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权
摘 要 新高考作文命题体现出宏大叙事的特点,重视理性和思辨,适宜写议论文,但写作中如果只顾抽象化的说理、概念化的论述,就会导致文章单调沉闷,枯燥乏味。必须高度重视议论文的形象化表达,借象寓理,以意象照亮全篇;缘事析理,用事实形成张力。从而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新高考作文 宏大叙事 形象化表达
近年来的新高考作文,题目大多是材料型和情境任务型作文。从命题方向上来看,紧扣时代背景,传递中华历史文化,彰显时代精神,体现宏大叙事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入思考。
一是引领核心价值。体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有新高考Ⅰ卷(山东)“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全国卷Ⅱ“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等作文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有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北京卷“论生逢其时”等作文题;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有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等作文题。这些作文题紧扣时代热点,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肩负使命,不负韶华,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2023年全国乙卷的两则材料组合意在强调我们要尊重别人,欣赏多样的美,以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材料暗含了对青年价值观的引领,告诫当代青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与他人相互依存。一人独行,不如结伴同行,互相帮衬,成就彼此,以实现共赢,让每个人都能够绽放光彩!
二是坚持文化浸润。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天津卷作文题“中国面孔”,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题“‘弓‘矢‘的的智慧启示”、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写人与做人”,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给匾额题名”,均注重引导考生古今融通、坚定文化自信,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开创未来。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在立意的选择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时代的脉搏和主旋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非常必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论述中国故事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带给世界的力量。
三是体现素养指向。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达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目标。2021年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重在引导考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引导考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因此,新高考作文题适宜写议论文,而学生又很难把道理如专家希望的那样讲深刻,作文充斥说教色彩,所以就出现了大量40分左右平庸的作文,千人一面,大话、套话连篇。学生不会好好说话,满眼作文标题都是四字、五字或七个字的对称句,“××与××齐飞,××与××一色”“以×为船,以×为帆”“××在左,××在右”;满篇内容套用报纸社论、名言警句,堆砌事例等。
专家指出:要肯定那些能集中说理、具有论辩能力、逻辑思维优秀的文章。让真正富有思维力的写作者脱颖而出!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极力提倡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那么,我们能否可以让说理形象生动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9.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指出:“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也要求形象饱满。少一些概念性的阐述,尽量拥有生动的形象或事例,做到言之有物,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尤其是偏主旋律、宏大主题的新高考作文题,中规中矩地说理,很难写出新意,大多是喊喊口号,讲讲套话。而通过形象化的表达可以使议论文看上去更美。
一、借象寓理:以意象照亮全篇
高考作文要能在千篇一律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必须具有个性,给阅卷老师带来新鲜的感受。从阅读的终端来看,读者是通过文中的意象去反推作者情意。老师在评阅作文时,期待看到的是有文化气息或有生活气息的意象,在意象或情境中体悟到道理。
写作归根结底是表达的艺术。限于年龄、阅历等因素,阅卷老师并不特别期待看到多么深刻的思考,他们更看重的是你如何表达。如2023年苏锡常镇一模作文《梦想与“电子烟”》《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着一抹非凡洋红》……单看题目就不难发现考生的写作智慧,体现了较高的写作素养。
除积累有文化气息的意象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生活意象的关注与积累。如小区一朵花的开放,窗外一片叶子的飘零;孩子的新生,亲人的离别;旅游途中的风景,街头巷尾的声音……养成这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积累丰富的日常化意象。
