识》《作文》等。也是在那时,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张书桌。那是一张足有1.8米长的木书桌,是父亲托人做的。我们仨兴奋极了,不停地抚摸着崭新的桌面,一遍又一遍地拉着抽屉。可是没两天,光滑的桌面上就被小弟用铅笔刀划出了痕迹。虽然父母没说什么,我和妹妹却没少数落他“手欠”。隔天,父亲就搬回3块大玻璃。他先给书桌铺了一层绿色毛毡,说绿色保护视力,然后把玻璃依次铺在上面,一人一块。

铺上玻璃的书桌变得更漂亮了。我们仨不仅有了各自的学习区域,还每人多出了一块“展览”空间。我从捡回来的枫叶中挑出最绚烂的几片,小心翼翼地压到玻璃下面。枫叶旁边放着我和小伙伴阿春的合影。那是阿春家搬走之前我俩在公园照的,阿春还在照片后面写了“友谊长存”四个字。这张照片至今还保存在我的相册里。妹妹喜欢收集糖纸和邮票,玻璃下面花花绿绿的甚是好看。左侧是糖纸,右侧是邮票,泾渭分明,一张一张摆放得整整齐齐。弟弟喜欢画画,玻璃下面压的全都是他的画。虽然那时的他没有油画棒、水彩笔,作画全是用铅笔,可是画什么都活灵活现,谁见了都忍不住夸上几句。这小子确实有些艺术天分,长大后果然考上了美术院校,毕业后也从事着与美术相关的工作。

那张书桌渐渐成为家里最有文化氛围的角落,摆放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最初只有个小书架,后来又添了录音机、复读机、电子钟、护眼灯、地球仪等。一件件物品之上,有时代和岁月的痕迹,也寄托着父母的殷切希望。印象里最喜欢的时刻,就是父亲在闲暇之余也坐到书桌前,拿出一本《唐诗》或《宋词》,抑扬顿挫地吟诵上几首、讲解一番。就是在这许多的美好时刻里,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悲悯、苏东坡的豁达、辛弃疾的豪迈,如同丝丝缕缕的春风,无声地潜入了我们的心田。

父亲不只自己爱读书,还经常把书当礼物送给我们仨。每逢不寻常的日子,比如节日、生日,我们都有可能收到崭新的书籍。即便是一个孩子过生日,另两个孩子也享受同样的待遇。我清晰地记得,18岁生日那天,父亲送我的书是《女青年修养手册》。书名朴素又直白,内容却包罗万象,有礼仪与修养、价值观与爱情观,也有生活常识、成长的秘密,等等。这本书仿佛另一个“父亲”,教我独立自主、自信乐观,也教我与人为善、常怀感恩之心,像一叶扁舟,缓缓地载着我去往远方。

那些年,父亲在买书上一贯大方,让我一度误以为家里很富裕。长大后才知道,其实那时候父母的收入并不高,每个月都得计划着花钱,但是有个计划常年不变,就是必须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买书。为了实现这个计划,父亲不吸烟不喝酒,喝茶只喝单位发的“劳保茶”,母亲也从不乱买衣服和鞋子。父亲去世后,留下三大书架的书籍。我们都爱书,但是也知道谁都不能把这些书占为己有。一番商量后,弟弟拿走了工具书,妹妹拿走了艺术类的书籍,我则拿走了所有文学类的书籍。

父亲爱读书、买书的习惯深深影响了我。参加工作后,我大部分的收入也用在了买书和杂志上,常去的地方除了书店就是报刊亭。特别是报刊亭,几乎每个月都要光顾几次,每次去都会捧回几本杂志。《美化生活》《健与美》《演讲与口才》,让我的生活更丰富;《人物传记》《散文》《人民文学》,让我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飞碟探索》《科学画报》,则让我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对于这些自己比较关注的杂志,它们的出刊日期、大概什么时候会出现在报刊亭,我都掌握得门儿清。因为经常光顾同一家报刊亭,与店主老伯也混熟了,常常是我一露面,话都不用说,他就会把新出的杂志拿给我。那一刻,闻着淡淡的油墨香,内心充满不可名状的幸福感。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蓦然回首,那张铺着玻璃的书桌、父亲认真为我们读着书的样子、小小的报刊亭以及亭子里的老伯,一幅幅画面清晰如昨。纵然很多人和事如同消失的报刊亭,都已不得不说再见,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不会从我心里消失。每次重温,体会到的都是浓浓的眷恋与温馨,也每次都忍不住感慨自己的幸运,有这样颇具生活情趣的父母。他们竭尽全力地生活着,在繁重的工作、家务之余,还不忘带着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去制造一些“高光时刻”,如同在白水里投入一粒糖、在荒漠里种下一株绿植。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什么是“有趣的灵魂”,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从一些细节琐事中发掘美好,并以此来修复生活里无奈的部分。

那些从儿时起就闻到的书香,更是一直陪伴我至今,让我即便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也从不缺乏在人生路上闲庭信步的优游感。很喜欢一句话: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对于现在的我而言,生活无非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工作,闲暇时听听歌、跳跳舞、看看书、陪陪家人。枕边有书、家中有爱,又有健康、平安和喜乐,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猜你喜欢
我们仨报刊亭小人书
孤独的报刊亭
想起“小人书”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8
Es la mente la que hace el cuerpo
报刊亭
我们仨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06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设计
小人书伴随我成长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