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差异化与包容性的教育实践

2024-07-05 11:00张碧
留学 2024年13期
关键词:包容性分层课程

张碧

几年前的芬兰之旅,加上近期对澳大利亚课程较为系统的学习,让我对教育的差异化与包容性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结合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张和举措,可以预见,差异化与包容性将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或着力点。

差异化与包容性须成为全社会的教育共识

芬兰校长协会原主席Riikka Lindroos在《是什么造就了一所好学校》演讲中曾表示:一所好学校是给所有人的,它会赋予师生足够多的选择权和创造权,并给予极大的信任,让人在里面可以做不同的事情。这一段话,谈的是办学,实际指向的是教育的差异性与包容性。

作为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芬兰将国家理念、文化、历史及国际理解都纳入教育体制,其教育一直处于变革和发展的状态中。芬兰于2016年启动新课改,秉持公平和高质量两大理念,以诚信为基石,以个人发展为旨归,关注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融合式教学、学习社区和综合教育等,力求让教育的发展在每个人身上得到体现。全社会都聚焦在孩子身上,考虑孩子的一切,在差异性与包容性上步调高度一致。

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有差异化与包容性的基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所指便是。虽然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科举制度遗留下来的功利化取向对差异化与包容性这一教育共识的形成还有不小的影响,但指向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改革一直未停下脚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生活视界、实践机会和创新环境,认识、区分并包容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对人的尊重。

这种教育共识的形成,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这不仅关乎我们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甚至还影响着国家的未来。一方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特别是发挥教育评价功能,大力推行“教育家”办学,切实破除“五唯”,践行“五育并举”;另一方面,要有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校长领头、教师带头、学校牵头,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将差异化与包容性具化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差异化与包容性要依托于全方位的课程供给

差异化与包容性的教育,意味着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学习选择,课程供给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些课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紧密相关,强调体验和运用,其目标包括掌握实践中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校园外面的世界、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以及培养创造力、好奇心与思考力等。

在芬兰,中学除了近20门必修课以外,还有大量综合性、体验感极强的课程,如理赔体验课程、户外活动课程以及家政课程等,力求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课程菜单。以家政课为例,内容丰富,包括住宅的打理、纺织物品的整理、生活垃圾处理、家政服务等,每周三节,开设1—3年。比如做符合标准的营养餐,一般4人一小组,过程中涉及烹饪和烘焙的知识、营养建议与健康食品、食物质量与安全、工具的使用,还得考虑小组如何协作才能确保相互关照的氛围、男女平等的关系等。

全方位的课程供给,让不同的学生拥有适切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可能,这是差异化与包容性的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当下,我国持续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同时统筹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旨在为开设多元化课程、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差异化与包容性应转化为全过程的教学变革

差异化与包容性最微观、最直接的体现是课堂教学。当下的课程改革,更关注如何学、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展等。落实在课堂中,意味着教学设计及其过程、方法的全面转型。

澳大利亚的“Differentiation and Inclusive Educational Practices”课程,即根据学生准备情况进行分层设计、体现差异化与包容性的教育实践。差异化表现为一种综合的课程设计、教学和课堂管理方法,系统地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特征;包容性可以消除准入障碍,促进有意义的参与,提升所有学生的归属感。差异化与包容性的教学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面对不同类型的班级和学生,都要进行预评估、分层授课、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预设,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跟踪和辅导。这需要教师调整计划、方法并加强课堂管理,来覆盖教室里的每一个人,为学生带来正确而适切的体验。

预评估相当于我们的预习环节,可以帮教师找到学生学习准备的相关证据,并为分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信息。预评估一般设置在一节课结束后,学生通过完成数量不等的任务,并填写“出口卡”,来衡量自己的学习准备情况。教师进行课程分层,不是根据学生固定的学习成绩或等级,而是根据学生的准备程度,旨在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舒适区学习和发展他们的技能,同时接受挑战,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分层授课体现在任务难度和数量上的不同,但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相似的任务和探索相同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的预设,必须多元且充分,包括教学物件、学习支架、教学环境、任务清单、展示流程等,以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课程结束后,教师一般需要进行课程要点的总结,学生则要自我评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展示他们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甚至给予课后帮助。

总之,走向差异化和包容性的教育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需要全社会的教育共识、全方位的课程供给和全过程的教学变革。这对于大体量、大班额的中国学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变革和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猜你喜欢
包容性分层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有趣的分层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