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利 王菁钰
摘要: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也呈现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自从加入WTO之后,中国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基于此,考察贸易对劳动力市场影响便是必要的。本文回顾并梳理了国内的贸易和劳动力市场情况,并通过一定的理论支撑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和总结了贸易对劳动力市场诸如就业规模、质量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为贸易政策与劳动力就业方面政策的制定做出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规模;贸易;就业质量
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现状
(一)贸易总量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2002至2007年,进口贸易额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5.88%,出口贸易额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8.98%。2007至2014年间,中国进口贸易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2.97%,出口贸易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2.57%。同期,世界进出口贸易额也呈现增长趋势,进口额从2005年57 422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91 940亿美元,出口额从2000年的62 201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89 950亿美元。直到2019年COVID-19之前,中国贸易与世界贸易都呈现增长趋势,然而于2019到2020年间,中国贸易进口额由29 792亿美元下降到20 696亿美元。此后到2021年开始出现缓慢恢复。
中国进口贸易变化趋势与世界进口贸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中国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几乎同步增长。推测这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存在密切关系。中国进口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完成最终产品的某一中间环节,生产完成后再出口,进入下一环节,进而呈现出进口与出口齐头并进的现象。
(二)市场结构
近年来,我国对亚洲的进口基本稳定在60%左右,在我国进口市场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进口市场中下降的部分是欧洲、北美洲,但是我国在非洲、大洋洲、拉美等地区的进口则呈现上升情况。其中,主要与我国发生进口贸易的国家有亚洲的日本、韩国地区以及美国、欧盟几个发达国家。除此之外,关于我国贸易集中化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解决,例如,近年来东盟和拉美也成为了我国进口贸易的重要地区,我国的进口贸易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就业规模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即“人口红利”。2020年我国得就业总人数达7.5亿。另外,受经济产业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具体地说,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最强,在2020年达到3.5亿人,吸纳就业人员比例更高;第二产业次之,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校多;第一产业吸纳能力最弱,对低技能的劳动力需求占比最多。
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每年新增劳动力中大部分来自大学生。自高考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博士、硕士等高学历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而且这种形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近十几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仍逐年增加,2022年毕业生总数上升至765万,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海外回归的学生等,我国目前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巨大。
(二)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从事社会劳动并且获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性收入情况的水平与效率。最近几年,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问题逐渐引起大家思考,高离职率与高就业期待并存的情况较为普遍,就业质量问题影响劳动者个人的福祉,也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由2014年的54.77%提高到2022年的64.7%,在迈向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劳动导致劳动者收入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使得城乡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但就整体的工资水平而言,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全国就业市场工资水平持续走高。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名义工资57 361元,2021年110 221元,增长1.9倍。分区域看、不同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021年名义工资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为北京(194651元),上海(191 844元),西藏(140 355元);最低的三个省份分别为山西(82 413元)、黑龙江(80 369元)、河南(74872元)、极差达到119 779元。这种巨大的省区差异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和国家政策扶持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体现。
三、相关理论基础
开发贸易给一国带来的福利效应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方面。进口贸易带来的消费者福利效应,已被国内外学者们广泛研究和验证。进口贸易对生产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始于赫克歌尔-俄林理论。它是研究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理论。基于产业间贸易分工的背景下,H-O理论讨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模式,强调一国的比较优势源自本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随后,斯托尔博和萨缪尔森两位学者做了进一步延伸,提出了S-S定理对外贸易的开展,一国的进口竞争行业会萎缩,出口导向行业会扩展,劳动力会从进口竞争行业流向出口导向行业。如果一国的进口竞争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导向型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那么劳工者工资下降,甚至出现失业,反之,如果一国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导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那么劳动者工资会上升。一国开展对外贸易,有助于提升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会降低一国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进口竞争行业在进口冲击下短期内会实现就业减少。
