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莹
在北京举办的2023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来自广东的时装设计师黄刚,将香云纱与布依族刺绣融合,设计出“锦绣中华”系列服饰。这场以“非遗+科技+时尚”为设计理念的大秀,将香云纱这一古老非遗技艺带入了国际视野,其唯美的设计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现场中外来宾的关注。
这是香云纱在世人面前的一次华丽亮相。作为海内外享誉一个多世纪的丝织品,香云纱近年来重新焕发青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赋予其以崭新面貌,并携带它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现独特而迷人的东方魅力。
香云纱又名莨纱、莨绸,起源于广东佛山。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丝织品,是以中国岭南地区产出的一种古老的天然植物(薯莨)的汁液为原材料,通过14种工艺、36道工序的染整技艺织造而成的丝绸面料。因穿上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此又名“响云纱”。香云纱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等特性,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备受青睐。
作为天然可持续的面料,香云纱的原料和工艺都不带化学掺杂,保持着纯朴特色。它以丝绸为坯,在染色过程中只采用薯莨的汁液和珠三角特有的含有高价铁离子的河泥,通过阳光和河水的催化,使丝绸变得黝黑发亮而有光泽。在对同一面料进行反复操作过程中,浸莨水、晒莨等三十多道工序均由人工操作,不可被机器替代,所以每匹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因此,纯手工制作的香云纱被纺织界誉为中国面料中的“软黄金”。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是香云纱最兴盛的时期。当时在佛山出现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有数万人以丝织为业。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等文学作品里均出现过关于香云纱的描述。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也一直是香云纱旗袍的钟爱者,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就收藏了她穿过的一件香云纱旗袍。
然而,香云纱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云纱产业遭受重创。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性价比更高的化纤、牛仔布等化工面料的兴起,香云纱等传统丝绸纺织品几乎销声匿迹。
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增强,香云纱这一传统丝织品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了新时尚的代表。
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面料”,香云纱正逐渐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是全国四大香云纱生产基地之一,每年香云纱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这里不仅有一批香云纱技艺传承人,还建立起包括香云纱文化创意园、非遗文化园、展示馆在内的生产、研发、展示、销售、研习基地。
周晓刚,是一位香云纱非遗传承人,也是榄核香云纱文化创意园的主理人,今年63岁。他从事香云纱事业30余年,不断探索香云纱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技艺。
与此同时,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的不同创意设计,也源源不断赋予香云纱发展新的动能。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在这里创建了自己的香云纱服装工作室。她每年都会去广东,参与挖薯莨、染色、洗晒等过程,并始终坚持在服装设计中保留原汁原味,将香云纱自然浸染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设计师邢莉莉,是香云纱(申遗)传承活化的核心推动者,她的作品荣获“2019深圳环球设计大奖”中的“时尚设计金奖”。她对香云纱进行了新的诠释,从面料开发、风格打造到款式制定,充分融入当代艺术设计的理念。
如今,香云纱设计品牌不断涌现。年轻新锐的设计师们不仅关注香云纱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大胆跨界合作,将香云纱带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他们用时尚的语言,向世界展现了香云纱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香云纱,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时尚界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