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4-07-05 11:00马东影谢琨琨蒙钰婷
留学 2024年13期
关键词:本科生学术人才

马东影 谢琨琨 蒙钰婷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拥有拔尖创新人才的国家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显著优势,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问题。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新加坡四国为例,探索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路径。

美国:实施开放灵活的选拔机制与跨院系合作教学模式

在创新人才选拔方面,美国高等教育践行开放包容的原则,广泛吸纳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一方面,美国高等院校不仅要审核申请者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而且要综合评估他们的个人才能及对社会的贡献。在这一选拔机制下,申请者的个人陈述、推荐信及课外活动表现,都被视为重要的参与条件。例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和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极为重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选拔过程中则特别强调学生在STEM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倾向于录取在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另一方面,美国高等院校采取多样化的选拔录取模式。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提前决定计划(Early Decision)和滚动录取制度(Rolling Admission),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施莱尔荣誉学院(Schreyer Honors College)的自我申请与学院邀请相结合的选拔制度,其多样性与灵活性有助于满足创新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在教学方面,美国诸多高等院校实施跨院系合作教学模式,即鼓励学生跨越知识边界,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学生互动,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复合型思维能力。例如,斯坦福大学开展了“交叉学科教育”学习项目(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激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大挑战课程”(Big Ideas Courses)则专注于针对气候变化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问题,推动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寻找解决方案。此外,该校还提出了“元学科”计划(Meta-disciplinary),允许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同时提供多学科研究项目,促进学术和创新的深度融合。

英国:推行导师制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英国高等教育推行导师制,通过个性化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发展支持,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所需的卓越的沟通技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定期与一名或多名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会谈,讨论话题较为广泛,不仅涵盖学术内容,而且包括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路径。导师也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领域的复杂性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术导师,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与一次小组或一对一的导师辅导课(tutorial);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则采用双导师制,即给每个学生配有一名学术导师和一名学院导师,确保学生在学术与生活各方面都能得到关注与帮助。

除了校内的导师制以外,校内外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亦是英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所谓“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就是通过整合教育、产业与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创新的机会。它强调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以及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例如: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下设的“伦敦创新学院”(Innovation Academy)通过与谷歌和IBM合作,建立了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和企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体验新技术、践行新理念的学科平台;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石墨烯研究中心”(National Graphene Institute)与三星和索尼等国际企业合作,致力于将石墨烯技术应用于新一代电子产品的研发和能源解决方案;等等。学生在项目中不仅能获得从事尖端研究的机会,还能直接参与到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的全过程,深入理解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

俄罗斯:发展跨学科的区域学培养体系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俄罗斯高等教育建立了区域学学科的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全球视野、专业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着力培养能系统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学术知识,而且要拥有能够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解决复杂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能力。例如,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Moscow St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够应对复杂欧洲问题并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政策专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Sain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的区域学专业强调对亚欧地区的深入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关系和区域研究方面的专业能力。

其次,注重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模块化和跨学科课程体系。例如,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Novosibirsk State University)的“亚洲研究”课程专注于亚洲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动态,内容涵盖地区合作、冲突解决、边界问题及经济合作等方面,同时强调语言和文化学习,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亚洲地区的深入理解;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Moscow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的“能源与区域发展”课程则结合物理、环境科学与区域政策,探讨能源技术对区域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技术分析和预测能力。

最后,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与合作渠道,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区域特色研究能力。俄罗斯高校与国际组织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其中,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通过与俄罗斯外交部合作,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外交工作和国际事务研究;乌拉尔联邦大学(Ural Federal University)则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为学生提供研究俄罗斯亚洲部分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独特机会;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德国基尔大学(Kiel University)合作开展“波罗的海地区研究”联合硕士项目(Baltic Sea Region Studies Joint Masters Programme),学生可参与由两校共同设计的实践导向课程,实地考察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新加坡: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以一流大学卓越的本科生群体为基础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加坡高等教育领域的关键决策,对于提升新加坡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作为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年轻大学排名的榜首,肩负着拔尖创新人才本土培养的重要使命。学校大力倡导本科生科研,于2004年正式推出“本科生校园科研体验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on Campus),旨在加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创立类型多样的科研实践活动。由于学生的专业领域、研究兴趣以及能够投入科研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各不相同,南洋理工大学推出了“学院研究项目”“跨学科研究项目”以及“校企实验室与研究所研究项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科研需求。其次,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系统化的科研流程。具体来说,学生于当年7月末接收邀请函,经过选题注册、参与培训、海报展示、参加国际竞赛等流程,最终于次年6月提交科研成果。南洋理工大学规定:参与该项目的学生须在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方法讨论班和线上伦理辅导课程来提升学术素养。再次,实现个别指导与协同培养相结合。南洋理工大学不仅为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辅导,而且坚持协同培养的原则,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学术共同体,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强化本科生与教师指导下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同辈研究者的学术合作关系;其二,倡导校企合作实验室与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参与本科生科研指导;其三,实现海内外高校的联动,鼓励本科生去往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与南洋理工大学长期合作的世界一流大学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最后,保障本科生科研的资源供给。一方面,开放重点学科平台,如新加坡地球观测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等,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前沿的实验设备,掌握先进仪器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为参加海外科研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不同标准的资金补助,如去往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的经费补给为2500新元,去往亚太国家所对应的经费额度为1600新元。

(作者马东影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谢琨琨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蒙钰婷系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本科生学术人才
人才云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