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非焱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
“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继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今年是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为进一步挖掘好、守护好、传承好平安浙江建设蕴含的丰富内涵、科学规律、时代价值,讲好平安浙江建设故事,浙江卫视于5月中旬推出电视理论节目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23季《平安浙江》。节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社区群众、机关干部、基层调解员等,通过成就展示、嘉宾解读、互动问答、文艺表演等形式,让理论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有味道、有深度,讲得清、听得懂。
立意高远 有深度有广度
作为一档只有30分钟的理论节目,怎样在有限时间内,把20年来浙江平安建设的故事讲得深入浅出、讲得精彩纷呈,着实需要下点“苦功夫”。在前期策划中,编导团队一次次 “挑灯夜战”,查阅资料、梳理脉络、整理成果,最终梳理了“小与大”“上与下”“稳与进”三对关系,分别呼应跳出“小治安”,建设“大平安”;从管理到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主线,既回望历史、审视当下,又面向未来。
整季以“三对关系”为主线,围绕“平安是什么?”“为何提出平安浙江建设?”“如何正确理解‘大平安理念?”“新时代枫桥经验如何与时俱进?”等话题推进节目。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大平安”理念到总体国家安全观,节目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在浙江萌发和实践的清晰脉络。在循迹溯源中,节目力图做到理论上“连天线”,有深度、有广度。
权威解读 沾泥土冒热气
为了拉近理论节目与受众的距离,本季在枫桥经验陈列馆外广场设置录制现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录制理论节目,意义非凡。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绍兴市考察。他来到枫桥经验陈列馆,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历程,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情况。
越是精深的理论,越是需要通俗解读。在嘉宾选择上,编导团队选择专家的标准首先是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作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嘉宾,其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是否亲民,是否接地气,能否让受众听得懂、听得进也会重点考量。因此,节目邀请了“央视名嘴”——中央党校洪向华教授;青年翘楚——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何艳玲;本地权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丽君教授。这些专家长期关注平安建设,不仅权威,而且善于以电视化语言表达观点,平易近人“接地气”。根据专家特点,节目针对性地给予他们不同“戏份”:有的专门讲故事,有的专注讲理论,有的负责互动。
节目现场,专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理论阐释既“高举高打”,又“大题小作”。比如,在谈到部署平安浙江的原因时,陈丽君教授从20年前浙江面临的复杂安全形势出发,通过列举数据、讲述案例,追根溯源答疑解惑,又“润物细无声”地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在谈到数字化技术运用给老百姓带来的安全感时,洪向华教授与外籍观众即兴互动,现场笑声连连。节目嘉宾理论解读不但接地气、有灵气,更有底气。他们通过一个个基层实践、一组组亮眼数据,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解读,既有权威性,又沾泥土、冒热气;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给观众带来思考。
年轻表达 让理论“生动活泼”
节目策划之初,编导团队就达成共识:通过个体微观感受展现宏观成就,摒弃大讲道理、讲大道理的理论话语体系;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视角和方式讲故事,用年轻化表达感染年轻人,让理论“生动活泼”。
节目邀请了诸暨老杨调解工作室调解员杨光照与义乌涉外纠纷调解队洋娘舅哈米。当本土“老杨”遇见来自伊朗的“老洋”,两位“yang娘舅”现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带着这样的疑问,编导团队现场设置调解话题,两位“yang娘舅”现身说法,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他们的调解技能,了解调解工作的不易。
此外,节目邀请青年理论宣讲员、反诈青年警官,通过天津快板、脱口秀等文艺表演,讲述20年平安浙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当下高品质生活背后,浙江怎样打击网络诈骗。
节目精心安排的这些“花活”,形式各异、生动幽默、可看性强,不仅营造了轻松有趣的节目氛围,也拉近了观众与电视理论节目的距离;不仅丰富了节目的“面子”,也丰盈了节目的“里子”。编导团队努力实现当初定下的小目标:自己不爱看、不愿看,就不拿给观众看。30分钟的内容紧扣理论思想、社会热点,呼应百姓生活,实现严肃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专业化表达。
(作者系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节目组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