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中写道:“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意为官吏的骏马强壮结实,看到的人都说肯定跑得很快,骑马的人得意于这些夸奖,让马儿不停奔跑,以至于马儿过劳而死。这个故事衍生出一条谚语“杀君马者道旁儿”,后来进一步演化为“捧杀”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捧杀”被解释为“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捧杀”巧妙利用人性的弱点,让被赞美者不知不觉陷入甜言蜜语的陷阱,失去警惕之心和反抗能力,达到比“棒杀”更隐蔽、更致命的效果。
三国时期,关羽在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后,一时威震华夏,志得意满。东吴的陆逊为了麻痹关羽,专门写信吹捧他:“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
读信后,关羽愈发自满大意,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最终陆逊抓住时机征讨关羽,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将马忠擒获斩首。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捧”。揭开“捧”的画皮,看清围猎是本质、吹捧是手段、逐利是目的,方能避免在“捧杀”中丧失初心、迷失方向。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有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正事反做谓微明,“捧杀”者的惯用伎俩是把森森獠牙隐藏于花言巧语中,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
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面对“捧杀”,只有时时反省,看清真相,才能拨开吹嘘、追捧的层层迷雾,找准自我定位,防止在糖衣炮弹中沦陷,失去辨别能力。
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将直言不易的道理由自身推及国家,劝说齐威王纳谏,广开言路,最终使进谏者从“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齐国国势因之强盛,威震诸侯。
《菜根谭》中写道:“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认清自我,不受外界浮躁、虚伪的声音影响,面对不实的称赞与掌声,坚守本心不为其左右,才能始终秉持自身,既不故步自封,成为井底之蛙,亦不迷失方向,成为别人的猎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旦有自知之明,始终保持清醒,所谓“捧杀”,不过是雕虫小技。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