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兵
金元时期的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屡遭战乱影响,地方社会长时间处于“失序”、瓦解状态。那么,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士人阶层与普通民众如何适应艰难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如何在与外来的蒙古统治者互动、博弈中重建生活秩序,以及他们的选择和努力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此后几个世纪的人们?这些问题正是王锦萍著《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一书主要探讨的历史问题。
首先,作者在书中以金元时期儒士文人元好问为个案,通过对他生平事迹的叙述及其对所处时代的观察为线索,考察了华北士人阶层在金代儒学科举的“功名社会”与蒙古入主中原的“后功名社会”之间的困顿、浮沉和选择。第二章讨论的是受到蒙元早期统治者推崇的全真教通过营建发达的宫观信仰网络,不仅利用独特的宗教文化为儒士、妇女等群体提供庇护、交流,而且带领民众逐步完成战后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第三章则选取五台山僧侣精英智裕为个案,揭示出宗教信徒与蒙古统治者的关系对于地方俗世家族谋取权力、财富和威望等方面发挥的关键性影响,以及佛教义理与儒家孝道在世俗社会的相互作用、调和对于重塑亲属关系的重要作用。在第四章中,作者关注的则是僧道教团如何调解宗教教义与世俗社会的伦理价值,通过介入乡村社会水利工程建设,而且频繁担任地方水利组织的负责人,进而在领导地方社会的灾后重建、恢复乡村基础设施和重整水利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在第五章中,作者探讨了尽管在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后,明王朝恢复了科举考试,并压制佛道两教,但在蒙古政权统治下形成的“僧道”社会秩序却一直延续到明中期才完全消亡。由此,揭示了蒙古统治对明清社会影响之深远。
这一区域社会史著作从长时段视角研究金、元、明时期的华北地方社会演变及其地方秩序重建,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正如著名历史学黄宽重先生评价的,《蒙古征服之后》是一本兼具宏观的视野和细致深刻的个案探索的中国近世社会史力著。作者强调在关注全国共性的研究之外,更要挖掘地区的殊异性,以彰显多种社会秩序共存的重要意义。此一创见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开拓了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