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水土保持实践与发展思路探讨

2024-07-02 04:13:21杨科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6期
关键词:平凉市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

[关键词]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崆峒区;平凉市

[摘 要] 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平凉市崆峒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4.2%,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防洪安全、粮食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崆峒区始终将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6.7%,水土保持率达到70.85%。在总结崆峒区水土保持工作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讨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崆峒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路,提出“一屏两区一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布局,着力构筑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建设南部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保护区和北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全力打造泾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流域。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06

[引用格式] 杨科.平凉市崆峒区水土保持实践与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24(6):19-22.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自然灾害频发,还会制约新时代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平凉市崆峒区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流失治理缺乏统一规划,治理措施分散,未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群众自发建设的水土保持工程规模小、标准低;小型水利工程如沟头防护等配套工程建设不到位,区内大部分水土保持工程年久失修和淤积严重,不能正常发挥拦蓄功能;水土保持防护林配置不足,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以纯林、乔木林为主,结构单一,防护效果不佳。崆峒区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到区内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推动农林牧业健康绿色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的六盘山东麓,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东邻平凉市泾川县和庆阳市镇原县,南依华亭市、崇信县,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原州区接壤,北与固原市彭阳县和庆阳市镇原县毗邻,全区土地总面积1 936 km2。崆峒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春季雨少风大多寒冻,夏季降水集中多雹洪,秋季阴雨频繁少光照,冬季少雪干冷多晴天,年均气温8.9 ℃,年均降水量533.4 mm,年均蒸发量937.6 mm,年均日照时数2 347.3 h,年均风速2.0 m/s,无霜期118 d,最大冻土深52 cm;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和土石山区的残塬、梁峁、沟坡、沟谷,地质构造为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六盘山凹陷体。区内土壤是由第四纪黄土沉积物发育而成,除局部地区沟道有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表被深厚的黄土覆盖,厚度80 m以上,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红胶土、黑沃土等;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植被,森林覆盖率34.98%,林草植被覆盖率64.28%;河流水系以泾河干流为主,兼有其支流暖水河、颉河、小路河、大路河、北杨涧河、大岔河、南杨涧河等,水资源总量1.58亿m3,人均316 m3。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和1个大景区,共有252个村19个社区1 381个村民小组。截至2021年底,全区常住人口50.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5万人,城镇化率66.98%;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71.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4 1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44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359元。崆峒区文旅、商贸、草畜、果蔬等产业发展旺盛,作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崆峒区残塬、梁、峁、沟壑交错,河流沟道纵横,干旱少绿,汛期多发暴雨洪水,导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 436.5 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4.2%,土壤侵蚀强度为2 000~5 500 t/(km2·a)。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崆峒区生态环境、防洪安全、粮食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

2 水土保持工作及成效

多年来,崆峒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战略方针政策,始终将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相结合,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土保持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坚持不懈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开发治理、水土保持林草种植、经济林改造、高质量梯条田建设、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封禁治理、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修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与监督检查等工作,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齐抓,预防保护与治理并举,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坚持山、水、田、林、路、塬、峁、坡、沟、渠、池、窖综合治理,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预防管护资源开发,推进科技示范推广和流域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水土保持监管质量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截至2021年底,崆峒区已兴修梯田4.83万hm2、条田3 060 hm2,修建淤地坝1座、水窖13 590眼、涝池7 320个、谷坊1 831座、沟头防护551道,营造水保林589.2 km2、经济林4.7 km2,实施退耕还林118.4 km2、封山育林28.5 km2、荒坡种草4.23 km2、封坡育草2.2 km2、引洪漫地5.4 km2。崆峒区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达到了1 245.8 km2,全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6.7%,水土保持率达到70.85%,基本构建了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大幅改善了区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全面提升了水土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水土保持支撑。

3 成功经验和做法

崆峒区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水土保持成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1)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配合。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常抓不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持续不断地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并实施强有力的责任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动全区水土保持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2)坚持不懈以梯田建设为切入点,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崆峒区坚持推行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治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四集中、四统一”做法,一代接着一代坚持不懈地开展坡耕地梯田化建设,使近500 km2“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基本农田。

3)狠抓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年来,崆峒区将项目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作为一种有效方式,齐心协力争项目、干项目,积极争取实施中央和省上计划投资的小流域治理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成了虎山沟、寺沟、三十里铺沟、蒋家沟等一批典型示范流域,推动了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断上台阶。