此后,产品内贸易兴起,“新新”贸易理论出现,将传统的贸易理论在宏观国家和行业层面的研究推进到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
四、进出口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进出口贸易与就业规模
从出口贸易而言,出口贸易额的扩大和增长代表着占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在国外市场更广阔的产品需求将会刺激国内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工作岗位的数量得到提高从而提升就业数量。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带来的就业影响也存在着差异,就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前者的发展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数量,当此行业在海外占据较大市场时,才能有效体现出口贸易对就业数量的正向作用反之,如果出口贸易的行业需要很高的入职门槛、以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的高精尖产品为主时,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就会降低甚至呈现负影响。不是产品本身所带来的负向影响,是源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技术密集型行业占出口的大部分时会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空间,导致其产量降低,进一步影响就业。
就进口贸易而言,进口贸易的发展和增长意味着大量企业不在国内生产,可能会出现负面效应削减我国就业。比如一是进口替代效应和资本替代效应。指对某种产品进口从而对国内该产品的需求减小使得生产该产品的部门收缩,该部门的劳动力失业,资本替代效应是指由于资本和劳动具有替代性,大量进口资本货物会减少就业。二是生产率效应:即进口的先进技术会促进一国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同等价值创造近需较少的劳动力,雇佣量下降。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进口贸易对就业规模的促进效应会出现在部分行业和企业上,主要通过挤出效应实现。通常情说下我们认为进口贸易的增加会挤占国内企业的空间导致就业规模的缩小。但具体的说,如果进口更多的来自外国中间品时,能促进企业扩大规横从而对就业有积极影响。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世界工厂”丽言,庞大的加工贸易产业使我国进口的产品以中间品为主,此时进口贸易对增加就业有积极作用。但是面向竞争力低下的中小企业则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进出口贸易与就业质量
自1991年国际劳工组织首次提出“体面劳动”概念后就业质量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和相关国际组织对就业质量问题开始重视并加以研究。McManus和Schaur(2016)指出职业健康问题成为劳动者福利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尤其是受到进口冲击严重的小型企业,结果显示:受中国进口冲击严重的美国制造业的工伤率从短期到长期在提升,尤其是那些小规模企业。对于在职培训而言,进口贸易一方面会通过加剧进口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影响企业对员工在职培训。当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时,有两种力量会影响企业提供培训,第一:不断加剧的竞争降低培训回报率,进而削弱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动机;第二,不断加剧的竞争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促进企业增加对员工的培训。最终的结果则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大小。
培训企业和进口企业的分布如表3所示,表明给员工培训的企业个数,远远大干进口企业的个数,前者占总样本的比重大于45%,而后者占总样本的比重最高不超过13%,前者发生的概率是后者的2倍之多,说明给予员工培训的行为相对于进口企业较为常见;但另一方面,给予员工培训的企业个数仅占总样本的50%不到,说明给予员工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行为,在我国的工业还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次,进口企业的培训显著高于非进口企业,暗含进口企业还是相对非进口企业更需要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就出口贸易而言,高技术人才占比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就业质量的改善。基于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可知,出口产品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需要出口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目前的国际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土地和人口的竞争,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通过激励机制可以让出口贸易达到对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国内企业为了更多的抢占国际市场、出口产品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核心竞争力。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就业规模来说,出口贸易通常因为市场扩大而带来更广阔的就业岗位,但同时因为行业的差异。出口贸易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针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则相反。进口贸易则源于替代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在一般情况上使得就业岗位减少,但因为挤出效应使得进口贸易同样在不同产业上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表现。进口中间品时强竞争力的企业可以增加就业,弱竞争力的企业则相反。
从就业质量来说,通过过往数据推测进口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多的为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出口企业在竞争刺激下会加大高质量人才的雇佣。
(二)建议
首先,加强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降低投入品进口障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间品会多次跨境,从而提升了企业支付投入品流通成本,阻碍全球贸易及价值链生产网络发展。
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和有能力的大企业主动构建自己的全球生产网络,激励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现阶段,我国出口增长乏力,劳动力低价优势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逐步消失,出口已成被动趋势,而进口却是主动行为。进口贸易同样也可以给国内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鼓励民营企业联合“走出去”,联合收购发达国家拥有的技术、人才、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企业。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从依靠低工资的简单劳动力转型依靠人力资本,促进企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政府应鼓励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向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如果通过税收调整和补贴措施有效缓解企业培训成本的压力,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此外,政府本身应加大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和收入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