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肠胃炎流行特点和诊断治疗及防控措施深入分析

2024-06-28 19:45杨斌余庆泉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8期
关键词:肠胃炎猪舍传染性

杨斌 余庆泉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18.03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具有较强的接触传播特征的疾病。这种病毒能够通过污染周围环境等方式实现快速传播蔓延,通常只需要1~2天时间,整个仔猪群都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感染后不同年龄的猪群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对于10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患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脱水消瘦等症状,耐过急性期的还会表现为严重的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这种疾病的发生流行与日常的不科学养殖管理密切相关,尤其是冬春季节防寒保暖不当、卫生环境不良。因此,饲养管理人员在开展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控过程中,应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控,认真解决饲养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确保防治的合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猪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猪传染性肠胃炎流行特点

1、病原学特征

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是引起新生猪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对猪的威胁最大,特别是新生猪及断奶后的幼猪。成年猪也可被感染,但症状较轻。主要通过口鼻道、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在饲料、饮水等环境中污染的情况下较为常见。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具有强烈的致病性,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和脱水等症状,极易导致猪只死亡。传染性肠胃炎病毒为球形或卵形,直径约70~80nm,表面有刺突状突起,看起来像一顶王冠,因此被称为冠状病毒。基因组长度为约28kb,由5个大型开放阅读框(ORF1-5)组成,编码着多个酶、膜蛋白和结构蛋白等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具有强的抗原性,主要表现为S、M和N三种表面蛋白的抗原性。其中S蛋白是其主要的抗原成分,也是筛选传染性肠胃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重要指标。

2、致病机理

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通过接触传播途径,如飞沫、直接或间接性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进入猪体内。病毒进入宿主后,通过宿主细胞表面的丙氨酸氨肽酶(AP-N)感染细胞。病毒进入细胞后,利用细胞的复制机制进行大量复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随着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细胞受到破坏,释放出新的病毒颗粒。病毒在机体内繁殖复制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因病毒的快速繁殖和细胞破坏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应对。病毒侵入细胞之后,会导致大量细胞感染,同时能够通过患病猪的多种渠道迅速向周边排出病毒。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感染后的猪在2~3天内,整个猪场可能受到感染。传染性肠胃炎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病毒颗粒通过粪便、呼吸道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进一步传播给其他猪只。

3、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猪只,包括患病的猪和病毒携带者。传染性肠胃炎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非常容易通过饲料、饮水、工具、人员、车辆等带入养殖场内,从而造成疾病的扩散。猪传染性胃肠炎易感群体包括所有品种的猪,特别是仔猪在初生后3周内更容易感染,并表现出严重的疾病症状。此外,受环境和饲养方式等影响,猪场内的疫情流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能够引起剧烈且迅速的肠胃炎症状,导致猪只的死亡率较高。同时病毒传播渠道广泛,容易通过饲料、饮水、人员流动等途径传播,且病毒在外界环境中能够存活一段时间,使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在养殖场内往往呈现出相对密集的群体发病特点,导致疫情扩散速度较快。由于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容易传播和感染,使得猪场内很容易形成大规模疫情,严重情况下能够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肠胃炎临床上可以划分成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等几种。急性型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病初,猪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热等症状。随后,猪出现呕吐、剧烈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饲料。急性型病例的病程通常为3~7天。亚急性型症状较急性型病例轻微。猪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但死亡率较低。病程为1~2周。慢性型病例在病程初期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数月。猪生长发育受阻,消瘦,腹泻症状时轻时重。部分病例可能转变为持续性感染。部分猪在感染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后,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这些猪在感染过程中,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来源。总之,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对传染性肠胃炎病毒的敏感性不同。仔猪较成年猪易感,且症状更为严重,死亡率较高。母猪、生长猪和成年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

三、病理变化

猪传染性胃肠炎(PIGE)的病理和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坏死和出血,肠壁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肠壁穿孔。小肠黏膜病变部位通常为十二指肠和空肠。显微镜下可见肠道上皮细胞变形、消失、破裂及脱落,小肠腺体乏力或消失,肠黏膜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另外,病变部位绒毛丧失、萎缩或消失、肠壁出现水肿、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大肠黏膜相对较少发生病变,但也有可能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水肿和坏死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直接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并通过肠道的黏液和微绒毛进入机体内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激活。

