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王》的爆火能否重燃新闻人的职业理想

2024-06-30 20:59:12陆安楠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慧心巴士女王

陆安楠

“你连狗咬人都想象不了,人咬狗的世界不适合你,找个男人嫁了吧!”

这句源自TVB热播剧《新闻女王》的台词曾一度火遍各大社交平台,剧中前卫的感情观、超前的意识形态、紧凑的职场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为之驻足。此前,考研名师张雪峰因为“‘打晕报考新闻学的考生”的言论被推上热搜,随着《新闻女王》的热播,该话题再次发酵,网友们围绕“《新闻女王》的爆火能否重燃当代年轻人的新闻理想”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回顾2023年关于新闻从业者的影视作品,同样是现代职场剧,女主同样是新闻媒体人,《以爱为营》的角色塑造凭借“是啊,时总也喜欢特别好看的女记者”和“我男朋友就是有钱,回头你见着我男朋友不还是得恭恭敬敬的”等等的雷人台词,被网友们戏称为“以恋爱为主,靠男人为荣”。反观《新闻女王》中文慧心的一句“我在哪里,哪里就是直播间”就立住了专业素养过硬的角色形象。而该剧能够引发众多新闻从业者或准新闻从业者共鸣的,不仅仅是冷酷的职场‘内斗,更多的是透过剧中的新闻“土壤”,看到现实生活中新闻战场上的新闻价值、新闻道德、新闻理想。

新闻节目应该优先考量需求者而非供应者

《新闻女王》的开局剧情,就是聚焦新闻行业面对突发事件时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在新闻需求者和新闻供应者之间又该如何抉择。

剧情设定为一辆双层巴士意外侧翻后车辆爆炸,导致五死四十伤的重大交通事故,网络上流出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的视频,大量网友开始揣测并攻击巴士司机是导致意外事故的最终原因,而这其实只是男主梁景仁为了保护“星网新闻”最大的广告赞助商的一种幕后手段。另一边,女主文慧心借助现场监控视频和侧翻巴士图片,在询问修车行后发现事故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巴士零件断裂,但巴士零件供应商也是自家“星网新闻”的最大“金主”迪基机械,如果曝出真相,将面临赞助商的撤资和律师函,如果不曝,巴士司机将成为替罪羊,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又该何去何从?这条新闻好像报与不报都是错。

“搞砸了迪基的访问,你文慧心负全责!”

“梁景仁,我也有责任提醒你,迪基是出事巴士的零件供应商,它诸多隐瞒,一定有问题。新闻主播和始作俑者串通一气,严重利益冲突!我怕到时候你连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

从这段对话我们不难看出,文慧心没有被其它信息干扰,最终选择曝光真相。她无惧强权、力求真相的精神也与剧情引言形成呼应——新闻节目应该优先考量需求者而非供应者,这句话出自丁哲云的《孙石熙的脉络新闻学》,书中这样写道:“客观”是要“透过不同方法先找出事情的真相,揭露权力者不愿曝光的黑暗……不能将搜集到的资讯照单全收”。

“打开电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你会分吗?上面出现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字都是设计出来的,由我们控制着切入点,由我们教观众怎么看。新闻没有经济效益,不过真相有。它可以为民请命,也可以揭人疮疤,还可以帮人搭桥铺路、隐恶扬善……”剧中的女主角文慧心最终凭借新的赞助合同力挽狂澜,但在真实的世界里,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我们在需求者与供应者之间该如何抉择的困境却很难改变。

一家餐馆,一边是它的味道普通、收费很高;另一边,是你需要把它“宣传好”且这是无法拒绝的硬性任务,作为记者的你报还是不报?

一个乱象,一边是百姓对新闻记者寄予的期望,期望有一天它能够被公之于众;另一边是上报新闻线索后反被判为“揭短”“捅娄子”驳回,作为记者的你报还是不报?

这都是在我的从业生涯中真实面临过的问题,而我们却很难达成“以需求者优先”这个看似简单的新闻从业目标,这也是我一直认为自己并非是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却只是一个宣传员的原因,它甚至会让我深度思考,自己现在所做的“新闻”有什么价值?

引言之下,剧情之中,彰显着不纯粹的真相、正义与自由。

新闻价值与新闻道德谁更重要

什么是新闻价值?

或许是公平、是客观、是正义……

又或许是左肩传递真实,右肩记载历史。

在参加“第六届南太湖诗会暨2023年全国青年散文诗人创作笔会”的过程中,一场与湖州市委书记的交流分享会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为了更好地展示湖州的发展历程,市委书记用湖州的市级舆论监督栏目《看见》作为一个亮点,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诗人介绍了一档新闻监督节目对一个地方的影响力:相信“看见”的力量,让世界看见湖州!

