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选
你种植阴影
穿上我的外套
把枝叶还给大地
你吊唁烈日
密语般的黑眼圈
抚慰天上滴落的盐
不屑还乡的桅杆
被波浪一步步拖着
咀嚼沉重大海的铁锈红
兴高采烈的小松树
暴风雨的叹息
吹在母亲们的礁石上
替你放逐一串串旋涡的圈套
供远方折戟
挂在脖子上的珍珠
我的弓箭已钝
二月的靶心射穿
明天的烟雾
是让时间领回自己的时候了
我要求取走那伤口
把故乡扎在远离胸口一寸的地方
2015年2月3日 兰州
终于可以呼吸阳光的
那一天
当我吐出压迫胸怀的黑马
看着它的蹄子
卷起风
冲垮旗杆后方的玻璃防线
请给杀我的灰尘
一个骨灰盒
告诉后来者
它们曾想千秋万代
站得比天空更久
2015年4月11日 北京
美得像一枚指针
直刺云霄
怎样的熔炉
配得上如此灼热的火苗
一定是火山喷发
埋下的雕像
让后来的一切痛
显得那么轻
2016年4月 广州
带来风暴的,是盛夏的枝头
那垂挂的多汁的乌青
裸露让她百灵鸟一般走向桥的一端
而在严冬她躲进飞雪搂抱的冰窖
用北极熊的敬意和恐惧煨热冻僵的春天
她藐视的一切卷土重来
2017年2月23日清晨 深圳
黎明奖赏刺破黑暗之茧的晨跑者
恭祝他们的步伐赶走桥梁的绊脚石
引领丢失的父亲的太阳
从天空走下来
搀扶偏头痛的世界
把夜晚重过一遍
出示起身过的舌头的沉默
封印问候未来的滚烫发言
将是今天盛满弓箭的眼睛
唯一看守的珍宝
2018年9月12日清晨 深圳
我洗手。反复。虔诚对天空抛出的硬币
秘述我的心愿
耳朵替我清洗
战栗
让我忍住刚举杯过的嘴唇
滑落的眼泪遗骸
没有谁相信
奇迹发生了
骑在歇斯底里的旋风上
在空气不停拍打的声音狂欢中
坚定地站在了岸上
像我不断坠落又升起的人生
有人替我受难
把自己绑在了地平线上
爱
奔腾的海
寻找我的
宁静
抵达
2019年3月31日 深圳
如果疾病的本质:抒情
会把蔚蓝分离成荒野
制造一个不像自己的自我
那么疗愈只能接住天空的一部分堕落
认识到上升是死亡的必由之路
并且要陪伴终身
你身体信仰滚烫的热情
被时间的款待冰冷阻止
厌倦的另一方面
来自玫瑰被燃烧的秋天
天鹅的哲学过度沉重
让落叶的诗意濒临痉挛
于是
拯救灵魂与肉体的双重任务
变得亲密而急促
加深了水面未凝聚的印痕
洪灾的颜色都是每一滴水珠的颜料
即使推波助澜
从混乱中剥离
也无法清除黄昏枯萎的幻想
唯一,退回到出生地
削一只独木舟
横扫淤泥的深渊
让落日变幻朝阳
把黑暗的鸟冶炼为不屈的长笛
成就绝望的典范
你几乎接近了目的地
2019年7月12日 深圳
让我们召唤
深海
沉沦的水
打捞她的盲眼
修复无址的
目的地
让她有光
开采
潜望镜里的蔚蓝
端正海浪花
摇摆的头
紧紧抱住
深喉的铁锤
喊天哭地的震颤
不代表脆弱容器的破碎
而是真实的存在:亿万年的繁荣
轻轻穿透水面,摩擦生锈的心
“时间收买的错误该轮到时间自觉赎回”
抓住它
捆着它
簇拥它
如同执行新律令
披戴黑暗全部的弯钩
再一次全力盲航
旁观者
伪造的损失
远离了崭新的钟声
蒙蔽无与伦比的
初生于乐园
无须彼此说服
那凯旋的诱惑
足以抵抗尘世犯下的一切
降临在星星游行的队伍
生命轻盈如雨滴
绽放
一次次冒犯
压在身上的
倒退的夜
现在我们可以说:锚,真好
2021年2月26日 元宵节
两只终点不同的口袋
让热情的手
茫然失措于迷雾里
恋爱中的人啊
除非我们日夜祈祷
能将稀疏的雨滴替换咸丰沛的银弹
浇灌贫困的围墙
拧成一股绳
编织万世一系的王国
正是血统睁开早晨的眼睛
必修的前赴后继的课程
无论以何种诱惑抵抗
捆绑的脚步
依然是奔跑最整齐最壮烈的队列
嘹亮一切浩歌之上
峰巅于人类的思想
2021年3月1日早晨 寓所
扔掉所有的尖锐
让光沐浴在身体中
打磨
旋转
将眼睛中的黑暗致残致盲
晕眩于世界
沦丧于宇宙
只留一角心灵的窗户
倾听最初的自己
什么都不需要想
什么都可以不做
使万籁寂静
送一颗糖衣炮弹,给你
这混乱的贪婪的逻辑
即便是毁灭
仍欢笑着喝下,以全部的嘴
迎接
返回白茫茫干净的诞生地
2021年3月1日清晨 寓所
表象的玫瑰,让我迷惑
越接近,越不舍放手
一双已无法灼伤的阅读的盲眼
卷曲泛黄的锁链的白纸
将经受住时间枯萎溅射的快感
像我灯塔般屹立的黑暗的心
她起飞,深入那花边的核心
考验骑着庄严思想的云朵的蜜蜂
2021年4月10日 寓所
命运,脱缰的野马,总想辟出一条生路
开山凿水,直抵云天
顺从它的雄心
当我检阅刺客的足迹,一把心酸的珍珠泪
炫耀它,在雪白的岁月之颈展览
鄙视它,可以是锁链,看着自己的脚
欢喜地套上
并荒谬地携带随身的坟茔的口粮
当初,如果,用匕首,用剑
扼住它
两只眼睛未必撑开一线光明