四、实验室诊断

1、荧光抗体染色检测法

从病猪体内采集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肺脏等组织样本,或者收集病猪粪便、鼻拭子等分泌物。将采集的样本进行处理,通常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PBS)进行匀浆。处理后的样本涂抹在载玻片上,固定后,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处理操作。先使用PBS洗涤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液体,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荧光标记的二抗(如FITC标记的羊抗猪IgG),覆盖载玻片,放入湿盒中,保持温度在15~25℃。染色一定时间,通常为0.5~1h,染色时间可根据抗体浓度和实验条件进行调整。染色完成后,用PBS洗涤载玻片,去除未结合的荧光抗体。将染色后的载玻片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使用相应的滤光片观察传染性肠胃炎病毒特异性荧光信号。未观察到特异性荧光信号,表示样本中无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观察到特异性荧光信号,表示样本中存在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

2、2RCR检测法

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PCR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操作过程中首先将采集到的病毒样品(如粪便、肠道组织等)进行离心、沉淀等处理,提取出RNA或DNA。根据PCR的反应条件,制作PCR反应混合液,包括Taq DNA聚合酶、dNTPs、引物、模板DNA或RNA、缓冲液等。将PCR反应混合液加入PCR管中,并放入热循环仪中进行扩增反应。具体的反应参数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设置,如扩增温度、时间和循环次数等。利用各种检测方法如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定量PCR、LAMP等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得到PCR产物的大小、数量等信息。根据PCR产物的大小和数量以及对照实验等数据,判断样品是否为PEDV阳性。如果PCR产物电泳实验或者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中,检测到预期大小的阳性PCR产物,则说明样品中含有PEDV病毒。如果电泳实验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中未检测到产物或者检测到的产物不是预期的大小,则可以排除样品中有PEDV病毒的可能性。

五、猪传染性肠胃炎治疗措施

目前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性肠胃炎,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对于养殖场的患病猪,尤其是仔猪应该时时对症治疗。要加强补液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300mL,加入10%的维生素C注射液10mL,30%的安钠咖注射液30mL,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4000IU/kg体重,强心补液,预防继发感染。同时利用干扰素抑制病毒的繁殖复制,每头猪肌肉注射1mL。猪群的饮用水和饮料当中都可以添加黄芪多糖粉剂,每1kg饲料或者每1kg饮用水添加1g,每天饮水2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患病猪可以口服白头翁散(是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组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每头猪使用45g,每天服用1次,连续使用3~5天。

六、猪传染性肠胃炎预防措施

1、强化免疫接种

防控猪传染性肠胃炎关键应该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可以选择使用猪传染性肠胃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妊娠母猪在产仔前20~30天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头猪使用4mL,其所生产的仔猪应该在断奶后7日龄内注射该种疫苗1mL。体重在25kg以下的仔猪每头猪使用1mL,25~50kg以上的猪每头猪使用2mL,50kg以上的猪每头猪使用4mL,免疫期为6个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疫苗的有效性,接种剂量应均匀分配在猪群中,避免浪费和剩余。

2、及时吃上初乳,吃足初乳

在仔猪传染性肠胃炎防控期间,确保新生仔猪吃到足够的初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乳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仔猪的抵抗力,增强其对病毒的免疫力。一般情况下新生仔猪应在出生后0.5~1h内吃到初乳,以获取足够的免疫物质和能量。建议母猪每天哺乳次数增加至8~10次,以保证仔猪获得充足的奶水。在哺乳期间,母猪应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营养补充剂,以提高母乳中的抗体水平和仔猪的抵抗力。密切观察仔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3、加强环境清理卫生消毒

①加强环境清理

在仔猪传染性肠胃炎防控期间,制定并实施仔猪猪舍内外部环境清理方案对于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清理过程中,应该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确保猪舍内外部环境清洁、卫生,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提高仔猪生长环境质量。根据猪舍实际情况,制定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清洁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明确清洁工作人员职责,确保各岗位人员按照要求完成清洁工作。配备合适的清洁工具和设备,如扫把、拖把、清洗机等,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清洁剂,确保清洁效果。要着重每天猪舍内部的粪便、垃圾,保持舍内卫生,清理残留饲料,防止霉变、污染。

