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24-07-04 16:40杨磊
新楚文化 2024年14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环境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各国新兴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下一代的思维导向尤为明显,支持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作为民族发展形成的宝贵财富,是由一代代中国人血脉传承的。“戏聚北京”群众戏剧展示、戏曲票友大赛活动(以下简称“戏聚北京”活动)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件精神为指引,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京剧艺术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京剧艺术的青少年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中华文化内涵,成为时代的一种新需求。本文分析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针对“京剧小票友”在“戏聚北京”活动中的现状,践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态度和效能,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提升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建议。笔者认为可从“在具体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职能”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京剧小票友;京剧艺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4-0043-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4.013

一、引言

中国从拥有四大文明开始,就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蕴涵着同样的中华文明精髓。但在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京剧却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特别是民族未来的生力军——青少年,更是知之甚少,这样就无法发挥京剧艺术促进青少年传承传统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呢?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其他国家带有其意识形态的大量文化产品在我国传播,对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成长期的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自2017年创新开展“戏聚北京”活动,目的在于全面落实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月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应该要推动全民艺术的普及,提升人民群众的美育素养,是各级文化馆的重要责任。活动纳入北京市文旅局主办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中,并成为六大板块之一,组织北京市各区群众,通过编导、创作、演出分布在北京地区的戏曲流派和剧目,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有六年多的时间,分成两个赛事活动,一是“戏聚北京”北京市戏曲票友京剧大赛,二是“戏聚北京”北京市群众戏剧短剧作品大赛。其中前者是根据成人票友、小票友逐年交替的比赛方式固定开展,其中“戏聚北京”北京市戏曲小票友京剧大赛(以下简称“戏聚北京”赛事活动)以“传承点亮未来,唱响时代旋律”为主题,给青少年一个集比赛、展演、讲座、交流的展示平台,引起了各方面对于“京剧传承发展”的关注与热议。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如:文化断代、传承缺失、意识西化、延续性开展等。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在“戏聚北京”活动中引入京剧传承的重要性

其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各国的文化产品对我国的精神文化领域带来了碰撞与冲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经济实力与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媒体技术随之加快突破进度。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核心,在树立民族意识的领域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化占据着现代文化的中间位置;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关键地位”[1]。文化产品既是文化产业的成果之一,又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文化产业落后的国家很有可能沦为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其结果就是引起自身文化体系的变质和文化认同性的丧失,文化产业可以加强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性,也可以削弱这种认同性”[2]。

在面对西方文化产品大量传播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上升期。自十八大以来,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进一步明确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适时地提出了大力弘扬和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提升人民群众的美育素养的重要指示,如果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那么文化遗产只能在传承中变味,在喧嚣中流失。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从曾经的青少年是穿着“洋品牌”、看着“外国动画片”、唱着“RAP”成长起来的,到现在的穿着“汉服”、看着“国潮动画片”、唱着“爱你孤身走暗巷”逐渐成长,从不喜欢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到现在的对国学文化的喜爱。美育起到引导作用,在课外生活中通过文化馆、青少年宫这一渠道潜移默化地传授给青少年,使之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巩固文化自信之基础,这一做法便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大部分已经对京剧产生兴趣的青少年通过“戏聚北京”活动的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京剧艺术的方式生动表演出来,完整地传承下去,为中国式精神文化内核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实践积累。

其二,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艺术,是传统道德文化观念良好的承载体,在青少年成长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中国式戏剧体系,更是位列于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京剧作为戏曲的代表剧种,至今仍然能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与它所富含的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其综合性“从剧本上看,他在文学方面的综合程度几乎达到了顶峰的状态,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所有的文学体裁都被它囊括;从舞台演出上看,它是音乐和美术的融合;而作为表演艺术,又集中了唱、念、做、打多种艺术表现形式”[3]。青少年通过对京剧的学习能够获得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让青少年在娱乐中接受修养道德的培养,剧目内容的丰富,人物形象的生动,能打动人心的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体验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京剧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深受市民喜爱,在青少年中,学习京剧似乎已经变成一种潮流,在各个地方的文化馆、中小学校、青少年宫都为小朋友们学习京剧艺术提供了平台。“戏聚北京”赛事活动将这些对京剧疯狂喜爱的、对京剧的学习也同样热爱的小朋友们组织起来,齐聚一堂,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施展才华、发展特长,用知识和智慧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一起互相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最大程度上推动了青少年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主动性。