这就是湖州的魅力,也是栏目《看见》的成长心声。

《看见》这档栏目的选题线索来自市级部门和市县镇街的“揭短”,也来自百姓通过热线和网络平台的“曝光”。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每周召开的研判会,就是为了选出百姓的“急难愁盼”和城市不好看、不耐看甚至不能看的问题。研判会一结束,记者就会出发去到线索现场拍摄或是另择时间暗访,用视听语言直观展示问题。在每周一、四、五晚8点批评报道播出前,媒体会通知被曝光问题的单位集中收看,晚八点节目播出后,涉及单位九点就会立即研究整改方案,达到真正的事不过夜。对于栏目组而言,《看见》不是“看”到这里就结束了,整改成效如何、百姓是否满意、同类问题如何全域整改……直到做完持续跟进监督、组织百姓评议、分析总结归类的工作后,才形成《看见》的完整闭环。

当时听到这个介绍,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内心非常震惊,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正如《新闻女王》中有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责任,是牢牢地守住一个核心原则:审视社会不为人察觉的角落。”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我深知在“家丑不能外扬”的心态下,舆论监督类节目通常会被定义为“找茬挑刺”,受访者不但不配合,甚至有敌视情绪。更有甚的是,在一次采访中,受访对象竟然这样描述记者这一行业:“你们记者不就和网络喷子一样吗?网络喷子还只打几个字,你们记者还配上了图片和视频。”面对这样的质疑,我都有些哭笑不得。在委婉反驳之际,我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者所带来的新闻价值已经被一部分人曲解成了这个样子。

我不否认新闻报道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新闻价值,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会通过一定的手法引导人们产生特定的认知,这难免会让一些“被动受访者”产生他们违背人伦道德的想法。例如《新闻女王》中,文慧心为了推举叶晨成为仁心基金会会长,强化了叶晨作为“女性被家暴者”的形象,并压下了仁心基金的账目问题,显然这是一种选择性报道。这一选择成功为仁心基金的儿童争取到了本该就拥有的权益,这是“正义”的,但站在追求真相的角度,这一选择又是违反新闻道德的。又比如《饥饿的苏丹》的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少人谴责凯文·卡特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但当时照片中孩子右手上戴着的手环代表着他受到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他的母亲就在不远处领取救济粮,而且远处的秃鹫只吃腐尸,不吃活物,这样的自然天性说明这个孩子此时此刻是相对安全的。这些恰恰证明了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凯文·卡特是符合新闻工作者的“最小伤害原则”的。正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四海一家》最终为非洲筹集了至少600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但我们可以因为歌手只动了一下嘴皮子,没有实地走到非洲大陆投入一线救援,就否定他们的工作成效,认为他们是不道德的吗?

很显然,不能!

再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医生接收到两个病人,一个是通过专业医学判断,已经不可能通过抢救获得生机的警察;而另一个是满身罪恶的罪犯,如果再不抢救,他可能就会失去一条腿,这样的情况下,假如医生选择优先抢救那个罪犯,我们就可以谴责医生不道德吗?

其实,这里的医学判断观和新闻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顾城有这样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活中的事物都有两面性,美好与残酷并存。黑色的眼睛就像例子中的文慧心、凯文·卡特、栏目《看见》和医学工作者,他们会把现实残忍地揭露出来,但也非常有利于社会看到问题的实质,它最终的目标就是寻找光明。

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就是社会看到真实的那双眼睛,人伦道德是我们内心中评判一件事情善恶与否的标准,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标准,如果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带着泛道德主义的有色眼镜去看这个真实的世界,那此刻的“真实”又是什么样的真实呢?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如果连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都不能够秉笔直书的话,我们的后代又怎么知道历史上今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呢?

新闻能做的,是在有限的视野中,追求事实上的正义。“真实”有许多不同版本,新闻没有能力记录所有,只能聚焦某一处,塑造出选择性的“真实”。

猜你喜欢
慧心巴士女王
永不堵车的巴士
“女王”
环球时报(2022-03-14)2022-03-14 18:17:32
希望巴士
中国慈善家(2021年5期)2021-11-19 18:38:58
寒夜巴士上,两本并排的书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4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阳光(2018年11期)2018-10-31 03:17:34
女王之忠犬
动漫星空(2018年10期)2018-10-26 01:28:26
女王之忠犬
动漫星空(2018年9期)2018-10-26 01:16:50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阳光(2018年10期)2018-09-28 05:33:02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阳光(2018年9期)2018-08-29 02:46:28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阳光(2018年8期)2018-08-03 02: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