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 于文洁
摘要: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本文主要运用访谈法调查了家长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间、介入时的情绪意志、介入结果以及儿童情绪反应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面对幼儿冲突,家长会因自身价值认知、学历情况、情绪意志方面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解决策略。针对调查现状,研究者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期帮助家长更好地处理幼儿同伴冲突。
关键词:家长;介入;同伴冲突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4-0012-04
一、问题的提出
冲突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一种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是至少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形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自己协商解决,中班幼儿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大班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听从成人的劝解。”但是现实生话中,家长常常不放心弦子,习惯于抛头露面帮着孩子去解决冲突。这样使很多幼儿失去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一部分家长虽然能够认识同伴冲突对幼儿的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受到中国“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并不支持幼儿的同伴冲突,这与华希颖在《关于家长对3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念调查》中的结论一致,即“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幼儿同伴冲突的发展价值,且家长对同伴冲突价值的理解还比较表面化。
关于儿童同伴冲突的研究,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包括对其价值认识、冲突起因、冲突特点、解决冲突的策略以及影响冲突解决的因素等几方面内容。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儿童自身和数育工作者,较少研究家长对幼儿同伴冲突的看法与处理策略。因此,本研究通过幼儿家长的访谈,考察幼儿家长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知、幼儿冲突介入时间、解决冲突策略、影响解决冲突的因素等方面的认知,力图全方面多角度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为幼儿家长提供了解幼儿的机会,积极引导幼儿科学解决同伴冲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W市两所办园规模和办园水平相当的公办幼儿园,由幼儿园老师负责安排联系家长。此次10位访谈对象的情况如下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访谈法。通过了解家长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知、介入与否、幼儿家长的情绪意志、介入后果等几个维度展开访谈。对相关家长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访谈。首先,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其次,了解其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之后,再了解家长何时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如何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影响其介入同伴冲突的原因,以及家长介入后对幼儿情绪、行为的影响。最后对其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研究者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知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含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幼儿讲解一些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但是基于自身经验的影响,以及幼儿在幼儿园中会遇到不同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不同的幼儿,家长表示自己的一些经验不能满足所有的冲突解决。大部分家长不能明确区分幼儿各个年龄阶段冲突的主要类型以及幼儿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所以家长对于幼儿冲突的解决一般都是先让幼儿自行解决,但是只预留出较短时间,便很快采用直接制止干预的方式帮助幼儿解决。通常也会迫于其他家长的压力而让自己的孩子做出让步,这无形中也伤害了一部分幼儿的自尊心。所以访谈过程中很多家长解释说自己在冲突定义、解决冲突策略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疑惑,希望得到一些专业指导。
总之,之所以这些家长对孩子冲突的处理方式不当,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同伴冲突的发展价值、同伴冲突的起因、同伴冲突的介入时间等问题。
(二:)家长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情况
在幼儿园中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一般都是由幼儿自己解决。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其行为会受到学历、幼儿冲突类型、冲突的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影响。Houserman(1972)研究表明,幼儿同伴冲突之后的情感16%是正向积极的,83%是中性的,只有1%是负向消极的。通过Houserman的研究我们可以相信幼儿有自己处理冲突的能力,家长只需要根据幼儿同伴冲突的严重程度进行适时适度干预介入。家长可以通过间接指导给幼儿提供一些问题解决的技巧和策略,也可以给幼儿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以积极力量相信幼儿。如果家长不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干预,极有可能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台理地介入到幼儿同伴冲突中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本研究对家长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概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方式
通过先前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结合此次的访谈和家长实际解决冲突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在面对幼儿同伴冲突时,一部分家长会采用倾听指导型的介入方式,在冲突过程或结束后通过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倾听等方式帮助幼儿习得冲突解决的方式。还有一部分家长会选择专制制止的方法,当冲突发生时家长选择在短时间内干预解决冲突,因此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习得相应的解决冲突的能力,同时一些家长也反映孩子平时很怕他,也很少说他在幼儿园里受到的委屈。还有一部分家长选择消极回应,即当幼儿发生冲突时家长可能碍于面子而不会出手制止,这使得一部分性格内向且处于弱势的幼儿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从而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
2.家长介入冲突的时机及影响因素
访谈中得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介入到幼儿冲突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的家长在幼儿发生冲突时,也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孩子身上。也会出现自己和邻居可能聊得比较投机所以不能及时发现两个孩子发生冲突的情况。大部分的幼儿家长会说幼儿同伴冲突是很有价值的,会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虽然幼儿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家长还是给孩子们尽可能多地解决冲突的机会。
家长C:我一般不会介入,因为我觉得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尤其小孩子冲突经常是持续时间短、爆发频繁、冲突多对事不对人且冲突过后他们也很少会像成人一样产生“记仇”的现象。而且冲突还会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前让他们自己处理一些人际问题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家长A:孩子之间的冲突是非常常见的,家里他们兄弟俩之间的冲突我一般不会介入。但是幼儿园老师经常找我去幼儿园解决弟弟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冲突。我们家的两个孩子,哥哥性格比较内向一点,弟弟性格比较外向,哥哥幼儿园三年很少被叫家长,弟弟目前小班我已经被叫好几次了。
