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剑梅 张珂
追问2:幼儿在劳动中的主体性如何保障
近期,“辛者库幼儿园”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该幼儿园通过让幼儿参与烧火做饭等劳动活动,展示了幼儿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我们应该意识到,幼儿劳动教育不只是热热闹闹的操作实践与技能训练,它还是培育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当下,教育目标正逐渐从知识技能获得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其中主体性的形成被视为塑造未来公民的关键元素之一。幼儿期是主体性培育的关键期,劳动教育应将主体性培育作为重要目标,以拓展幼儿劳动启蒙教育的深度。
在劳动启蒙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劳动启蒙中的幼儿主体性。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主体性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控制、决策和评价能力。它强调个体在其行为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我驱动的重要性。在劳动启蒙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主选择能力。幼儿能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进行劳动选择和决策。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在面对劳动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幼儿能够利用现有资源自行找到解决方法。三是自我反思能力。在劳动任务完成后,思考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和需要改进之处的能力。
在劳动启蒙中培育幼儿主体性的意义。在劳动启蒙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建立自我意识,还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一,增强自主性。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幼儿可以经历从观察到参与、从执行到决策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幼儿在劳动中作出选择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性。
第二,培养责任感。劳动教育使幼儿逐渐学会承担责任。比如,在园艺活动中,幼儿要负责浇水、除草等,这种定期的、必需的劳动能让幼儿理解持续投入的重要性并看到自己行为的直接成果。
第三,发展自信心。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项任务时,无论是擦桌子、整理玩具还是准备食物,都能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总之,在劳动启蒙阶段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化过程至关重要。教育者应设计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幼儿参与,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设计梯度化的劳动内容
在劳动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培育需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设计与幼儿年龄、能力相适宜的活动内容,梯度化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避免成人化与表演化。
设计与幼儿年龄相适宜的劳动内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劳动教育活动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一是3-4岁幼儿的劳动内容。此阶段幼儿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初步萌发,劳动教育应从简单的自我服务活动开始,如自己整理玩具、叠放衣服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劳动兴趣、获得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责任感。二是4-5岁幼儿的劳动内容。随着幼儿能力的增长,可以逐步引入更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如简单的手工制作、动植物照顾、班集体的值日工作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胜任感与认同感。三是5-6岁幼儿的劳动内容。这一阶段,幼儿已具备更好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劳动活动,如参与准备简单的食物、组织较大的清洁项目或团队合作建造小模型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领导力,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主规划和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设计与幼儿能力相适宜的劳动内容。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节奏和能力水平,有效的劳动教育需要根据个体的发展水平进行适宜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评及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基于这些信息,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量身定制活动,或调整任务难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成功与挑战之间找到平衡,推动他们持续发展。
第一,为不同能力的幼儿设计适合的活动。一是个别化设计。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能力设计任务,比如体力较弱的幼儿可以从事轻量级的劳动。二是多样化选择。提供多种劳动方式,满足具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幼儿。
第二,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一是一对一指导。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保证他们能顺利参与劳动。二是逐步引导。遵循幼儿能力发展,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认知和接受更复杂的劳动活动。三是弹性适应。动态观察幼儿能力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劳动内容和难度,以适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还是培养幼儿的各项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整个过程中,适宜的内容设计与有效指导非常关键。
尊重兴趣,保障自主权
尊重幼儿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幼儿参与劳动教育且保持积极态度的关键。在幼儿劳动教育中引入兴趣驱动机制,可以显著提高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幼儿的劳动兴趣往往受到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和同伴交互、劳动的内容与难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对话以及试错,来确定和培养幼儿的兴趣。比如,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幼儿,可以设计更多与大自然相关的劳动任务;对于喜欢绘画或手工的幼儿,可以安排制作手工艺品等相关活动;对于喜欢烹饪的幼儿,可以安排他们参与食材的准备、简单烹饪等。
保障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自主权。劳动教育过程中幼儿自主权的保障主要通过主动选择、过程决策和反思复盘这几个重要环节加以落实。
第一,活动设计阶段要提供选择机会。这可以通过提供多种活动选项来实现:比如,提供不同种类的劳动任务——园艺、简单的手工制作、清扫、摆放玩具等,提供不同的角色——组长、记录员、材料管理员等,提供不同的工作方式——个人作业、小组合作等。幼儿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活动和角色,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第二,活动进行阶段要鼓励过程决策。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除了始端的选择权外,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在活动期间自主决策,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一是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考虑如何高效和有创意地完成任务。二是提供必要的资源,但限制其数量,激发幼儿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先级排序的思考。三是鼓励小组对话与讨论,支持幼儿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听取他人的想法。这些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环境中表达和实施自己的思路,还可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活动结束阶段要引导反思与复盘。有效的反思和复盘可以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并为未来的活动提供改进经验。一是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鼓励幼儿讲述劳动的经验和感受。二是引导幼儿讨论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鼓励幼儿反思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三是展示劳动成果,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理解劳动的价值。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幼儿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其意义远超过单纯的技能教学。它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与未来的社会角色定位。教育者应共同努力优化劳动教育,使之真正成为支持幼儿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