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明
小时候,家里有四墒自留地,听母亲说其中有一墒是生产队分给爷爷的,爷爷去世以后,就由母亲种植。
那时人小,看着这四墒地还是比较大的,现在看起来,四墒地加起来也不到一百平方米。因为种植粮食的大田都是由生产队组织社员统一耕种,自留地就是分到农户自由栽种蔬菜的园子
那时,为了生活的需要,每家每户都会小心翼翼地经营好这块自留地,一年四季,总是常换常新,生机盎然。除了四季可种的白菜、青菜、菠菜、茴香、芹菜等作物以外,冬天会种一些耐干旱和寒冷的蚕豆、豌豆、小麦或大麦,夏天可种的东西最多,也最丰富,玉米、辣椒、南瓜、扁豆、黄豆、洋姜都是这个季节的主打。
要说最丰收也最好种的作物,我看应该是洋姜,这种外来物种可以当新鲜蔬菜吃,还有一些清热、利尿、降血糖的药用价值,但更多的是用做腌咸菜,成为民间美食。它好栽种,病虫害少,产量非常的高,在春天里把两三斤洋姜栽种在一两平方米的土地上,秋天就可以收获满满几箩筐的洋姜。每当挖开地收获的时候,总会让人惊叹不已,与其说是地里结出来的洋姜,还不如说是在土疙瘩里故意堆积起来的果实。
洋姜因是外来物种,外形又像姜而得名,它的学名叫菊芋,还有一个不好听的名字鬼子姜,是一种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耐旱耐寒,在农村的宅舍附近种植兼有美化作用,它的花在秋天开放,有点像菊花或者微缩版的向日葵。这种原产北美洲的作物,自从十七世纪传入我国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种植。其地下块茎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以食用,煮食或熬粥,腌制咸菜,晒制菊芋干,或作制取淀粉和酒精的原料,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二十一世纪人畜共用作物”。
因为洋姜的枝叶和花可以长到两米多高,食用的部分又是它的块根,所以这种作物的栽种要深些,还需要在它长高时,在根部堆积很多泥土作为支撑和保护,不然夏天里会被大风吹倒或是被雨水泡倒。只要保证土地比较松软,又有足够的农家肥料作为底肥,它的收成是稳稳当当的。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底肥和让泥土松软,人们都会有一个好办法,栽种洋姜的季节,也正好是水稻移栽插秧的时间。当大田里上一季的蚕豆、小麦收割以后,就会重新犁田,然后放水打田栽秧。泥块被浸泡打碎成泥浆以后,蚕豆、小麦的那些根须就漂浮起来了,被风吹到水田的边上或角落,我们叫它“浪渣”,为了不影响秧苗生长,一般都要及时的打捞起来。而此时,自留地里正需要这些有机物来当肥料,农民就会把“浪渣”挑到地里当肥料,而“浪渣”就是栽种洋姜的最好搭配,可以和农家肥一起堆积起来作底肥,以保证土壤的松软。
等到深秋时节,眼看洋姜的花和枝叶都干枯了,就可以趁着好天气开挖了。为了不把它挖坏,通常是一开始用锄头逐渐扒开泥土,当看到洋姜了,就要小心翼翼地挖,甚至用手操作更灵活方便。如果还要为第二年留下些种子,可以在地角埋下少许,第二年春天挖出来种植就行。我们家通常是全部挖完,第二年再到市场上买种子来栽种,因为作物换了地栽种都要比老在一块地上反复栽种收成好。
为了方便以后的清洗和腌制,等把它挖回来以后,通常会还沾着泥土就随便地把它铺到场地或街面上暴晒,晒得半干了,大部分泥土已经自然脱落,才认真的清洗,清洗以后再用草席或簸箕晾晒,等收干表面的水分就可以腌制了。
传统方法认为,做咸菜不能沾着动物的油脂,而大部分咸菜则需要植物油做配料。所以人们在清洗和腌制洋姜的工具都不能沾着动物油,如果不是做咸菜的专用工具,就要在之前用洗涤剂认真清洗搅拌的盆子,而装咸菜的罐子还要事先用开水烫一下,除了清洗以外,还可以起到杀灭霉菌的作用。
那时,我们经常会看着母亲做咸菜,顺便当帮手递下配料、工具之类的。做洋姜常用的配料有食盐、辣椒粉、红糖、香油、花椒粉、八角粉等。母亲会把这些配料按比例加到洋姜里,像洗衣服一样在一个大瓦缸里反复搓揉,作用是为了让配料与块状的洋姜充分混合,甚至用手力破坏洋姜的内部结构,让这些配料早日渗透到洋姜里。做得好的洋姜在吃的时候切开,它的中间会有空洞,并且充满粘稠的蜂蜜状液体,味道很甜美。母亲说只有块大、并且经过较多搓揉的洋姜才会有蜜。
拌好的洋姜装在瓦罐里隔绝空气腌制一个月以后,就成为好吃又下饭的咸菜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切碎或成片、成丝,和新鲜猪肉一起炒,都是非常好吃的下饭菜。其实,洋姜作为民间咸菜,几乎登不了大雅之堂,也不可能在宴会上出现,但在云南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昆明的咸菜摊店也一年四季有售卖。
多年前,大人们生产队里劳作很忙,又因为食物比较单调,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些装咸菜的大瓦罐,作为日常的下饭菜之用。虽然粗茶淡饭,我家兄弟几个还长得白白胖胖,街坊邻里经常开玩笑问我们是吃了什么长这么胖,我们经常说是吃鲊、吃咸菜。
自留地,多么亲切的名字,它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我国国情的底色,从出现到基本消失,跨越了数十年。从微观上讲,反映的是中国农民家庭的菜篮子工程,而宏观上,记录的是共和国走过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探索和艰辛。小小的一片自留地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希望和乐趣,也成为几代农民抹灭不掉的记忆和乡愁。
如今,家里早就没有了自留地,也已经多年没有栽种洋姜了,但在乡村的田地里、路边上、房前屋后,还是会经常看到它,偶尔也吃到它。一想到洋姜,就会想起它的高产、想起我栽种洋姜的那些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