其三,美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在群众戏曲活动中重视京剧教育及展演的方式传承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下,青少年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同时对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美育工作的开展,要秉持着立德树人的观念,落脚于时代生活,以美育特征为基础,发扬中华美育的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的身心都可以健康成长。”美育不是单一的对专业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只有把对青少年群体的艺术熏陶和美育教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使之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让艺术浸润青少年的灵魂、让美育滋润青少年的心灵。文化馆发展至今,已成为开展群众文化美育教育的宣传主阵地,也逐渐成为青少年美育建设的重要载体。专项活动可以弥补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成长水平的青少年个性需求,普及戏曲知识,培养广泛的群众基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了解京剧艺术,读得懂戏曲剧本,看得懂戏曲表演,品得懂人物剧情,唱些什么,说些什么,好在哪里,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对京剧从喜欢到热爱,以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小票友”,甚至有一些青少年选择了从事京剧相关专业的道路,这在无形中为京剧的演出市场培养出了一批年轻观众群体和专业演员,能够改善时下演出市场中“叫好不叫座”的现状,挽救现今京剧和各地方戏曲的危机,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发展,也为振兴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戏聚北京”活动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

其一,“戏聚北京”活动有让人喜的一面,也有让人忧的一面,现在活动中最大的优势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品牌的打造及支持戏曲保护传承。

近几年,北京市文旅局极其重视群众文艺品牌的打造及支持戏曲保护传承的政策。把戏曲演出归入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录中去,优化戏曲环境,搭建戏曲展演平台,为传承发扬戏曲艺术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文化馆作为承担全民艺术普及职能的公共文化机构,肩负着举办全民艺术推广活动、重大节庆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文艺精品、发扬传统文化交流活动等多项功能,“戏聚北京”赛事活动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有六年多的时间,青少年活动以“传承点亮未来,唱响时代旋律”为主题,小票友赛事已成功开展三届。

从“戏聚北京”赛事活动实例中看到,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为5-17岁的青少年,参与的青少年逐年递增,参赛的小选手都有着很强的艺术追求,涌现出了许多像模像样的小演员。在艺术的层面来说,他们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课余时间他们坚持练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为了台上的每一分钟表演,他们在台下每天都在默默付出着长期的辛勤努力,也只是为了能在大赛的舞台上,向观众们展示出他们的炫目色彩。

其二,存在戏曲专业人才比例失衡的现象,缺少京剧相关专业人才。

活动通过各区文化馆戏曲干部的共同努力,注重扶持戏曲票友活动和票友团队,积极开展戏曲类活动,培训基层京剧票友等活动中,选拔各区的具有代表性的票友参加全市比赛。文化馆戏曲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活动开展的基础,目前各文化馆存在戏曲相关人才专业比例失衡的现象,缺少相关专业人才,致使各区相关活动开展质量参差不齐,戏曲干部的培养和发展相对局限,我们希望通过“戏聚北京”赛事活动拓展各区的戏曲干部的横向发展空间,给他们提供相互学习的空间,展示艺术水平的平台。

通过活动培养各区戏曲干部人才,一是应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文化馆戏曲干部队伍,二是应不拘一格用人才,特别是重视那些虽没有高职称,却具有丰富京剧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三是在现有戏曲干部中遴选优秀人才到专业院校学习先进的戏曲教育经验、方法,保证每个文化馆都有戏曲教育背景的专业干部。在每次赛事活动后都举办一场展演活动,由除了获奖选手、京剧名家、评委以外,各区文化馆的戏曲干部也上场进行示范演唱,培养各区文化馆戏曲干部既能传授戏曲知识又能传授京剧表演技巧的同时,展示他们多年所学的专业技能,多演出可以使他们更准确地评价京剧作品的良莠,从而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京剧传承的推广者。

其三,面临专项资金不足,急需加大物资经费投入解决关键性的困难。

专项资金的匮乏,急需加大物资经费投入。近年来,党和国家每年针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投入的经费逐步增加,但是与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使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与感染性大打折扣。由于资金、各区重视程度、人员优化配置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各区开展的相关活动有多有少,无法做到长期稳定地开展相关活动。戏曲干部的培养和发展相对局限,可以说,经费的配置扼住了“戏聚北京”赛事活动的喉咙,一旦活动缺乏后续的资金保障,那么哪怕是很有意义的行为,最终也只能以草草结束来收尾。而之前在“戏聚北京”赛事活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也只能付诸流水,这将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我们都知道,戏曲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门艺术,如果仅仅是阶段性地开展活动,不但不能让孩子正确了解、接受京剧,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由此可见,“戏聚北京”北京市戏曲小票友京剧大赛需要持续下去,且势必会带起一股传统文化传承的美育风潮。