范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古至今先进文化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结合自身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化之莲(节选)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如是说。
国家文化之于世界,犹如奇花异草之于植物园,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有的犹如牡丹,姿态优美,却不闻其香,只是自顾自地美艳着;有的犹如樱花,盛极一时,却抵不住时间的摧残而衰落凋零……唯有中华文化,浩浩乎上下五千年之传承,犹如莲般,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盛开在世界东方。
一瓣莲,是孔孟老庄的哲学之道。……正因如此,文化之深远予我们自信。
一瓣莲,是唐宋元明清的诗情心绪。……正因如此,文化之绚丽予我们自信。
一瓣莲,是新时期人们的创新、探索精神。……正因如此,文化之鲜活予我们自信。
中华文化,一朵亭亭净植于世界东方的莲花,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展望,将伟大复兴的实现带给它植根的土地,将中通外直的君子之心带给养育它的人民,将香远益清之雅香拂过世界的文明。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层次清晰,素材丰富。尤其是语言优美,功底深厚。开篇便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中华文化的高雅馨香,且让这一比喻贯穿全文。展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莲”这一意象令人印象深刻。
二、缘事析理:用事实形成张力
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例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但许多考生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时,拖沓冗长,味同嚼蜡。那么,就需要生动凝练的概括来增强气势,提高说服力,更富感染力。
语段示例:
1.故本手实为妙手之前提,基础确是创造的根基。君不见中国“棋圣”聂卫平,一次次妙手取胜不正是源于他从小锤炼的扎实的本手根底?君不见北京冬奥会上一鸣惊人的谷爱凌,那扭转乾坤的惊天一跳,不正是她日复一日艰苦训练打下的基础上的创举?君不见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另辟蹊径地从中医角度研发出治疗疟疾新药青蒿素,不也正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专心研究根基之上开出的创造之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次次妙手仿若寻常之举,但那实际上是千锤百炼的本手之延伸;一个个伟大的创造好像是轻松而得,而背后则少不了坚实根基的支撑! ([2022·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
2.从“东亚病夫”到刘长春出征,从许海峰一枪夺首金到2008年奥运会金牌数第一,从夏季奥运会的辉煌到冬季奥运会的惊艳,中国体育这百年征途一路走来,虽然历经磨难,却在不断跨越。
从“虎门销烟”的怒火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解放战争的硝烟到庆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烟火,从“拨乱反正”的果断到改革开放的坚定,中华民族这百年求索一路走来,虽然荆棘丛生,却在不断跨越。([2022·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3.劳动,是默默无闻的低头奋进。池塘田野里,因为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才有了饭桌上的“五谷丰登”;风吹日晒中,因为外卖小哥们的繁忙穿梭才有了足不出户的便利;高楼林立间,因为建筑工人的辛勤汗水才有了我们的温馨家园;生产车间里,因为大国工匠的精益求精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制造。如果没有每一个勤劳奋斗的你,中国不会这么了不起。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正成为中国前进的内驱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9·全国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演讲稿)
4.柴米油盐,至淡至浓;人间烟火,最抚心田。烟火气,是当下中国最平凡普通的美丽风景。而守护这烟火气,则需要当下的你我携手努力,共同担当。烟火气,就藏在那些便民菜市场和街边摊里:沾满露水的青菜,散发着田园气息,静静躺进大妈们的菜篮里;跳跃欢蹦的鱼虾,一呼一吸间散发着海洋特有的气息,在大爷们手中接受挑拣;热气腾腾的包子米粥里,香气随着晚风钻入鼻尖,欢笑声伴着蝉鸣飘入耳中。无处不是人间烟火,无处不是值得留恋的风景。([2022·天津卷]“烟火气”)
可以借助句式,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巧妙地运用素材,摒弃平直拖沓的陈述,使素材凝练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可以将多个事例组合成段,然后对每一个事例都进行简略叙述。采用排比句或整散句结合等方式来展现这多个事例,彰显作者见多识广、纵横捭阖的优势,增加读者的认同感,从而更鲜明地阐明道理。
要想做到说理形象化,必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引来写作的源头活水。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小众的素材。素材的小众化,不仅在于你的素材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更在于你能从一个新颖、独到的角度来发挥“老素材”的写作价值。小众化的素材,不仅指素材内容的小众,更指运用角度的小众。高中语文教材上有很多经典文章,这些经典文章有着多元发散的写作角度,可以激活你的素材内存。学会积累新鲜活泼的时事素材。每日课前时事演讲,每周观看新闻周刊,了解时事,关注社会,直面人生,学会表达。
还要学会选取几位(或一位)自己欣赏的人物,几个(或一个)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然后在每次的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在运用、模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