而黑暗可能的昏厥一定不存在
2021年4月26日 舟山家中
海的道路坎坷,它银质的惊慌
像通货膨胀的星期天
早已无法把肉体电压的落差输送到山区
一代代,一生,学习摔倒又爬起的软骨波浪
凝聚海平面
但台风来了,激荡它心灵流亡的小松鼠
迎接一个个漂流瓶的岛屿
居无定所反而无所畏惧
这难道是所谓的死亡真理的戏剧
容器都是一样的
盛放高贵的,不能让其卑微
眼泪的花朵也绝不会一跃为苍鹰
闻一闻
让出售的灯塔奔赴故乡
重新灼亮面目全非的蜜罐命运
2021年5月4日 舟山
看不见人心的刻度
凭什么让深渊的吃水线
向你示好
裁判黑暗沉没的趋势
舀出踉踉跄跄远方的岸
仅仅是大风天的一次例外
让你抽身
减缓灯盏葬礼的速度
租赁自己的神
恰到好处的存在
从未有信仰的绷带
抑制了同一伤口生长的冲动
枯竭错误的相遇共度良宵
深陷乐园的冒险家
扛不住光明的白昼
至少让损失的手不再丧失
成为命运回心转意的
次一等的目标
2021年6月15日凌晨 寓所
眼睛看见了基督
心却在搁浅中
天地间的悲哀莫过于
这混乱割裂的小小渡船
一心想用身体凿开门的钥匙
贯通风暴眩晕的隧道
替沉沦的光辉虚构最高的梦想
岸弄脏了月亮的百叶窗
捉弄恋爱的潮水
养几只孤寂的孔雀波浪
治疗红色浮标日常的单相思
不真实的翅膀身后都站着绝对深渊的源泉
但我们的脚趾够不着
2021年6月11日 午夜
可以是虚无的水蒸气
也可以是冰雕的花
凯旋出鸟鸣悲伤的锁链
或不能自持的幸福的机器
一群泪水,被岁月汪洋的熔炉
塑造为百变的人
我反复叩问眼睛
同一种物质,从同一个源泉
夺眶而出
呈现出的却是截然相悖的意识形态
这是为什么
仅仅是损坏的锈迹斑斑的心灵水泵
污染文明的源头
加速了黑暗重金属超标的狩猎场蔓延
不!我们弯曲了信仰钛合金孤独的中心
2021年6月24日清晨 寓所
贴标签,不失为生存的好办法
完全不同的世界
似乎发明了一种魔法
隐匿的手
操控着天空
确实,长久的坚持
已经不会对梦的好奇心发出的号召
进行质疑与认证
我们只相信自己生产的幻觉
是偏见与错误的病人
是我们想听想看的东西
因而当陨石的风筝
以为自己浸泡在天空中
而不是坠入大地时
乱麻的线团抽出来了
它们是不须赋予任何意义的
2022年9月26日 寓所
愈到晚年“命中注定”这样的牌
愈成为手中有力的武器
可以随时扔出去
就在十月的末尾。再往后倒退几日
一座铁索桥
轰然倒塌
为万古愁的滚滚肉身河流
解除了裁剪得体的无用的焦虑
我们所反对的
正是眼睛的监控器竭尽心力寻觅
想拥抱的
看不见的人
赦免了时间仓储耗干灵魂的无限责任
然而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2022年11月25日破晓前 寓所
光明袭来
爱情
四出飞散
寻觅可寄居的沙穴
半个世纪的潮汐
月亮锈迹斑驳的壳
看得见
疼痛
我们的软肋
在它的长笛上吹奏
以歌哭的叹息
有时用瞎眼的命运
2023年6月30日 旅途
薄光披在睡眠上
这是他需要的
没有这张皮
他者就是伸手不见的
黑暗的深渊
他感到满意
作为登临高山的人
他的手指点石成金
掀开万物泛滥的铜绿
涂上红胭脂
现在这些远远不够了
要刺激光晕的荷尔蒙
剔除阴影的小雀斑
像白纸一样雪白
直至完全纯洁
这张皮
必须披在他身上世袭
维护市场份额
2023年6月30日 旅途
一开始就注定不是对等的比赛
岁月站在你那边
荒诞似我
主动挑逗时间金身不败的神殿
以残损的血肉之躯
“我反对”,你说,“总得有例外的齿轮
垂范历史时钟的光荣刻度
托举荆棘的钟锤
如果非要决出胜利者
我请求与你互换位置
刺青你风暴的侧翼”
锯子的两头挂满霜
我们欣喜
不属于旗杆上悬浮的任何木屑
2023年7月1日 旅途
虱子
在血肉的城堡
以雷电的补丁
冻结密封圈
带着胜利者的喜悦
我换了一身皮
像一块跳板
住进了葡萄酿造的新房
2023年7月9日 旅途
一夜不够
再加上一夜
倘若仍然不足用失眠的起重设备
撬动压瘪的海
我甘愿耗光忏悔的泪水
直至大海扬波
谬误褥夺真理的灯塔
蒙蔽鱼儿的双眼
一个永久产权的死海遗产何用
不如受雇一千个百舸争流的港湾
加入竞争伟大的赛道
黎明
我想和你谈谈
借贷破晓前的肝胆
如果允许
愿意交出全部的赌资
为压迫星光的黑暗赎身
一支蜡烛的小心脏向白纸的天空许愿
并发出传票
将挖掘环球航行的螺旋桨
劈出一条匕首般闪亮的血色白昼
2023年7月25日凌晨 香港
梦的风力发电,亦不可靠
少女们已经长大
踩入沼泽中
举起的双手像旗杆
昙花一现
高出地平线
未来的铜墙铁壁
种了一畦菜地
2023年8月4日早晨 寓所
评论
