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毛
小男孩叫我外公,昨天下午突然“空降”到我家。素有“孩子王”外号的我,当即放下本来计划要忙的事,专心陪伴他玩了两个多小时。
1
先是在家里玩。
一开始,他不断地考我关于中国皇帝的问题。“中国第一个皇帝是谁?”“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康熙的父亲叫什么?”……我时而答对,时而答不出来。我答不出来时,他就告诉我答案。
我对中国的皇帝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是对孩子的问题有兴趣。孩子不断地问我,我呢,十问就十答,百问就百答。当然孩子并没有“百问”,“他问我答”大概玩了十几分钟。
当然,如果孩子有“千问”,我大概也能做到“千答”。我知道孩子之所以问我问题,首先是对问题有兴趣,其次是对我也有兴趣。
好好对待孩子的问题,好好陪孩子说话,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认真和耐心,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受待见的、受尊重的、受欢迎的。如此,孩子自然会感觉自己在我心里是重要的。
很多孩子小时候与父母无话不说,等到了初中、高中,则与父母无话可说,甚至连听到父母的话都觉得烦,原因之一就是孩子在喜欢与父母说话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尊重和善待。
2
之后,孩子的注意力转向了我做力量锻炼的哑铃上。
他先是提了提一只哑铃,重量是(2.5+1.5+0.5)×2=9kg。继而他想举起来,没有成功。他说想“只举两片”,我说“行”。他说不会弄,于是我帮他,但要他跟着我一起动手。他很快就学会了,先松开锁扣,然后两侧各卸掉两个哑铃片,再旋紧锁扣。
他先选择了2.5×2=5kg的,还是举不起来;又换成1.5×2=3kg的,还是很费力;再换成0.5×2=1kg,这次他成功地单手举起了哑铃。然后他又将另一只哑铃也拆换成了1kg,再双手拿着哑铃玩。之后他又进行了多次不同的组合,分别试着提着和举着玩。
整个过程,我由着他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有的重量,我明明知道他举不起来,但我也没有劝阻他,而是任由他玩,并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唯一要确保的一点就是,尽量避免孩子受伤。
最后他组装了一只超大号的哑铃,然后提了提,还真的提起来一点点。
我是如何陪伴孩子的?对于孩子想做的事,只要条件允许,我就不会阻止孩子,哪怕稍微有点风险,也会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尝试。
大人嘴巴上的千教万教,远不如孩子自己动手捣弄几下。孩子自己动手,不但能够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而且能够促进孩子充分认识自己——不单认识自己的优势,也认识自己的不足,还认识自己发展的方向。
孩子的发展优势往往不在于他听了多少教导,而在于他与世界有过多少切身的接触。
3
我们还到校园里玩。
他说想去打篮球,于是我带他进了校园,玩了大概二十多分钟的篮球。他又说想到校园其他地方看看,问我能不能去。我说:“当然可以呀,你不吵不闹,只是参观,怎么不能呀?”我顺口再问了一句:“你需要我陪你去吗?”他说:“需要。”我就陪着他一起去。如果他说不要,那我就继续玩篮球,任由他自己去转悠。
陪伴他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时,他也问了很多问题:“这是什么呀?”“那是干什么用的呀?”“那是为什么呀?”这时,我不再是“有问必答”,但还是“有问必有回应”。
有问必有回应,不是孩子一发问就给答案。有些问题,孩子明明可以自己解决,我则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答案。这时,孩子往往会为自己的发现而开心。
走到两栋楼前面,孩子问是什么楼,我没直接回答,而是说:“你仔细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楼?”孩子马上指着左边的说:“这是宿舍楼。”我问他怎么看出的,他说看到那里挂着好多衣服。然后他又说看不出右边的是什么楼。我刚想提示一下,他留下一句“我进去看看”,然后“噔噔噔”跑过去了。一进大楼,他就叫道:“我知道了,这是图书馆。”
孩子往往都有“十万个为什么”,但其实很多问题家长不必直接给孩子答案,而是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哪怕他们得出的答案是错的,也比别人直接给的无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
“有问不答”,但“有问必有回应”,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凡事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孩子遇到问题先自己试着去解决的能力。
4
转到教学楼时,刚好下课铃响了,孩子说想去看看高中的教室是什么样,再看看高中生是什么样。我再问:“要不要我陪你去?”他还是回答要。
我陪他到了一间教室门口,他在门外探头看,不敢进去。我鼓励他进去看看,他说怕人家会说他。我说可以先问问里面的哥哥姐姐是否同意让他进去看看。他开口一问,不仅得到了同意,还受到了欢迎。于是,他进去转了两圈,而且还有一个大哥哥主动与他握了手。
等他出来之后,我问他:“里面的哥哥姐姐怎么样?”结果他回答“相貌都不错”,让我偷偷地笑了很久。
进了学生食堂后,正好遇到食堂的阿姨在吃饭,他说想过去看看。这下我没问他“要不要我陪你去”了,而是对他说:“我就不陪你过去了,你自己过去看,我就坐在这里等你,可以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走过去了。我远远地看见他过去之后,有个阿姨还与他说了点什么。等他回来之后,我没问阿姨对他说了什么,但看得出他对这一次“单独行动”还挺开心的。
在校园里转悠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他说:“好了,我们回家吧。”我俩才离开校园。
5
这个下午陪伴他的两个多小时里,我听他说了很多话,是那种认真地听,也伴着他走了一些路、做了一些事,还让他自己试着单独走了点路、做了点事。
陪伴之“陪”是耳朵旁,意为陪孩子则要多听,多听孩子说,而不是我说。陪伴之“伴”是人字旁加个“半”,意为当孩子需要我时,我俩就是一个整体,我则是那一“半”;当孩子不需要我时,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我就在一旁看着、欣赏着。有时候,我也要适当地支持和鼓励孩子做一个独立的人。
大人陪伴孩子,绝对不只是与孩子在一起,而是有心善待孩子,用心支持和帮助孩子,与孩子心连心地在一起。真正的陪伴,不但孩子会感觉很开心,而且大人也会觉得很愉悦。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万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