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丽君
农耕时代,农作物尤其是谷物生长得好坏,决定着百姓的温饱。因此,谷物的种植也是古人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汉语中的字词,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眼里,谷物的生长,犹如人类从幼儿到青少年再到中老年一样,有着不同的成长阶段。
谷物从刚生长出来,一直到没有抽穗开花之前,古人都称之为“苗”。“苗”的金文字形写作 ,上面的 是“草”,下面的 是“田”,表示长在地里的草一类的植物。当然,这种“草”可不能锄掉,它可是要开花结果实的。说起“苗”,大家可能会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孟子》这部书。说的是宋国有个农夫,看着自己的禾苗长得很慢,非常焦虑,就想着帮它们一把,于是把地里的禾苗都往上拔了一点。回家后,他还在家人面前邀功:“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禾苗都拔高了。”他的儿子一听,大惊失色,赶忙跑到地里查看,果不其然,禾苗都已枯死了。我们都知道事物的生长要符合自然规律,禾苗想要长得快,得有充足的雨水、光照以及肥沃的土壤,就像小朋友长个子一样,要有充分的睡眠、运动以及营养均衡的饮食。孟老先生最初讲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违反客观规律,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搞坏了。
禾苗一旦抽穗开花,就意味着进入新的成长阶段了。古人用“秀”来记录这个阶段。“秀”字,无论是现代汉字还是古代的小篆 ,它的字形中都有“禾”。在现代生活中,你也会经常用到“秀”,比如“山清水秀”“秀丽”“清秀”,这些词主要表达的是美丽,好像都和禾苗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就可以来解决这个疑惑了,“秀”字最初的词义其实就与它的字形相关,表示谷类抽穗开花。唐代诗人聂夷中有一首《田家》诗:“父耕原上田,子 (zhǔ)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诗中的“秀”就是抽穗开花的意思。整首诗讲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锄荒。田中的禾苗还没有抽穗开花,官府就已经修好粮仓,等着征收农民的粮税了。诗人借此诗反映唐朝末年农民遭受官府严重剥削的社会现实。
由于植物的穗一般高出植物的茎叶,处于最上端,所以后来“秀”也可形容人的才能、知识等方面的出众,比如最好的等级称为“优秀”,才学出众的人称为“秀才”。最初,“秀才”的意思和“英才”相同,后来才成为读书人的统称。
谷物的花朵都是小小的,如果不细心观察,你不一定会发现它们。微风吹过,你还能闻到阵阵清香,这香里带着农人对丰收的盼望,是一种幸福的香。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初夏》中就写到“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长长的夏日,屋头的槐树下一片阴凉,微风轻摇,送来淡淡的麦花香。
花开之后便是谷物结种,古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实”。“实”的繁体字形写作“實”,它是由金文 逐渐演变过来的。金文字形外面的 形表示房子,房子下面是“贯”。古代的钱币中间有孔,可以用线串起来,“贯”就表示这一串串钱。所以,“实”最初指房间里堆满了钱串,以此表示充实。谷物的种子,慢慢成熟长大,同样也是一个逐渐充实饱满的过程,因此“实”字后来又可指结果、果实。成语“春华秋实”“华而不实”中的“实”都是果实之义。
了解了苗、秀、实这三个字与谷物生长的关系后,现在再去读《论语》,其中有一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或许理解起来就没那么难了。孔老夫子说:庄稼长出了苗却不吐穗开花的,这种情形是有的;吐穗开花了却不能结果的,这种情形也是有的。孔子是在给我们传授农业知识吗?不是,这几句话都是他在哀叹自己的学生颜回时所说的。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非常贤能,但可惜英年早逝,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孔子就把颜回的去世比作谷物开花却未能结果,抱以极大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你们发现没有,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在说明道理或表达想法、感情时,经常借助平实易懂的生活事实来讲述,这样是不是理解起来更形象了?这既是孔、孟的伟大之处,也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的魅力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