欧阳江河(诗人,文化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他的诗,一看就知道是真正有诗歌天赋、有诗歌能量、懂得先锋诗真髓的人写出来的,里面含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具有原创性和打击力的元素。
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的来处,可能是一种源于无意识深处的词语被压缩过、归零过,然后又沉潜得足够深邃的那种包含了一种像炸弹一样爆炸出来的,像花一样开出来的爆发力——几乎是生态学意义上的一种爆发力。它不是说只是简单地玩玩修辞,搞搞词语的修饰和搭配就可以出来的一种所谓的装饰性的效果。不是的。他的这种诗句的爆发深处,有一种非常深的潜入潜意识深处的原始力量,一种简单粗暴的、直击内心深处的,甚至是黑暗的东西,光都照进去的深处的东西。他要冲破词语,冲破修辞,甚至冲破诗意。然后他要不惜一切力量简单粗暴地爆炸出来,要跟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现象加以接触,加以综合。这样一种先锋,就是来自语言深处的那种黑暗,那种爆炸力,那种源头性的东西。然后这种力量一定要冲破文本的表面、诗歌修辞的表面,要跟世界,跟自我加以综合、相遇,从而构成我们称之为先锋诗歌的、称之为朱涛的个人风格标记的东西。
我们能够感受到朱涛的先锋诗歌是带给中国诗歌的一份厚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朱涛的先锋诗歌具有一种很难被替代的、纯属他自己的标记性的东西。
杨庆祥(诗人,文学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涛重返诗歌写作后,以爆发的姿态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先后出版了《半轮黄日》《越奔跑越荒诞》《落花纪念碑》等诗集,引起诗坛瞩目,很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他的写作并先后撰文予以评论。朱涛的写作,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视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写作的典型个案。
朱涛写作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关键词是“中断”。这一“中断”既是时间上的“中断”,也是美学和观念上的“中断”。“中断”导致朱涛的写作没有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进行重复性的,或者常规性的,或者按照既定逻辑和历史语境来完成的这样一种自动写作,所以这种中断,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实际上都构成了朱涛诗歌写作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阀门。只有阀门在某一些时刻关上了,它才可能聚集更多的生命和历史的势能,然后来一次爆发。所以我觉得,这个“中断”应该成为研究朱涛或者进入朱涛诗歌、进入朱涛写作生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在这样一个中断之后,我们看到朱涛的写作有一个推高。因为很多人的写作其实是一条平行线,但是朱涛他是一个推高的线。这种高质量的写作,实际上让朱涛变成了一个诗歌评论家燎原谈到的“强力诗人”。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朱涛诗歌里面的先锋意识。先锋这个词,虽然它诞生得比较晚,但是它同样非常复杂。其实朱涛的这种先锋性,我觉得更多的当然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更是一个区别性的概念,是把自己和当代流行的写作区别开来的一种写作。实际上,所有有效的写作,怎样让自己变成一个例外状态的写作,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觉得朱涛的写作里面其实呈现出了这样一种例外的状态。而这种例外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关乎时间性、时间意识,一种完全当下的时间意识。