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旺
我参加过城市和农村的不少婚礼,见过很多的婚礼场面。但让我感觉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生活在姚安、南华、祥云三县交界处打磨山一带彝族人的婚礼。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非常优秀的一个民族之一,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各地都有一套自己完整的婚俗文化。打磨山一带的彝族村寨也一样,过去在当地彝族人的婚俗中,婚姻基本上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当地人的婚姻习俗已逐渐实现了“婚姻自由”的历史跨越了。打磨山一带的彝族人结婚,新郎、新娘双方父母都会竭尽全力,把子女的婚事办得体面一些。举行结婚之前,男女双方的家庭都要忙着喜事的准备。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前后需要忙好几天的时间,不论男女双方家庭都需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但打磨山一带的彝族村寨有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家里举办婚礼,一般都是由村民小组长负责组织,这倒是给主人家节省了不少精力,省了很多的心。组织者当地称之为“总理”,也就是总管整个婚礼过程协调、调度、安排的意思。总理先要与主人家确定好举行婚礼的时间,客人是多少,多少人吃饭,多少来客路远需要安排住宿;计划宰杀多少头猪、多少头牛、多少只羊、多少只鸡,吃几个菜,还需准备、购置些什么等等。总理心中有数后,要思考好全村寨各个人的能力、特长,计划好每个人负责的任务环节。通知全村寨所有户主,在举办婚礼的前一天集中到主人家,安排每个人的具体任务,负责的相关环节。然后便各司其职地投入婚礼的操办。有的帮着采购生活物资,有的宰杀猪、牛、羊、鸡,有的借用调剂、准备碗筷厨具,有的洗菜做饭,有的帮着主人迎接客人、招呼茶水等。为把喜事办得热热闹闹,还要邀请左脚舞队参与迎亲和接亲。接亲出门和迎亲进门时,左脚舞队的歌手都要唱敬酒歌,晚上要组织客人、亲戚和村民一起,在村寨的大广场上同跳民族左脚舞。现在科技发达,村民的条件也好了,婚礼也增加了新内容,就是采用空中拍摄和地面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完整的记录下整个婚礼全过程。拍摄的视频会及时传输连接到朋友圈和电视上,让大家都能适时观看婚礼的喜庆现场画面,增加主人家的喜庆和全村寨的快乐。
当然,婚礼的重头戏是迎亲这天。当天一大早,讨亲人员带上彩礼出发,前往新娘家。到了新娘家,首先是隆重的欢迎仪式,接着便是敬烟、敬茶、敬糖酒等环节。然后吃过中午饭,紧接着又是民族歌舞欢迎仪式,一直要到中午两点以后,新郎新娘才一起出门前往男方家。新郎新娘进门后,迎客仪式开始,先是在门口燃放鞭炮,接着相关人员便弹着弦子、唱着敬酒歌,端着喜酒、糖果迎接新娘和前来贺喜的客人。新娘讨进新郎家时,进喜房门最有讲究,双方都会抢着先进门,据说,那个抢先进门,今后那个就是家庭的主人。进入喜房后,新郎坐在床头左边,新娘坐在右边,由两位妇女主持着进行交亲。双方在喜床上互诉衷肠,表示要白头到老。随后婚宴开始,相关人员唱着美丽动听的敬酒歌,新郎新娘则一起逐桌向客人敬酒。宴席完了之后,便开始布置舞场,架设好灯光照明,在舞场中央立起一棵青松树,地面上铺上青松毛,在青松树周围摆放上糖、果和酒,让舞场展现显出浓浓的喜庆场面。随着舞曲开始,附近的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过来,与客人一道跳起欢乐的左脚舞、羊皮舞。主人家要不时给跳舞的人群敬上烟酒糖果等,一直要欢乐至深夜两点以后。次日上午,新郎新娘要在家长主持下,用红线将双方相互连接在一起进行跪拜,主要内容是一拜白头到老,二拜平平安安,三拜早生贵子,中午又是一场载歌载舞的盛宴。饭后新郎和新娘又要在讨亲和送亲客人的陪同下回到新娘家(回门)。回到新娘家,又是一场跟在新郎家时一样程序、同样热热闹闹的场景。所有活动结束后,新娘家又要把新郎、新娘及讨亲的亲戚送至村外,再一起返回到新郎家,至此,整个婚礼才圆满结束。
当然,婚丧嫁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习俗,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特色。这些民间习俗和特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参加打磨山彝族人的婚礼,让我看到的不仅是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水泥路面通到家门口、家家用上自来水,多数住进了小洋房、购置了农机具;种植业、养殖业百业兴旺等彝家山寨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更是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一家有事全村寨大家出手来帮,一人快乐全山寨都感到快乐的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乡村生活的宜静场景,也是今天在乡村振兴中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曾几何时,由于社会的变迁、人员流动和社会交往范围的加大,个别地方乡愁味淡了,有的乡村各管各事,村邻之间鸡犬之声相闻,却少有往来。通过参加打磨山彝族人的婚礼,我在想,乡音、乡情、乡愁是融入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的一种文化。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的乡愁,一定会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