②卫生消毒

为有效减少环境当中的病毒数量,应该制定合理的卫生消毒方案,并要求养殖户严格执行。推荐使用对仔猪无害且能有效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百毒杀、抗毒威等。避免使用具有毒性(吸入毒性)及强刺激性的药剂,以免对仔猪产生不良影响。在消毒处理过程中要认识到不同消毒剂的使用浓度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产品说明书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消毒剂的浓度应控制在1%~5%之间。例如,过氧乙酸的使用浓度为1%~2%,次氯酸钠的使用浓度为1%~3%。猪舍空栏时,先彻底清洗猪舍,然后用高压水冲洗,干燥后进行消毒液喷洒。必要时,可进行第2次消毒。在疫病发生高峰期或者养殖场存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应该注重做好带猪消毒工作。将消毒剂直接喷洒在猪体上,以杀灭猪体上的病原体。带猪消毒时,要注意避免消毒液直接喷洒在仔猪的口、眼、鼻等部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情况下,建议每周进行2~3次带猪消毒。在疫情高发期或猪舍卫生状况较差时,可适当增加消毒频率。

4、强化防寒保暖

新生仔猪对温度要求较高,因为它们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在仔猪哺乳期,要注意保暖工作。温度可以调整到26~28℃,每周降低2~3℃,直至降到猪正常生长温度范围15~25℃。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对温度的需求逐渐降低。为了探究精细调控保温灯温度对局部供暖的影响,以及仔猪对温度的需求,可以分为四梯度温差2组、四梯度温差1组和两阶段功率组(对照组),监测仔猪生长性能、行为和能耗。同时注射内湿度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以保证仔猪的健康生长。当温室内相对湿度超过85%时,对仔猪生长是不利的,容易抑制作物的正常蒸腾和诱发真菌病害,同时易引起室内结露,降低温室的透光率。一般在仔猪阶段,猪舍内的湿度调控到65%~70%。防寒保暖期间可以在仔猪猪舍内设置保温灯,以提供局部温暖,满足仔猪对温度需求。可根据研究结果,精细调控保温灯温度,降低供暖能耗。也可以在猪舍围墙和屋顶加装保温材料,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猪舍整体保温效果。

5、加强通风换气

仔猪猪舍通风换气是控制猪舍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空气质量、降低舍内湿度、减少传染性肠胃炎,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猪舍的建设和养殖密度,做好通风换气,在气温高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气流使猪感到舒适,以缓和高温对猪的不良影响。猪舍封闭的情况下,引进舍外新鲜空气,排出舍内污浊空气和湿气,以改善猪舍的空气环境,并减少猪舍内空气的微生物数量。在猪舍内不应该设置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一般距天棚400~500mm,舍外端应安装调节板,以便将气流挡向上方,防止冷空气直接吹到猪体。排气管下端从天棚开始,上端露出屋脊0.5~0.7m,位置在猪舍粪水沟上方,沿屋脊两侧交错垂直安装在屋顶上。在排气管上端设置风帽,其形式有伞形、百叶窗式等,以防止雨雪自排气管进入舍内。管内设调节板,以控制风量。两根排气管的距离为80~120mm,以充分利用风压和热压来加强通风效果。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选择机械通风方式,根据猪舍规模和需求,选择适当的通风设备,如轴流风机、屋顶风机等。设置进气和排气管道,进气管道水平设置在纵墙上部,排气管道垂直设置在屋脊两侧。根据猪舍内空气质量要求和气候条件,合理设置通风设备的速度和风量,以保证猪舍内空气质量。

总之,在防控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对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做好猪舍的卫生消毒、定期检查猪群的健康情况等。此外,也应该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的扩散,确保猪群的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537303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山镇农业农村中心;537313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丹竹镇农业农村中心)

猜你喜欢
肠胃炎猪舍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肠胃炎中的效果
吃什么食物有利于肠胃炎的恢复
中兽医治疗牛肠胃炎的分析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飞扬肠胃炎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