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朱涛的写作如果从写作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应激写作,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即时性和当下感的写作。而这种现场感、这种当下性,也就是当代性的问题。我们很多的写作,其实都是在现场的写作,但是这个现场可能是一个景观式的现场,是一个假现场,人类真正的现场其实是被逃逸的、被消失的,而所谓的这种应激性的现场写作,能够把这种现场建构起来,召唤出来,将逃逸和遮蔽的现场重新叙述出来。所以你会看到朱涛的短诗是非常有力的。而且他是在运动状态之下写的,总是在旅途中、在飞机上、在高铁上,在一个高强度的流动性里面,把这样一个现场拽进他的诗歌。所以他的诗歌又有内爆的东西在里面,形成一种内爆的机制——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节奏,好像都有一种类似炸药一样的东西。所以内在的张力非常明显,根本捂不住。因此朱涛的诗歌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和紧张感。
这就涉及我讲的另外一个词,就是朱涛的诗歌里面有一种免疫性的东西,是一种免疫性的写作。这种免疫性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对峙的写作。在诗学里面就形成一种免疫写作。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让一些东西消失了,另外一些东西才能生长出来;我们要让一些语言死去,另外一些语言才能够生长起来;我们要让一些主体消失,另外一些主体才能显现。这其实是有一种免疫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觉得朱涛的诗歌有两种读法(当然也可以有更多种读法):一种读法就是读它的——我刚才讲的——这种内爆的词语,它的节奏;还有一种读法是读他没有用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那些没有被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后一种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孙晓娅(诗歌批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涛的诗歌,虽然是由“切肤之感”弥散而出,但他的诗歌不仅依靠灵感和激情,更多的是智慧和诗艺的经营。其诗歌话语趋向冷静、深邃,但在看似冷峻、尖锐的批判背后也存在着某种隐匿的情感,存在着思辨的力量,属于内敛型写作。朱涛的诗歌多用“黑暗”意象来表现超现实的荒诞,但却无恐惧之感,这是因为其诗歌中还保留着温情主义的成分,理性的批判与温情主义并存在诗歌文本中,这种悖论看似不可调和,甚至有损“诗性”,但是朱涛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朱涛的诗歌也确实有一种“洞悉”的力量,以“变形”的方式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与超现实的游走中完成了理性的哲思。朱涛不断在文学外延中进行反常规的操作,在诗歌中一次又一次地进行“陌生化”的实验,试图在“词”与“物”的反复组合中进行深层的诗歌技艺探索和深入的思辨。朱涛并没有在大众文化面前向现实妥协,也没有遁入艺术形式的“扭曲”中寻求解构崇高的快感,而是始终执着于对“纯诗”的探索,忠于文学的深层实验,以他特有的方式思考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异”,叩问人类心灵,捕捉现代人的情绪,试图剥开现实世界的伪装和假象,表现世界本质和本真自我,将读者引向理性深处。在某种意义上,朱涛的诗歌完成了对当代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增殖,提供了诗歌生长的另一种向度。
(选自《一次次升起》,朱涛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