四、对于“戏聚北京”活动的思考及建议

其一,搭建戏曲名家、小票友交流展示平台,共同促进艺术的薪火传承。

“戏聚北京”赛事活动以京剧作为渠道向广大的青少年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其对京剧乃至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活动的开展实践,综合考虑评委的配置问题,从京剧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下决定,采取的是理论知识型、专业经验丰富型和实践技能型的诸多京剧名家及院校的教授担当评委,更深层次地契合中国式传统文化精神,与艺术高校、专业院团结对子,与共青团中国戏曲学院委员会联合主办“戏聚北京”青少年赛事活动,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曲教育领域体系完备,优秀师资集中,在活动中主要对于基础理论和技术进行推广性的系统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同时,聘请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的京剧名家及国家一级演员,这些专家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并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各流派剧目的表演技巧,是剧目表演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每场比赛结束后由专家们对每位小票友进行点评指导,不仅在表演中增强青少年自信和自豪感,加深小票友们对京剧剧目的理解,同时探索艺术高校、艺术院团和文化馆创新戏曲人才培养的美育定制模式,这是其他类似活动所不能及的资源。

通过专家座谈会,由戏曲专家及媒体顾问的专业化视角研讨,发现缺少公开课和培训环节,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活动内容设置稍显单薄。明确了下一步对京剧表演的展演方向,定位为戏曲中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增加戏曲表演身段、京剧锣鼓、京剧经典剧目赏析、戏曲美学等特色内容,为小票友们营造一个相互切磋技艺的艺术氛围,在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茁壮成长,打造青少年和群众喜爱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活动服务项目。

其二,加强符合时代的新媒体、文化相结合的演出方式。

新媒体产业的出现推动社会进入数字传播时代,新媒体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新塑造一个公共文化传播的环境、创新公共文化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网络媒体的发展及智能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正面效应相当显著。

2019年“戏聚北京”赛事活动中的展演增加了网络直播,展演后观看人数统计,国家公共文化云、北京数字文化馆、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官方微博直播,共计73.5164万人以在线的方式观看了展演的直播。2020年在北京数字文化馆举办“全民艺术普及-戏聚北京惠民讲堂”每周三、周六更新戏剧知识、戏曲知识,讲述戏曲、戏剧人物、唱腔唱法、剧目介绍的故事。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将线上的普及化教学优势与线下面对面精准化研习优势相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互补。

完善线上线下活动对于发展和巩固青少年“寓教于乐”的基本需求及创新动机。下一步在线上活动的设置上,可以更加丰富一些,侧重点更加偏向于戏曲的发展史,而不单单只侧重于京剧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培养全面发展、同时具有系统的京剧表演和京剧剧目的专业知识,增强青少年实践技巧和表现能力、能在活动中感受应有的快乐。同时,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数字化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文化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里、社区中、文化站点进行扎根生长,以中国式的视角开发京剧线上产品实物化,京剧主题体验馆及京剧剧目等衍生线下产品。

五、结语

通过“戏聚北京”北京市戏曲小票友京剧大赛活动等,针对青少年所采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社会活动密切配合,需要扩大社会交往,培养青少年们踊跃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再将分散的、自愿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通过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给青少年带去知识的同时,又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赛事活动中很多观众是参赛选手的同学,他们在看戏的时候对于唱念做打、流派等一些专业的戏曲概念了解得并不多,因此希望通过念白、韵白中掺杂白话的戏曲选段,让青少年们先看懂这些戏曲,然后再培养欣赏戏曲的兴趣,引导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剧场,真正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心里,为戏曲文化事业和戏曲演出市场培育出一批后备力量,成为未来的观众、票友、专业演员,为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

以京剧艺术作为赛事活动的品牌基础,吸引各戏曲剧种的票友、戏剧爱好者汇聚北京,真正地实现“戏聚北京”,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促进京剧艺术的发展、传承、创新,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一个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让他们“飞更高,走更远”。

参考文献:

[1]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中译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2]胡慧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

[3]钮骠.中国戏曲史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3.

[4]李瑞环.李瑞环谈京剧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5]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6]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

杨磊(1984-),男,汉族,河南人,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舞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