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宇
摘要:教育惩戒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学校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权力。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的相关法律规制,总结出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应当注意的事项及行使权力的范围与尺度,同时也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面临的困境。根据上述研究思考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正当行使方法展开了探索,旨在为更多中小学教师正确、正当、正规行使教育惩戒权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法律规制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权对学生进行惩戒,但这种权力是受法律规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利和义务,其中明确规定教师有教育教学管理权和纠正学生违纪的权利,但教师在惩戒学生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不能任意采取惩戒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规定,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纠正学生违纪的行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得侮辱、体罚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时应当注意方法和方式,不得过度惩戒或虐待学生。
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纠正违纪行为时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不得侮辱、体罚学生,不得对学生进行严重伤害或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
教育部2020年审议通过《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学校及教师可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以及不同情形应采取何等程度的教育惩戒方式,强调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禁止出现的不当行为,真正将教育惩戒权合法化、合规化。
(一)教育惩戒权尺度难以把握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时,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主观判断,但主观判断可能受到个人情绪、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难以把握尺度。对于一些违纪违规情节较轻微但态度恶劣的学生,教师如若不行使教育惩戒权自然就难以服众。如若惩戒过度,又违背了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初衷。对一些认错态度良好但是屡教不改的学生行使教育惩戒权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加大惩戒力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原有的惩戒方式又不足以督促学生改正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处理学生打架一类的矛盾时,教师就难以举起“教育惩戒”这把戒尺,如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么学生难以吸取教训。如果惩戒过重,反而会引起学生之间更深的矛盾,甚至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1]。
(二)家长角色干扰惩戒权行使
1.家长角色失位,放任教师惩戒
部分家长怀有一种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只要将学生“扔”到学校,“抛”给教师就好。作为家长可以全权放手,自然有学校和教师替他们管好孩子,自己只要无条件地支持学校和教师即可,如果孩子身上有什么坏习惯,教师们都能通过教育惩戒来帮助学生改正。家长只要“狠下心去”,不管不看不过问就好。孰不知,这样的想法不仅让教育惩戒权失去应有的监管,也让教师的教育管理压力直线上升,最终只会让学生因为疏于管教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厌学情绪高涨等问题。
2.家长角色倾轧,限制教师管理
在“二胎”政策放开之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家6个大人无条件地宠溺一个孩子,自然容不得教师去行使他们本该行使的教育惩戒权。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犯错,错的是教师的管理方式,孩子需要鼓励和劝诫,惩戒只会“伤害”孩子。在怀有如此思想的家长影响之下,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之前都需再三思虑,常态化班级管理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其他学生的管理也会因为这些“个例”而大打折扣。例如,陕西渭南曾发生一起乌龙事件,一名家长因不满语文教师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到学校找其理论,却误打了数学教师。这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背后,也暗藏着当前家长对于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管理限制,值得深思。
(三)教育惩戒易激化师生矛盾
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更为敏感,更易出现“叛逆期”。此时,教师对于学生施加的合理惩戒,也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又会招致更加严苛的惩戒,如此师生之间就可能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例如,在江西九江市修水县第三中学曾发生一起教师与学生互殴事件,在事件中,教师采取了掌掴学生的不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惩戒,引发学生还手的激烈反应。这起事件足以表明,教师的惩戒不当极易引起青春期学生的剧烈反应。
(四)惩戒权难堪社会舆论压力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舆论压力也进入到了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中小学生教育,更是随时可能因为不恰当的惩戒而招来铺天盖地的指责和网络暴力。这样的舆论压力使许多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时束手束脚,一些本应通过惩戒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健康成长的情况,也都会因为教师的不敢施为而不了了之。例如,在近期商丘幼师殴打学生一事发生后,家长对于教师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教师此时行使教育惩戒权更容易受到家长的抵触和指责,而教师自身也难免会畏首畏尾,难以放平心态进行惩戒。
(一)制定校内规章,监督惩戒有“法”可依
校内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监督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是确保教师依法依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学校需要制定规章制度明确教育惩戒的范围,包括哪些行为可以被惩戒、惩戒的方式和程度等。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惩戒培训,使教师了解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原则和程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2]。
例如,学校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9号公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来制定校内规章,并在公众号、视频号或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校内相关规章制度,邀请社会各界共同监督规章执行情况。此外,学校还可建立教育惩戒投诉渠道,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提出投诉和意见,学校及时处理投诉,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不仅能有效监督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确保教育惩戒工作合法、规范、公正,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家校沟通,保障惩戒有“律”可守
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可帮助教师更好地行使教育惩戒权。学校可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建立双方的互信和合作关系。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努力。同时,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惩戒问题,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并了解学校的教育惩戒政策和规定,教师还可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共同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惩戒。另外,学校可开设家长课堂,邀请专家和教师就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讲解和交流,以此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惩戒政策的了解,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
(三)尊重学生权益,合法惩戒有“规”可循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不是惩罚或伤害学生。所以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确保惩戒行为合法、合规。教师不得采取任何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惩戒,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3]。
例如,教师应按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公正、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偏袒、不歧视。教师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应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避免侮辱、伤害学生。惩戒应注重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单纯惩罚。教师在进行教育惩戒后,应当持续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及时调整惩戒措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成长进步,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四)维护教师权利,合理惩戒有“制”可靠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学校也需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确保教育惩戒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可建立教育惩戒记录,记录教育惩戒的情况、原因、方式和效果等信息,监督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用“看得见”的记录证明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以及正当性。
例如,教师在针对校园霸凌等严重违纪行为进行较重程度的教育惩戒时,学校就应保留和备案惩戒记录,以免引起家校纠纷和社会舆论。同时,学校可设立监督机制,由教育局、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等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对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进行评估,审查并证明教师能够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
综上所述,教师应通过合理合规的教育惩戒,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教育为主,通过惩戒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行为;与学生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问题解决;尊重学生的尊严和权利,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背景,避免过度惩戒或歧视行为;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学习有效的惩戒策略和方法,确保惩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赵贫.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法律规制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22.
[2] 兰娅.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法律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3] 杨羽,齐春梅.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9).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