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成长的隐痛与疗愈

2024-06-30 20:59:12黎艺婕周舟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日记老师

黎艺婕 周舟

一封匿名的学生自杀绝笔信,撕开了老师郑sir尘封多年的陈年旧伤,他必须直面伤口再次撕裂后的血与痛,也唯有如此,才能直面真正的自我,解决其人生的卡顿停滞。

影片《年少日记》凭借其现实主义的关切视角、精准到位的节奏把控、恰到好处的画面配乐、精湛细腻的表演呈现成为近期备受瞩目的影片,在各大影展影节斩获大奖,被评为近一年最高分院线华语片,既“叫好”又“叫座”。

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

《年少日记》片如其名,采用的是日记式的叙事视角,用一本日记、一封遗书串联起了中学教师郑sir少年时及现在的人生经历,以点带面、层层递进、铺开故事,叙说了埋藏在主角郑老师内心的隐痛。

郑老师成长于高要求、高期待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典型的优绩主义导向的“严父”,母亲是依附于夫权之下没有话语权的“帮凶”,“严父”经常性使用暴力迫使郑老师两兄弟不断进取,却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而影片通过“日记”这样的自我暴露式的叙述法更能清晰全面地展露成长在这样家庭背景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也让观众更沉浸地共情主角的经历。

《年少日记》剧作的巧思在于用了一个古老却有效的技巧——通过视点转移误导,一开始镜头横摇掠过班上毫无生气的学生的脸,配上他们生无可恋的心理旁白,随后郑sir翻出一本落满灰尘的年少日记,故事跳回过去,从一群孩子的迷茫聚焦到一个孩子的困境,一个怎么努力都无法优秀的笨孩子的噩梦。电影演到一半,会疑惑郑sir是那个笨哥哥还是那个聪明弟弟。

链接学生、哥哥、弟弟三种不同视点的是哥哥日记里和那封匿名学生遗书中都有的一句话,“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走了之后也没几个人会记得我”,从小优秀的弟弟是直到20年后长成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中学教师郑sir之后,才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卷到尽头也不过如此。

主旨落点别有深意

郑中基扮演的郑sir的父亲,一位成功的知名律师,他的人生轨迹让其笃信“成功源于努力”,反推之,便是“不成功就是因为不努力”。他是香港经济高增长期中产一代的典型代表,蓬勃向上的经济周期加之不可或缺的个人努力,造就了他们的成功,然而这种人生经验却注定无法在他的孩子身上复制,经济周期切换之后中产二代的必然没落是他和儿子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一生要强的父亲,晚年失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陌生人帮助,彻底沦为一个弱者,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真正体会一个弱者的感受,才明白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努力来解决,生命尽头他艰难地把呼吸管从嗓子里拔出来,对因“不努力”而被自己苛待的亡子说出了那一声迟来的“对唔住(对不起)”。

影片聚焦高压家庭环境下的少年成长,展露了家庭、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揭露了社会教育评价体系尚有不科学之处,体现了创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唤起了观影者对生命和爱的珍视。从家庭教育层面落点,影片展露了充斥着暴力、冷漠、控制欲的家庭环境是怎么让青少年丧失自信和价值感,影片中的郑有杰因为成绩不好从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不起”,努力去做不擅长的事情讨好父母,也只能换来父亲的一句“是个无用的垃圾”。打压、否定、贬低式的教育方式恶性循环般影响了郑有杰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

从学校教育层面落点,老师没有及时疏导郑有杰的情绪,同学的嘲笑加剧了郑有杰作为“零余者”的想法,他在日记中写下“我是不重要的人”,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结局。但从更深一层看,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教育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即推崇一种狭窄片面、标准化的成功定义,学生时代“唯分数论”“以成绩好坏论英雄”,只要成绩好那么便是优秀的,个人品德、个人兴趣、精神追求、身心健康都要为学业成绩让步。

这样的社会评价体系反向作用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没有获得好成绩意味着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老师的关注、同学的尊重,最终将导致青少年自我价值的丧失、精神世界的崩塌。影片通过三个层面的叙述,对目前还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叩问和反思,呼吁更多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让电影更具深意和内涵。

镜头语言别出心裁

凝练简洁的镜头语言能够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配合台词、配乐把“故事”讲好,这部影片不外如是。导演卓亦谦在访谈中提到“在分镜上的画框、调度、沟通上有很多的设计”。电影整个色调是冷色调、暗色系的,节奏是缓慢的,这切合了影片冷静、压抑、沉重的氛围。影片运用日记、烧麦、烟等物品作为介质,采用蒙太奇手法不断实现现在和过去时间点的切换,完成了两条时间线的互相影响,完整实现了故事多角度的讲述。

电影很多构图都是相对应的,电影开头小孩从楼梯向上看,“郑老师”从楼梯向下看;电影最后,在天台上,镜头从左至右拍摄郑老师,从右至左拍摄“小孩”,这样的拍摄方式从表层看是实现了视线的交汇、镜头的呼应,实际上实现了剧中人物过去和现实的“对话”。影片中也有很多“留白”的镜头,比如小孩在天台上欲轻生,镜头就只拍摄了小孩坐在天台及天台空无一人的画面;比如郑老师为轻生高中生在网络上的仗义执言、与妻子的促膝长谈都切换了远景,让电影更简洁、更具美感。

电影中还有四次“楼梯”镜头的重复出现,四次均是从上往下的俯拍,意味着成长存在着视线盲区和不可知的困境,但这也预示着通过一次次“回看”走过的路,通过一次次的“攀登”“拾级而上”,通过一次次的自我疗愈,怯懦胆小无方向感的男孩终会成长为自信坚定温暖的大人,这也成为主创人员在影片最后递给观众的“一颗糖”。

来源=湖南文联 中国电影资料馆

猜你喜欢
日记老师
学写假期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老师,节日快乐!
成长日记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