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桥 米娜
“这座墓葬竟然抵挡了‘摸金校尉18次盗墓,盗墓贼惊呼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墓主人的套路”“不打开秦始皇陵,也能知道里面有什么”……视频中,一位束着马尾的女孩儿端坐在镜头前,寥寥数语道出一个墓葬的前世今生。她就是浙江大学考古学博士王旖旎,一个拥有五百多万粉丝的科普博主。谈起出圈的经历,王旖旎坦言当初只是想“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居然真的试出了名堂。
考古是个“产业链”
王旖旎与考古的渊源,来自文理分科时对数理化的“恐惧”:“我是数理化非常差的人,就想选择文科专业,当时觉得历史学起来还蛮有意思,越是钻研越发得心应手。”高考后,取得了优异成绩的王旖旎并没有选择“热门专业”,而是结合自身兴趣,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的考古文博专业,由此开启了她的考古之路。
与大众想象中考古人员的田野挖掘不同,在王旖旎看来,“冷门”的考古实际上是个“产业链”。大众经常看到的考古发掘,实际上是整条“产业链”的“源头”,然而,找到“源头”并非易事。以汉文帝霸陵为例,王旖旎解释,从东汉至宋朝都没有文献记载有关陵墓的信息,直到在元代学者编纂的一篇文献中,才首次出现霸陵在“凤凰嘴”的说法,且只是推测。自2000年以来,历经十余年,考古工作者一直围绕“凤凰嘴”寻找,多次勘探,但仍一无所获。经历了一系列艰难困苦与机缘巧合后,最终确认距离“凤凰嘴”以北2000余米的江村大墓,才是真正的汉文帝霸陵。“霸陵能被找到并确认已是困难重重,至于更多的帝陵以及古迹遗址,则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无言地等待着。”
文物流出“上游”来到“中游”后,就要在实验室中接受全面的“检查”。“第一步是开展科学实验,如文物鉴定、文物修复;第二步则是文物研究,比如一件青铜器归属于哪一个时代分期、它的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考古信息。”王旖旎道出其中的玄机。这个过程更像是破案,需要通过微小的线索,抽丝剥茧,逐步还原出文物的全貌,比如震撼人心的三星堆青铜神树,就是专家团队比对、拼合两千多块碎片修复而成的。在这一环节,考古学家们通过解读文物,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由此丰富对历史的认识。
而王旖旎的工作,则属于这条“产业链”的下游,即如何让这些考古成果走出象牙塔,“飞入寻常百姓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她眼里,一场展览想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要考虑诸多细节:“摆放、固定文物,需要策展人对文物的材料特性熟记于心;如何更好地传达展览的主题、确认文物的展示顺序,需要策展人深厚的知识支撑。”除此之外,还要保障文物的运输安全、展示期间安全。有些文物对湿度、温度等有着严苛的要求,策展人也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源来已久,研究体系日趋完备,但社会上依然不时传来不理解的刺耳之声:“研究这些过去的东西有什么用”“不如多往前看”。而王旖旎认为,只有知道了来时路,才能知道该如何走今后的路,考古就是了解来时路、追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最直接方式。通过考古,大众不仅可以以史为鉴,找到当今社会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涵养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体味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考古不是像科学发明一样立刻就能展现出价值,反而表现为一种深厚的力量,会在未来体现出作用,或是鼓舞人的精神,或是洗涤人的灵魂。”
“冷专业”引发“求知热”
曾几何时,王旖旎在博物馆中流连时发现,许多人对博物馆馆藏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在浙江省博物馆,馆方为了能让观众看到镇馆之宝“彩凤鸣岐”古琴的正反两面,将琴竖着摆放,可一位妈妈却告诉孩子这是竖琴;在国家博物馆,一位父亲和孩子说金缕玉衣是古人打仗时穿的盔甲,实际上它的“真实身份”是丧葬殓服。这让王旖旎意识到,博物馆热起来后,科普也必须跟上。于是2020年,王旖旎在社交平台注册了账号“水星逛博物馆”,开始创作科普视频。
做科普视频,王旖旎的首要原则是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印山大墓在考古界的地位极高,流传着“北有秦陵,南有印山”的说法。为了拍好这个题目,她先后去了印山越王陵博物馆五次,并查阅了大量书籍、论文。一段三分钟的视频,光是撰写文案就花费了三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印山大墓系列的播放量至今已达1.9亿,是王旖旎所有视频中播放量第二高的作品。
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考古学虽然是王旖旎的“地盘”,但在短视频传播方面她却是个“小白”,初入短视频领域的她就踩了不少“坑”。起初,王旖旎专注于雕琢华丽的辞藻,文案看上去十分优美,却缺乏实质性内容。看着惨淡的数据,王旖旎尝试转变思路,放弃华而不实的文案,着重关注视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设置悬念、讲故事的方式,提高视频对观众的吸引力。扎实的内容很快获得了观众的青睐,王旖旎的粉丝量也快速增长,最多时曾一夜涨粉30多万。“我的账号名称叫‘水星,但水星却是所有行星里最干燥的、没有一滴水的星球,给账号取名水星,也是想告诉大家我的视频里干货满满,没有水分。”努力有了回报,王旖旎充满骄傲:“我讲的中国故事,能够被很多人听到。”
