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践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些历史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共同富裕,并结合中国实践阐述路径举措。
关键词: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026-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目标之一[1]。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共同富裕意味着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国家财富和社会资源的目标。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2]。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改革措施和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基本目标。这个概念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无共同富裕的观点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无共同富裕的观点认为,社会不可能完全摆脱贫富分化的问题。根据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经济活动的自由竞争会导致一部分人财富增加,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陷入贫困[3]。因此,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贫富分化被视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然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共同富裕被视为一种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来实现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私人占有和剥削为基础,导致了贫富分化的加剧[4]。而社会主义则通过公有制和分配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公平、共同富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共同富裕的观点,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公正的原则,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财富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利益增长。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力量和竞争机制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资源和财富会自然地分配到每个人手中,从而实现共同富裕[5]。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了这种观点,认为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只有通过消除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和共同管理,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在这种分析框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释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当前生产力状况的科学分析得出的,并且是运用唯物史观精准预测未来发展目标的基础。基于这一分析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和总体方案。这意味着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选择适应当下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这样的路径,逐步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理论,通过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当前的生产力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步骤和总体方案。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同富裕理念
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丰富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成果的条件下,主体性自由的一种状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财富的私人占有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财富的公有制,摒弃少数人对财富和权力的垄断控制,实现全体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共同管理和分配[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共同富裕理念强调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全体人民分享社会资源的目标,旨在消除贫富差距,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和生活水平。这一理念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私有财产和竞争导致的贫富差距形成鲜明对比,提供了一种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7]。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的占有和支配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只能得到相对较低的工资。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为了消除这种剥削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废除私人占有和实行公有制经济,社会的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管理。这样一来,社会财富将不再被少数人所垄断,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下,社会主义社会将注重公平分配和社会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同时,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公平分配原则,根据每个人的劳动贡献和需要来确定收入水平和资源分配。共同富裕的理念也强调要解决特定群体和地区的贫困问题[8]。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发展政策,消除贫困现象,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总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同富裕理念旨在消除剥削关系和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解决特定群体和地区的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同富裕与中国实践
(一)建立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理念,并通过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并成功实现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这使得中国从一个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中国政府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全面的福利待遇,包括医疗保险、教育保障、社会救助等,有效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第三,中国突出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0年,中国已成功脱贫近1亿人,宣布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第四,中国注重推动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国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这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础。第五,中国积极发展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第六,中国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全国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未来,中国还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总之,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实践和成就证明,共同富裕理念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9]。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必然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使得一部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另一部分人则生活在贫困和剥削中[10]。共同富裕的理念是要通过消除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果实。这需要改变现行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不再被剥削,社会财富能够公平分配。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中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逐步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私有制问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当然,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积极探索实践路径,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向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三)共同富裕需要完善分配领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配公平的理念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劳动者自己创造的财富得到了不公平的分配。因此,实现分配公平是消除剥削和阶级分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分配方案,通过建立劳动价值论来确保劳动者获得与其劳动价值相符的报酬,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来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公平分配,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也注重分配公平,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公平分配。中国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减少不合理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然而,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利益关系。实现分配公平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制度建设,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奋斗。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分配方案,才能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中国通过消除绝对贫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措施,使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中国的实践探索必将走得更深入更扎实,造福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武强,吴静.共同富裕与中国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经济问题,2023(03):9-15.
[2] 赵孟营.建构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转型[J].北京社会科学,2023(06):120-128.
[3] 张光先,钟晓敏.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J].财经论丛,2023,305(12):24-34.
[4] 孙万君,姚娟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实践进路[J].理论导刊,2022(04):8.
[5] 郑功成.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的逻辑关系及福利中国建设实践[J].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22(09):18.
[6] 任晓刚.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J].理论导报,2022(05):37.
[7] 郭晗,任保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实践历程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2(07):16-25.
[8] 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学动态,2021(05):9.
[9] 卓成霞.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耦合与实践进路[J].求是学刊,2023,50(01):22-30.
[10] 肖祥.共同富裕:社会正义的中国实践及其发展启示[J].理论月刊,2023(01):15-25.
[作者简介:崔巍,硕士,现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阳泉市分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纪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金融、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