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曦
追问5:其他国家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有何启发
2008年到2016年的8年时间里,我在日本留学和工作,由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能够经常进入幼儿园观察和访谈。通过对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的了解,我发现日本的小朋友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一会儿要去看看自己种下的土豆、一会儿又要去喂鸡、一会儿又要去打扫卫生,总是在忙个不停。后来才知道,日本的幼儿园一直有着开展劳动教育的传统,不管是在国家政策的角度,还是在幼儿园工作计划和实践的角度都有所体现,具体有四个方面。
法律法规保证劳动教育的地位
在日本的法律中,很早便出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在1947年颁布的日本教育的基础法令《教育基本法》中,第一条便指出要“注重劳动与责任”。经2006年修订后,又在第二条的教育目标中提出“养成重视劳动的态度”。
为贯彻落实《教育基本法》,日本又颁布了《幼稚园教育要领》,对幼儿园劳动教育内容做了细化,将劳动教育融入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的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例如,在健康领域的“内容”部分的第六条指出“可以自己进行清洗身体、穿脱衣服、进食和大小便等生活活动”,在第七条中提到“自己创设生活环境”。又如在人际关系领域的“内容”部分的第二条指出“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第三条要求“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都要自己做”等。
通过在《教育基本法》中加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在《幼稚园教育要领》里细化劳动教育的分领域目标,日本从法律的高度保障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也为实践层面的操作指引了方向。
教育研究保证劳动教育的科学性
日本幼儿园十分重视培养幼儿分类、归纳、整理自主物品的能力,这也延伸到了科学、教学研究方面。
在科学研究方面,针对幼儿的分类归纳能力,日本开展了幼儿自主收拾的研究,如高质量生活研究所发布的《幼儿整理行为的行动研究》,通过对6所幼儿园和保育所中儿童物品整理活动的分析,验证了培养幼儿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的重要性,并形成了41条在建构区、表演区以及户外活动区等各类区域中的整理标准。针对劳动教育,日本还开展了关于测量标准和促进要素的研究。例如花轮美步在《幼儿整理活动的促进要素和行动观察》中指出,劳动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情绪发展,幼儿通过整理活动会获得成就感,并体现在表情和手势上。
在教学研究方面,日本开展了对各个活动区域的教学活动和材料使用的研究。在教学活动方面,注重通过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劳动意识的发展。平野麻衣子在《整理活动中的儿童培养》中指出,通过对日常区角活动、运动会前后以及户外落叶收集等不同场景里,儿童进行物品整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儿童的培养不仅需要自身有劳动意识,还需要教师从培养的角度出发做好师幼互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与幼儿的互动。在材料使用方面,要注重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土井彻等人在《关于灵活使用自然界中物品手工制作玩教具方法的探讨》中提出,幼儿使用黏土、沙粒和树叶等物品自主制作玩具,可以充分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在教学活动中,这类活动可以使儿童的五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也符合《幼稚园教育要领》的要求。
通过学术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学者和幼教实践者在理论和操作层面有了依据和操作方向,有利于劳动教育进一步的开展和实施。
丰富的课程活动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
日本幼儿园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践行知行并重的理念。为培养幼儿的种植技能,在帮助幼儿充分了解粮食和农业循环的基础上,多数幼儿园都开展了种植活动,且更偏向种植农作物。在东京都八王子市的摇篮幼儿园,教师为了让幼儿体验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带领幼儿从堆肥开始做起,直至最后收获有机蔬菜;鹿儿岛大学教育学部附属幼儿园种植了红薯。在收获时,幼儿将红薯从土壤中挖出,随后将之清洗,接着用湿报纸和铝箔将洗净的红薯包裹起来,放入篝火中烘烤,观察并记录红薯在火焰中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实践经验,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为顺应幼儿热爱自然的天性,满足幼儿对于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帮助幼儿形成科学的生态观,日本幼儿园还会开展饲养活动,教师根据喂养、打扫情况和幼儿的兴趣,抓住教育契机,生成相关课程;或根据饲养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挖掘劳动教育的育美功能。例如,广岛大学附属幼儿园里饲养了一只白兔和三只鸡,每天都会有值日生穿戴专门的鞋子和手套进入鸡舍,喂养动物并打扫卫生。在喂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形象,事后让值日生通过绘画表现小兔的进食形象,给予幼儿表现美的机会;或是根据饲养活动开展游戏,幼儿模仿小鸡的叫声,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情感。
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幼儿园将清扫活动融入一日流程中。例如在进餐方面,幼儿进餐后要收拾餐具、清理桌面、刷牙、脱下吃饭罩衣;喝完的牛奶盒要撕开并在水池边清洗,直到挂壁的牛奶全部冲洗干净,然后再按照规定放到回收角;且每日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分发饭菜、牙刷等,组织餐前和餐后的仪式;幼儿要对餐后垃圾做好垃圾分类。
相较于中国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日本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更加细碎,更加注重培养幼儿严谨的生活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课程的多彩设置保证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既丰富了劳动实践,又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这也符合《幼稚园教育要领》的要求。
家园社合作保证劳动教育全覆盖
日本的幼儿园也十分重视家园社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幼儿园会和家长合作,开展幼儿在家劳动情况的调查和追踪。比如,对大班幼儿的追踪包含:饭后是否自己收拾餐盘以及擦拭桌子、睡觉前是否可以自己更换睡衣、不需要家长督促即可自主完成洗漱等,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告知家长相应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也会邀请家长入园,一起参加劳动。比如爱知县刈谷市小垣江东幼儿园开展的亲子种西瓜活动,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种植一株西瓜,从播种到收获,全程都要家长与幼儿亲力亲为。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示范能够为幼儿树立榜样,促进幼儿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的发展。此外,在劳动过程中有效的亲子互动,能够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同时,幼儿园和社区也积极互动,社区为幼儿园的劳动活动提供场地。广岛县的世罗郡由于处于两个县的交界处,且位于深山中,人口流失严重,所有幼儿园的规模都较小。郡政府便将当地的幼儿园联合起来,以项目的方式,邀请广岛大学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当地幼儿园、社区共同活动。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专家讲座,讲授关于育儿知识的内容,当地的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参加。另一部分是由幼儿园的教师、家长、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等,与幼儿一起劳动,如做饭团等,频率为每月一次。这些活动加强了幼儿园和社区、政府的联系、增加了亲子的感情深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
整体来看,日本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并不是直接告知幼儿“劳动”的概念和做法,而是通过种植、手工和清扫等各式各样研究的开展、活动的设计和课程的落实来潜移默化地实施。通过这几个层面的努力,日本幼儿园在劳动情感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