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由于地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其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初中地理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原则,结合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31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积极意义。地理教师要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下去。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师要储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质量,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浮于表面。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民俗、地理、历史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将古代散文、诗歌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引入地理课堂中,不仅能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变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文化辅助地理现象、知识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2.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普遍对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感兴趣。以往初中地理教师“填鸭式”的知识讲解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教师将不同的风俗文化、建筑、传统节日、民族服饰等内容融入地理教学当中,将给地理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能够带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地理学习体验,能有效转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刻板印象。
3.优化地理教学的方式
优化地理教学方式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与基础。当前部分地理教师只习惯运用讲授法、练习法组织授课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地理学习当中。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材施教、学思并用等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多数地理教师采用,如此才能将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现阶段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甚至缺少学习兴趣,不利于其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初中地理教师有效运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来感染学生,可以推动学生深入学习我国的大好河山、传统习俗、历史建筑等知识内容,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落实德育要求
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落实德育要求为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健全学生的品格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自觉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初中地理教师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采取有效的融合教学策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成长为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地理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融合教学的中心任务,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在选择融合教学方法时,教师要从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要出发,兼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特征,为地理课堂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多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稳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三、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传统文化积累不够深厚,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缺乏将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有效结合的能力。由于缺乏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这部分教师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时只能浅尝辄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质量。同时,学校要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培训,帮助初中地理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水平。例如线上的传统文化专项培训课程,方便地理教师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这对地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2.教师缺乏丰富的融合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支持。进入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搜索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案例,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有效提高自身的融合教学能力。学校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融合教学比赛,以赛促教,使教师快速实现成长蜕变。最后,学校要将地理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项目,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科学、有效的融合教学方法的掌握效率。
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1.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传统文化
高质量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当中,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生在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将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帮助教师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成绩。首先,教师可以将古诗词融入导入环节。一些古诗词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向学生展现独特的地理景色,加快学生的知识掌握速度。而初中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复杂性,古诗词的创作时间也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太远。若教师直接开始教学,很难让所有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古诗词的应用价值也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古诗词教学情境,为学生留足悬念,才能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将课堂导入环节的实效性落实到位。例如,学习《中国的地域差异》时,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沁园春·雪》中描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还有“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无不体现着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为了降低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向学生播放诗词对应的风景,并对诗词的内涵进行解读。之后教师可询问学生对南北方地区的差异有怎样的理解。在古诗词的帮助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对南北方气候差异的见解,也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当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呈现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与民间艺术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并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图片、视频、文字的结合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色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要深入挖掘、有效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做到物尽其用,进一步提高融合教学的开展质量。首先,教师可以将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借助各地的特色建筑使学生了解更多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例如,学习《世界的聚落》第二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时,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我国不同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如山西平遥古城、福建土楼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具体做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其次,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要创新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方式,将讲授法、地图法、讨论法等相结合,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学习《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黄土高原近千年的演变、水土流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人地和谐”理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选择的传统文化渗透素材要紧密联系教材的知识点,避免生硬、刻板,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质量。例如,学习《中国的河流》时,教师向学生讲解由于人们的随意砍伐、围湖造田,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大大缩减。教师可引入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深入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自己治理长江的简单构想,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在习题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要提高自身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地理习题的能力,创新地理习题内容,发挥地理习题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结合地理知识点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问题素材,并保证地理知识点与传统文化材料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与此同时,教师要丰富传统文化素材的选择类型,历史事件、古诗词、建筑特色等元素都可以与地理习题相结合,才能保证地理习题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注重运用古诗词或俗语解释地理现象。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古诗词、俗语文化与多个地理现象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利用古诗词、俗语命题也是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之一。此外,传统文化与地理习题的结合不仅优化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俗语中反映了我国哪个地区的特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还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上网搜集材料等途径自主设计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点相结合的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保证学生的习题设计质量。其次,教师要在地理习题中融入地方特色、风俗文化或建筑特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与地方特色事物之间的关系。如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什么要住窑洞,海南地区为什么盛产椰子,等等。教师还可在班级范围内举办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点相结合的习题编写大赛,让学生在良性竞争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地理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渠道,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储备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拓宽视野的途径,如何提高课外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效性也是初中地理教师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例如,学习《中国的地形》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彩泥、纸板等材料制作立体的中国地图,增强学生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完整的意识。教师还可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借助网络或运用图书馆资源了解更多与地理相关的书籍,如《徐霞客游记》,在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入领悟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学习,促使学生了解更多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时空限制,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水平方面作用很大。为了保证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质量,教师要借助调查问卷、与学生谈话交流等手段定期分析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在此基础上调整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向和优化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将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教师还要将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取得的成绩等纳入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体系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要落实德育的要求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融合质量,教师要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将传统文化与习题编制、地理课外活动等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 严红霞《试析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教育界》2023年第16期。
[2] 丁双双《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
[3] 杨平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加深传统文化教育》,《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18期。
[4] 郝明明《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5] 谢晋秋、肖洪、纪占华《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课为例》,《地理教学》2016年第9期。
(尹洪娟,1974年生,女,汉族,大学,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