不同的家长因为自身原因、孩子性格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冲突情境具有攻击性幼儿和容易受到欺负的幼儿都会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
(三)处理同伴冲突时幼儿家长与家长存在的问题
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家长介入时会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在现实情境中,部分幼儿同伴冲突矛盾在家长介入时就很容易发展成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本来双方家长没有交集,但是因为幼儿冲突两个家庭心生芥蒂。下面的这个例子让我们感觉到如果双方家长没有及时沟通,幼儿回伴冲突就极易上升到家庭间矛盾,这时的家长都会站在“受害者”角度去看待问题,把自己都当作受害者。这样的解决办法并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仅不利于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还会破坏两个孩子甚至两个家庭的感情。
家长F: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是出了名的调皮,班里的幼儿基本上都有被他欺负过,幼儿的妈妈还是很通情达理,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去引导幼儿进行反思。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去和那个小朋友进行沟通,那个孩子的爸爸过来就要和我吵架,我觉得本身就是他的孩子做得不对,他没有教育好难道总是要让无辜的孩子受委屈吗?我就和他理论了几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和那个家长沟通过,那个小男孩也很快就转学了。
家长C:有一次我儿子在小区下面和他同龄的一个小朋友在玩积木,这时候过来了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可能是想一起玩也可能是为了吸引他俩的注意力,小一点的小孩就把积木推倒了,我儿子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小孩没有说话。之后两个人又把积木堆起来那个小一点的小孩又把积木推倒了,我儿子就把手举起来了。我当时就很生气,因为我平时告诉他不能打人,而且人家小朋友的妈妈还在,我觉得他的这个表现就很不好。于是我就命令他把手放下来,他没有放手,我就更加生气了。我提高嗓门,孩子他爸过来让我冷静一下,然后就去和孩子讲道理,我是那种很受情绪或者性格影响的人,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同伴冲突时,女性家长较容易受到情绪意志控制。在“你是否同意别人在伤害你时,你可以去伤害别人时”这个问题上,不同性别的家长回答也是不同的,男性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敢于保护自己,女性家长则是鼓励孩子能跑就跑或者寻求老师帮助。
四、教育建议
(一)家长找准时机,科学介入幼儿同伴冲突
家长恰当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事件中,不仅能够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还能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家长在介入幼儿冲突时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坚持社会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正当性原则,科学合理解决幼儿冲突,而不应该将幼儿同伴冲突上升到家庭层面的冲突,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幼儿家长的角色是指导者、教育者,而不是参与者和判断者。
家长作为指导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认识到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目的是去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其次,要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解决、自我成长,要给幼儿独立面对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机会。比如,大班幼儿自身具有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中班幼儿在发生冲突时,他们有自我解决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另外,也要做好监护者的义务,在冲突发生后家长要积极对幼儿进行情感修复,发生冲突后,大多数幼儿情绪比较消极,尤其是冲突尚未得到及时解决,家长要及时对幼儿的情绪进行疏导,保护幼儿不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二)家长控制好自身情绪,有效引导幼儿的情绪
由于幼儿人际交往经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不够,幼儿冲突极易发生,但冲突一般具有短暂且频繁的特点。Fisenberg和Garvery发现幼儿与伙伴的冲突对话有固定的模式,92%短于十个交换对话,66%短于五个对话。Shantz综合许多冲突的研究,发现幼儿发生冲突的平均时间为24秒。Dim&Mmn发现家里若有两个学前幼儿,平均每小时争执七次。这与幼儿的主要心理特点“自我中心”“爱模仿”有关。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使得幼儿对于同伴的看法、总是在“眼睛和耳朵”观察、模仿中学习。班杜拉认为要引导幼儿重视榜样的力量,这对于儿童解决冲突非常重要。家长应积极为幼儿树立榜样,注重自己日常的言行,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家长的言行,习得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诸如观点采择、移情、道德判断技巧,特别是语言交往的技巧。这样幼儿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成人的情绪意志对幼儿冲突的良好解决具有重要影响。情绪稳定的父母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情绪不稳定或不了解解决冲突策略的家长往往选择批评、惩罚甚至是轻蔑、回避的方式对待儿童冲突。因此在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家长要意识到自己情绪对幼儿的感染和示范作用。其次,家长应该摒弃“成人思维”与“成人标准”,真正理解和接纳幼儿在冲突过程的表现,意识到幼儿的情绪是流动的,是需要理解和疏导的。最后,成人也要积极学习情绪意志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自身的情绪自觉意识,在解决幼儿冲突的过程中保持理智、耐心、包容的态度去介入儿童冲突。
(三)家长通过多途径学习,了解冲突解决的策略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被问及“你在处理冲突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时,家长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不清楚某个年龄阶段冲突特点及原因。二是每个孩子因其家庭背景、年龄性格特征而不同,先前教育应如何指导。三是市面上的书籍,讲座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如何判断是否适台自己的幼儿,如果不适合应该从什么渠道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四是幼儿同伴冲突和幼儿同伴摩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不清楚同伴冲突的定义以及价值。
首先,幼儿同伴冲突有利于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掌握丰富的社交技巧能够促进幼儿更好地与人交往。因此家长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应避免过度干预,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同时也要给幼儿预留出充足时间来解决冲突。我们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冲突的主要起因进行归因,除了幼儿本身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原因外,对物品(玩具、食品等)的拥有和使用以及行为不当或行为缺失也是重要的外在原因。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幼儿冲突主要是以争抢玩具为主。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可以准备充足且多样的玩具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家长也可以积极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告诉幼儿平时可以采用协商的方法与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当然,作为家长也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家园共育,经常与社区或其他家长展开育儿经验的交流,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通过与其他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学到更多与幼儿冲突解决相关的经验。
(责任编辑: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