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喜
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否表达真情实感”已经成为中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近几年,北京、上海更是加大“情感真挚”的评分比重。从中考作文得分情况来看,凡能在考场作文中写出自己对人、事、物的真实情感,有具体、丰富、动人情感的文章,都能脱颖而出,获得高分。那么,“情感真挚”怎样由文章传达给读者呢?
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要想写出真挚情感,首先要将选材的目光聚焦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尽量选取自己亲历、目睹、感受的真实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如写自己走近自然、融入自然,抒写在自然中感悟出的自然之理;写自己与师长、亲朋生活交往的片段,抒写平凡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写自己阅读书籍的感受,表达自己对圣贤先哲、名人英雄的向往情怀,等等。
品味生活,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细腻的心灵。请欣赏湖北宜昌中考满分作文《我向往,桂花一样的人生》片段:
多么美的桂花呀!一大片的米白色如流水般流淌在一大片翠绿的树冠上,从树心到树梢,从枝头到枝尾,均匀而繁茂。明媚的阳光热情地游走在桂花树的全身,轻柔的夏风尽情地与桂花喁喁私语。我远远望去,这一抹抹光影或深或浅,或绿或白,混搭着流光溢彩,仿佛天边绚丽的云霞,在舞动,在奔腾。
其实,这棵桂花树生长在偏僻的巷中。巷子两边低矮的围墙无声地诉说着斑驳的时光。平日,巷子异常冷清,鲜有行人途经于此,就连鸟雀也不愿“赏脸”来这里“观光”。可这棵桂花树好像并不在乎,也不因“地不利,人不和”而沉沦,反倒是整日与阳光为伴,与风雨为侣,在“陋室”中安之若素,孤芳自赏。每逢盛夏,桂花树便一改往常“平庸”的姿色,展现出自己非凡的魅力,为这条陋巷增添一道别样的风景。此时,它尽情享受着自己的花期。
倚于树下,我不禁发出感叹:“好香啊!”我轻闭双眼,深吸一口气,细细品味这花香:这是一种淡雅的香气,更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欲罢不能的香气。我静静地站着,淡淡的幽香恣意涌入我的鼻孔,渗入毛孔,直达我的心田。
文段对陋巷中的桂花树进行了细致描写,多方位、多角度地将桂花树的形象刻画得真切动人。欣赏桂花树,沉醉于桂花香中不能自拔,透露着“我”对桂花树懂得坚守与等待的赞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通常是为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抒写人物情感。在记叙文中,描写与人物心境、情感相协的景色画面,能含蓄而真切地传达出人物当时的情感体验。请欣赏湖北宜昌中考满分作文《我向往,野栀子一样的人生》片段:
我向往,野栀子一样的人生,不惧风雨,勇敢生长。
白雨跳珠,如同憋闷许久的孩童,欢快地随风流淌在栀子花瓣上。细观泥土,便可想象那雨急风骤的情景——椭圆的花瓣,几乎将泥泞的土壤全部覆盖。即使是如此惨烈的斗争,野栀子仍用尽全力,肆意绽放。即便脚下,铺陈着它的血与泪,它也仍笑得比星光更璀璨几分。或许这就是成长。于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般坚定勇敢的人。
我向往,野栀子一样的人生,不负韶华,只做自己。
也曾一览公园里被园丁侍弄得娇好的栀子花。花蕾大得仿佛一只小灯笼,释放着大家闺秀温婉端庄之美。眼前的野栀子则不然,花朵很小,倒有些像茉莉。只是那独有的馥郁香味,宛如深巷传来的酒香,令人闻之即醉;那丰满而洁白的小花,一簇一簇,览之难忘。
想拥有野栀子般的人生,不必纠结于天生瑕疵,不必上演“东施效颦”的闹剧,只是安静地做自己,发挥自己的迷人之处。那份桀骜不驯的野性,也许要胜过大家闺秀的温雅呢!
