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宇 李滟桐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程。当时神州大地各种思想学说相继亮相,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璨,众多书报刊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全国革命氛围和湖湘文化环境的熏陶下,青年毛泽东执笔为刀、墨洒疆场,迅速加入了这一文化战场,创办了《湘江评论》。
五四激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荣辱事关每一位国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近代中国,各阶层民众爱国意识开始觉醒,积极投入救亡图存的洪流中。而先进知识分子更是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为目标,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时代担当。
1919年5月4日,北大等学校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熊熊烈火,革命的火苗迅速燃遍中国大地。在这场运动中,无数有志青年崭露头角,他们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将执笔著书、办报办刊作为政治表达手段,通过书报刊介绍西方民主制度、抨击社会弊病,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力量。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许多传播新思潮的书报刊应运而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湘江评论》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青年毛泽东正积极投身于恢复和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工作。随着湖南学生爱国运动渐入高潮,毛泽东同湖南学生联合会其他负责人一致认为,要提高群众政治觉悟、扩大革命宣传、巩固革命热情,就必须发行一种有高度政治思想性的刊物,以正确的革命思想武装群众头脑,持续推进湖南革命运动走向高潮,推动五四运动深入发展。1919年7月,由毛泽东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刊物《湘江评论》应时而生。
鞭辟入里、直击要害的思想强音
《湘江评论》由毛泽东创办并主编。在编排形式和栏目设置上,《湘江评论》借鉴了《每周评论》,采用专栏式布局,四开一张,分四版,每期约一万二千字,页面布局清晰,文章分类明了,篇幅恰到好处,更易于读者理解阅读,引发共鸣。《湘江评论》共刊发文章83篇,每一篇都凝聚了毛泽东的心血。其中由他本人撰写的文章就占了一半。这些文章以准确猛烈、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湖南革命现状,并传播了先进的革命思想。毛泽东还负责对文章进行取舍及编排、校对工作,体现了他对《湘江评论》的高度重视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此外,《湘江评论》还设置了《湘江大事述评》《湘江杂评》等栏目,融入了湖南地方特色。
从刊物形式和内容设置上看,毛泽东汲取了《新青年》等刊物的编辑思想,采用白话文与新式标点符号,注重内容的生动丰富,直面社会现实,积极呼应时代主题,直截了当地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猛烈抨击,并主张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对进步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刊物的核心宗旨问题上,青年毛泽东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他对新思潮的探索充满热忱,对旧有观念的扬弃则坚决而果断。他深刻认识到,湖南思想界对于世界事务的了解相对匮乏。因此,《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对国内外最新革命形势进行报道、评论,发表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与富有批判精神的文章,介绍了许多有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毛泽东在其《创刊宣言》中激情洋溢地宣告:“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湘江评论》创刊号,1919年7月14日,第1版。)在毛泽东的眼中,新思潮涵盖了近代西方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他对待不同思潮始终保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汲取其精华,以期推动社会的进步。他关注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无论是家国大事还是市井生活,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如列强的丑陋嘴脸、人民的吃饭穿衣、旧式婚姻的悲惨现实等。毛泽东对这些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湘江评论》以其敢想敢说的革命气概,如破竹之势席卷人心。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初步展露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远见卓识。他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号召要用民众的大联合来对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详尽阐述联合之道,进一步论证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和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中国人民的大联合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中,毛泽东对愚昧无知的旧思想予以尖锐的批评和科学分析,打破了人们盲目信鬼神、崇天地的传统观念,积极传播自然科学规律知识。他主张在学术上应彻底研究,摆脱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追求真理的光芒。他坚决主张打破孔夫子主义的束缚,克服封建迷信思想,实现思想的彻底解放。此外,《湘江评论》发表的文章还号召组织起“女子革命军”,去摧毁封建礼教,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环境对女性的荼毒,并深入讨论个人觉醒与女性解放的深层阻碍,为女性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正是通过《湘江评论》这样的平台,毛泽东阐明了自己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湖南乃至全国的思想界走向更加开放和进步的未来。
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革命先声
从创刊到被反动军阀查封,《湘江评论》存续不到一个月,它像革命中的一面镜子,不仅映射出青年毛泽东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更凸显了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
五四运动为《湘江评论》等进步书报刊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契机。同时,作为五四风暴中诞生的刊物,《湘江评论》也积极回应了五四运动的号召,对传统封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它反对封建主义教育,提倡民主主义的平民教育;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精神;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分散斗争,提倡民众大联合;等等。《湘江评论》成为五四时期传播和研究新思潮的重要阵地,对五四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新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湘江评论》以无畏的姿态直面社会问题,通过其深厚的革命内容与激昂的战斗风格,与民众斗争紧密相连,一经面世便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对唤醒民众爱国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子,《湘江评论》犹如明灯,引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救国革命的洪流。革命青年与爱国志士对其赞誉有加,争相阅读,赞不绝口。萧劲光曾道:“弼时同志在长沙读书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波及全国的时候,这时毛主席在湖南领导和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毛主席编的《湘江评论》传播了巨大的革命影响。我们正是在这个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开始了革命觉悟的。”《湘江评论》不但启发了人民的革命思想,鼓舞了青年的革命斗志,也为学校、团体创刊办报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此外,《湘江评论》还极大地推动了进步思想的传播。尽管《湘江评论》为湖南的地方刊物,但其发行遍及湖北、广东、四川、北京、上海等地,华南、华北地区都有许多忠实读者,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大钊曾高度评价其为我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当时上海的《时事新报》、成都的《星期日》周刊、北京的《晨报》等报刊,也都摘录、转载或推荐了《湘江评论》刊载的文章,足以证明《湘江评论》的内容之精彩、影响力之大。《湘江评论》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深刻论述人民革命的观点,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进程。其不畏强权、不羁果敢的文风,对时事犀利深刻的剖析,以及对当局的无情批判和对自由民主的强烈呼声,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
《湘江评论》文笔犀利,似锋利的钢刀狠狠刺进了敌人的胸膛,在政治思想上向一切旧统治者和反革命派宣判了死刑,对一切守旧派敲响了丧钟。在《湘江评论》的方寸天地间,毛泽东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针砭时弊,发出了响彻云霄的呐喊。湘江潮涌起风雷,作为五四浪潮中一朵激荡的浪花,《湘江评论》在群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近代革命运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