4)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实施区域水土保持整体推进。全区在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中,坚持集中连片整乡整流域改造梯田和条田,整山整洼整流域植树造林,整片开发山丘区梯田旱地支柱产业,规模化综合治理开发,全区梯田化率达96.5%,综合治理效益显著。

5)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在长期的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全区坚持在综合治理的同时科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推广实施机修梯田、机耕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油豆草轮作、双垄沟地膜作物种植、陇原苹果栽植、大棚蔬菜种植、优质饲草种植、针阔林混交、乔灌混交、林经混合、林草混合、山水田林路村沟塬综合治理等措施,推动生态景观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水土保持科技普及等,大大提升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水土保持增产增效水平。

6)严格执法监督管理,切实保护治理开发成果。全区全面建立了区、乡(镇)两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配备了水土保持专职监督人员和专业设备,制定了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及预防监督地方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人为水土流失监督台账,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力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7)持续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引导,努力提升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的意识。区水利水保部门坚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开展水土保持进党校、进学校、进企业、进广场等课堂宣讲,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和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主要途径与措施、成功经验和做法,努力提高全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公众的水土保持法治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的新风尚。

4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虽然崆峒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水土流失情况依然严重,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严峻。虽然全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了86.7%,但是大部分地区仅为初步治理,水土保持效益还有待提升。根据泾河干支流水文站的泥沙观测资料,大部分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仍处在2 000~5 500 t/(km2·a),仍有190.7 km2的未治理区域和1 245.8 km2初步治理区域需要持续开展水土保持深度治理。二是水土保持投入不满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需求,国家补助标准未达到山水林田湖草路综合治理的需求,市、区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困难。三是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不高,侵蚀沟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水土保持林草开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等方面新技术应用欠缺,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

5 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理念引导和行动指南,也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和9月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求黄河上游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对污染严重的支流,要下大气力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中共中央、国务院由此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国家五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层面,为全国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加凸显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生态安全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为地处黄河中上游的崆峒区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距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的需要仍有很大差距,崆峒区水土保持建设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是重要水源地及上游周边不同程度的污染治理保护任务依然繁重;二是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土保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和标准更高,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加紧迫;四是水土流失治理区部分水保设施年久失修、老化失效问题突出,黄土丘陵区早期建设的梯田标准不高,导致田间道路、生产道路及节水灌溉设施配套不足,梯田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侵蚀沟沟头防护治理严重滞后,塬面破碎严重,对塬区村庄、道路、通信、供电等设施构成直接威胁;六是水土保持监测监管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水土保持建设严重滞后。

6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布局

在深入研究分析崆峒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结合省内外水土流失防治先进理念、先进模式和先进技术,提出促进崆峒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布局构想。

6.1 发展思路

崆峒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紧抓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落实“一屏两区一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全面实施山水田林路草沟塬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注重自然恢复,强化监督管理,努力推动全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1],为黄河中游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美丽崆峒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6.2 布局构想

崆峒区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区域内可划分为3种地貌类型,即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泾河川区)河谷平原区和南部中低山区。立足崆峒地处黄河中游的区位优势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一屏两区一域”总体布局,努力构筑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建设南部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保护区和北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全力打造泾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流域,开创新时期全区水土保持现代化事业。

1)构筑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就是按照平凉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南部山丘区水土保持林草和生态林木建设,构筑太统山山脉生态安全屏障,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崆峒段。

2)建设南部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保护区,就是在南部崆峒山—太统山—陇山山丘区大力实施城乡供水水源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封山育林育草、生态景观流域建设等项目;建设北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就是在北部的白庙塬、大秦塬、草峰塬、索罗塬等残塬沟壑区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因地制宜配置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保护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淤地坝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林草种植等项目,实施深度治理、精准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率和效益,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降至1 000 t/(km2·a)以下。

3)打造泾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流域,就是以泾河干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体,以泾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景观小流域、康养小流域、美丽河湖、生态美丽小镇(区)、生态产业园、设施产业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河湖沟共治、水保生态产业齐上,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同步提升,努力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流域。

[参考文献]

[1]蒲朝勇.推动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水利,2022(7):6-8.

收稿日期: 2023-09-07

第一作者: 杨科(1971—),男,甘肃平凉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E-mail: 1056640237@qq.com

(责任编辑 李佳星)

猜你喜欢
平凉市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03-19 16:47:29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水土保持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