考生将“野栀子”的“野”展现得十分充分,分析透彻,情感丰满,不吝笔墨,痛快淋漓。
细节决定成败。所谓细节描写,即对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细微动作等进行具体细腻的刻画。细节描写是丰满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著名作家李准说:“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用上,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担着同样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请欣赏学生佳作《多情的麦穗》片段:
跟着奶奶到地里去拾穗。麦子的腰弯得同奶奶的背一样,显得格外谦卑。一串一串的,像是沧海遗珠般精致,穗子饱满得像装满宝贝的秘囊,让人忍不住想揭开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的奇珍异宝。
我好奇地用手搓开麦麸,却不料被针尖似的麦草扎伤了手。奶奶急忙跑过来,握住我不经风霜的双手,用毛巾仔细地拭净手上的血迹。
“别看那麦穗卑躬屈膝的,实际上周围还有一圈儿小刺儿来保护它,这叫‘适露锋芒。”奶奶同老师般语重心长地嘱咐着。
行文刻画“我”搓开麦麸,扎伤手,奶奶握住“我”的手叮咛的细节,为人物的刻画增添了神韵,丰满了情感。不妨再欣赏满分作文《真诚的呼唤》片段:
又一次放学,我习惯性地按了按自行车的铃,老人也习惯性地打开门。我望着老人笑了笑。她似乎吃了一惊,竟然感动得流了泪。“奶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声。老人笑了。那笑,就像在秋阳里绽放的金菊。
不经意的,每次回家,我都按按铃,等老人出来后,就朝她甜甜一笑。渐渐地,每当放学时,不管刮风下雨,老人都会立在小院子的门口,有时还主动向我微笑。终于,有一天,在我甜甜地叫了一声“奶奶”后,老人小声说:“闺女,学习忙不忙?能不能到奶奶家里坐坐,奶奶给你好吃的!”说完,老人乞求似的望着我。“奶奶,这段时间挺忙的,过几天再说吧!”说完,我竟落荒而逃。我知道,忙,只是一种借口,其实,我心里挺不愿意去那个冷森森的屋子里。我知道老人已看出了我心中的顾虑,我分明看见老人嚅动了一下嘴,又满怀失望地进了屋。
一串串悦耳的铃声、一声声“奶奶”的呼唤,给了孤寂老人多大的慰藉,又燃起老人生活中多大的希望。老人“立在小院子的门口”“向我微笑”“乞求似的望着我”“嚅动了一下嘴”,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老人由喜悦、期盼进而变得失落的内心,于细微处显真情。
叙事类文章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事写人,而活用第二人称则能创设出一种特殊场景和情感氛围,巧妙拉近读者与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距离。请欣赏上海中考满分作文《这事,真带劲》片段:
你我同甘共苦,并肩前行。
漆黑的夜,我总是拖着疲惫的身躯推门而入,小厅的灯却从未熄灭,厅里始终充斥着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是你在奋笔疾书。而我,顺势瘫倒在沙发上,抱怨起学习的艰辛。在我讲得口干舌燥、再也吐不出一个字时,你轻轻地走过来,将一杯温水递给我道:“既然上了战场,哪有后退的理由?儿子,是不是?”你笑着将我从沙发里拉回“战壕”。我再次拿起笔,向前方发起冲刺。你憔悴的脸庞在白皙的灯光下格外刺眼。我知道,白天工作劳累一天的你,比我更辛苦,而你咬着牙努力坚持,身先士卒,做我前行的榜样。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你我相互配合,所向披靡。
当我拿着模拟考试战败的考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你轻捶我的右肩,笑道:“战斗还没有结束,别趴下,我的儿子战友!”我那信心快要熄灭的目光里,猛然间又燃起金色的火焰,愈烧愈烈。我每每打了败仗,铩羽而归,总是你,我的父亲战友,收拾我的残盔破甲,为我换上崭新的行装,带着我激流勇进。而我偶有小胜,又是你,与我以茶代酒,把“酒”言欢。“儿子,不要骄傲自满!”“知道的,我的战友!”我望你一眼,你望我一眼,算是叮嘱。
亲爱的战友,我的父亲,战场上你激励我奋力拼搏,笃定前行。你永远是一名爱学习的老兵,带着我这个新兵,磨砺沙场。我们是“上阵父子兵”。父亲,备战中考枯燥单调的旅程中,因为一路有你相陪,真带劲!
作者巧用“你我同甘共苦,并肩前行。”“你我相互配合,所向披靡。”两句串起两个家庭生活片段,并将第二人称“你”灵活穿插运用,叙述娓娓,仿佛是父子俩月夜谈心。多么温馨动人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