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姝
西部固则国家稳,西部兴则国家盛。西部地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部地区经历过几代封建王朝的开发,历经汉唐都城的繁荣,也是孙中山《实业计划》宏图中的一部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西部地区成为民族危亡时退而可守的大后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西部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要战略问题,历届中央政府都高度关注西部地区。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西部大开发,再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拓展、深入。
历史方位的延伸
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时,国家在1956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近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积累起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同时,也刚经历“大跃进”的挫折和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尚处于物资较为紧缺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状态。因此,原本应当在1963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不得不推迟进行。
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穿用”等问题,国家计委在“三五”计划中初步设想了包括发展农业、加强国防建设和基础工业等内容。后来由于国际局势日趋严峻,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和紧迫性的估计,作出了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其他各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西部,全方位改革开放呈锐不可当之势席卷华夏大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到20世纪末,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当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逐步扩大。就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而言,一方面,国家已具备加大对西部地区开发支持力度的能力;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已有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加快开发和开放的经验。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也扩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针对性举措,从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角度绘就了新时代的西部图景。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战略目标的推进
从建立后方工业体系到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再到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侵犯威胁。20世纪60年代起,在动荡激变的国际局势中,我国面临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中苏、中印边界冲突不断,美国不但援助台湾当局利用大陆的经济困难进行军事骚扰,还制造北部湾事件,将战火烧到中越边界。一系列严峻的事实,使得党中央不得不高度重视国防和战备后方建设。
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报告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口多,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因此,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坐稳、没有站稳是要跌跤子的,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他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1]。于是,“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被确定为三线建设的战略目标。
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初步建成了以交通、能源为基础,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门类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三线建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也是开发西部地区的一次有益尝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关注着西部的发展问题。他指出,“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这是一个大政策”。为进一步改善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十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于1988年创造性地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第二个大局的核心即是解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为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作出积极努力。
1999年6月,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概念,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2000年1月,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旨在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能源供需结构,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好发挥西部地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屏障作用等措施。一系列举措不仅确保了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发挥着积极作用。进而确保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
发展理念的更新
从“备战备荒为人民”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三线建设是基于对国家整体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为了防备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并逐步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思想。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说:“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3]8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主席要我们注意三句话,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我把它合在一起顺嘴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6年3月12日,针对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思想作了具体解释。他指出,“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4]。从信中可以看出,备战、备荒都是为了人民。“备战、备荒、为人民”是三线建设的基本遵循,也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后,东西部地区差距随着经济建设发展逐步扩大,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各地区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曾多次强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这实际上是新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他明确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5]。为此,国家在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对重点项目政策扶持力度,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科技教育。到“十一五”结束时,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交通、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已然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迈出了坚实步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摆在首要位置,积极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打造西部创新高地,推动西部地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着力拓展区际协调互动合作,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践范围的拓展
从国内大循环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再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自党中央于1964年5月作出决策后,三线建设便被视为关系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从中央、各大区中央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地、县及建设单位,都先后建立了专门机构,具体组织与指挥三线建设各方面工作。国家以集中投资为主要途径,从计划的编制到执行、资源的分配、巨额资金的筹集等方面为三线建设所需庞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在1964年到1980年长达17年的时间里,国家投资2052亿元,调集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建设者,建设领域涉及能源、交通、冶金、机械、电子及军工等部门,在我国内地建成了大中型骨干企业近2000个,形成了40多个重大产品的科研生产基地和30多座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为支援三线建设,全国各大部门均自觉服从大局,服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指挥和调度,从沿海内迁项目380多个,集聚50多万训练有素的科技人才,配置数十万台(套)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充分发挥了国内大循环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西部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推进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引入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方面是进一步拓宽东西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7年,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累计近20万家,投资总额超过1.5万亿元,东西部地区互动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积极培育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据统计,2011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857.5亿美元,是2002年229.7亿美元的8倍,年均增长26.1%[6] 。西博会、西洽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成为东西互动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新开放战略角度定位西部经济发展,着力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尤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5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更是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强调在对内培育新动能、构建西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同时,对外实施高水平的开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夯实中国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基石,培育中国向西向南的开放前沿,打造西部发展新引擎。
以大开放促大开发,西部地区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吸引和聚集全球资源要素,积极融入国际循环。202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7%,先后布局建设了6个自贸试验区和40个综合保税区[7],为全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西部地区的开放开发正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多领域不断发展。
注释:
[ 1 ]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
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9页。
[ 2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
278页。
[ 3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
-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93页。
[ 4 ] 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封信》(1966年3
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第428页。
[ 5 ] 《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人民日
报》,1999年6月19日。
[ 6 ] 《十六大以来商务成就综述:对外开放促西部大开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11月5日。
[ 7 ] 《三个维度读懂总书记部署西部大开发》,《重庆瞭望》,
2024年4月25日。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