掌握“流量密码”的背后,离不开在考古专业多年的学习与训练。带着专业的眼光,王旖旎与广大网友“云”逛博物馆,深入龙游石窟、曾侯乙墓;追问“雷峰塔为什么倒塌”“免死金牌能保命吗”等历史谜团;回顾第一代飞行员、核工程建设者的动人故事。除了受到关注的博物馆和墓葬,王旖旎也将目光放到一些小众的博物馆和展览,通过拍摄挖掘它们的潜力。在王旖旎看来,这些博物馆和展览虽然小众,但是可以让观众了解一个个不常见的、认知之外的世界,不仅与传统博物馆有着同样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将人们的情感连接起来。在杭州,她拍摄精神疾病主题的博物馆,戴上病人腕带,深入体验精神病患者的一天;在上海,她进入抑郁症博物馆,扮演一名抑郁症患者,体验真实的患病感受;在一场关于节育环的展览中,她讲述着许多女性经历的伤痛。不少观众透过她的参观体验看到了自己,弹幕和评论区很快变为“树洞”,有人倾诉着内心的伤痛,也有人留下暖心的话语。一些博物馆在王旖旎拍摄前非常冷清,但是在她的视频发表以后,甚至需要蹲点抢票才能约到。
盗墓是考古绕不开的话题,同样也是王旖旎视频中的重点。她曾做过一期涉及盗墓话题的视频,通过设置弹幕,询问观众对考古和盗墓的看法。有很多观众选择了“两者差不多”这个选项,甚至留言称“一个是上白班,一个是上夜班”。“其实在本质上,二者有着云泥之别。”王旖旎说,尽管近年来以盗墓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其中的传奇故事与玄幻情节也让人大呼过瘾,但描绘的场景与现实的盗墓实则大相径庭。“盗墓只是盗墓贼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破坏行为,他们把有价值的随葬品偷走变卖,看上去没有价值的则任意毁坏,导致重要的考古资料和考古信息遗失,让本就残缺的历史变得更加支离破碎。而考古则是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的挖掘,实际上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脉络的梳理,是对中华文化的解读、还原和传承。”
考古这样一个“冷”专业,却引发了大众的求知“热”。一冷一热之间,王旖旎觉得,除了有近些年大众文化需求提高的因素以外,更深层的原因是“教育的闭环”。“可能有些人在求学时于课堂邂逅,很有兴趣,但是因为诸多因素错过了,或者是当下感到迷茫或困惑,突然之间回想起课堂上讲过的文物或故事,很贴合现在的心境,就会搜索相关内容。”在王旖旎看来,正是这种滞后性,使不同的人在网络上聚合起来,共同探究考古中的文物和故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成长与力量。
种下一颗种子
度过“入窄门、走远路、见微光”的博士生活、成为粉丝超百万的科普博主,如今,王旖旎身后的“斜杠”又多了一条。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她进入辽宁大学,成为该校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名教师,她讲授的课程,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一位同学将王旖旎上课时的照片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并配文“再也不用羡慕别人的学校了,这是我的老师啊”,语气中充满骄傲,网友们直呼羡慕。博主与教师的身份叠加,让王旖旎承担了更大的压力,也使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让学生们明白,考古并不因为“冷”就是一门无用的、被轻视的“小学问”,而是极有意义、有成就感、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大事业”。
以往,博物馆蕴含的教育属性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角落。随着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强势出圈,带火了一众博物馆的同时,也让博物馆的教育价值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然而就在博物馆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时,也出现了一些不餍人望之处。许多家长兴高采烈地带着孩子来逛博物馆,却发现孩子不感兴趣,颇感挫败。王旖旎也反思了这种现象:“可以给不同的观众展示相同的内容,但展示的方式绝不能相同。”她建议博物馆改进话语体系,转变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使展示过程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增强互动性,与孩子交朋友。“比如一些科技博物馆,设置了简易的实验装置,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远比单纯的直接灌输要好得多。”
在王旖旎庞大的粉丝群体中,有一部分是中小学生。她在后台经常收到私信,很多学生看了她的视频以后爱上了考古,或者坚定了自己的考古梦。这也给王旖旎增添了一分动力:“多一个人看了我的视频,听了我的故事,就多了一颗种子种在他的心里,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就长成了参天大树。”教育是成己达人的过程,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如今同样身为教师的她更能理解上好一堂课对学生的价值,也希望为散播种子的教师提供耕耘学生心田的工具,“教师也可以将我的视频用于课前的引入环节,用快节奏、轻量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学生萌发对历史、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学术研究是让考古走得更深一点,短视频科普是让考古走得更广一点,王旖旎深知前方关山迢递,而热情和梦想常在。虽然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对王旖旎而言,了解前人的渴望,深深烙印在她的血脉里,而大众对考古的喜爱恰恰是向内探求,找寻心中的精神家园,以古鉴今的同时过好当下的生活。在考古科普这条路上,王旖旎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