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莹
丁屋岭,坐落在有着“世界客家首府”之称的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千年来,它仿佛一座时间宝库,没有为现代文明所改变,也没有被水泥建筑所替代,始终保留着原始村落的生态面貌,被誉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
最为奇特的是,在丁屋岭,竟看不见任何蚊子的踪影。
丁屋岭,因200多栋保存完整的客家古民居呈“丁”字形分布于山谷而得名。这里海拔高达650米,蓊郁的树木密布,每家每户都依山而建。在这片袅袅炊烟的山间,丁屋岭气候舒适,清凉怡人。
奇特的是,丁屋岭虽然有大量的水洼与死水,却不见蚊子的踪影。在清凉的山区,蚊子似乎化身成难得一见的神秘使者。当地居民也说,在家里从没见过蚊子的影子。古老的山村仿佛被某种神秘的护佑所笼罩,成为一个“无蚊之境”。
山中流传的一则神秘传说,似乎道出了它的无蚊之谜。据当地村民说,村庄之所以能摆脱蚊虫干扰,全赖于一块神秘的“蟾蜍石”。村庄外,一块巨大的石头犹如蟾蜍蜷伏于地,身躯虔诚地面向丁屋岭。这块神秘巨石,被当地人称为“蟾蜍石”。
蟾蜍石并非寻常之物,而是久远历史的见证者。相传在丁屋岭建村之初,村中也曾有蚊虫的困扰。然而某天,一只巨大的蟾蜍降临于此,将村中蚊虫一扫而空。这之后,蟾蜍便化身石像,保护着丁屋岭的世世代代。没有了扰人的蚊虫,村民对蟾蜍充满感激之情,怀着敬畏之心,为了纪念蟾蜍的救赎之举,大家自发地在蟾蜍石前行礼祭拜,久而久之,这也成为当地的传统。
关于丁屋岭的无蚊之谜,引发了网友的种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这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丁屋岭村民向来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会将垃圾统一收集并埋在固定地点,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蚊子的滋生。
另一种看法则指向村中屋子的建筑材料,或许经过岁月沉淀的墙壁,带着某种能够抵御蚊虫的物质。这并非个例,比如江西鹰潭的许家村,村庄周围生长着茂密的香樟树,具有出色的驱蚊功效。还有一种说法是,丁屋岭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蚊子的天敌。这些猜测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目前更受学界认可的观点是——丁屋岭没有蚊子的原因,与风息息相关。
福建东濒太平洋,每当夏季降临,不仅有来自海洋的东南风轻拂而至,还有源源不断的西北大陆季风自远方吹拂而来。两股不同来向的风在丁屋岭交汇,形成一个强劲而独特的风场。当地每秒6米左右的风速,相当于三四级风,而蚊子的飞行速度每秒只有一到两米,无法在这舞动的风中停歇,也无法撼动强大的风场。
丁屋岭,这个被风吹拂的角落,不仅是无蚊的宁静之地,更是一方被大自然偏爱的净土。
丁屋岭建于盆地之上,东高西低,建筑依山而建,从空中俯瞰,村落整体呈“丁”字形。宋末元初,丁氏始祖为躲避战乱,与中原客家人共赴南途,穿越千山万水,逃到了丁屋岭。在这避世的深山之中,他们仿佛找到了一方心中的桃花源,于是安家落户,一住便是800多年。在这片天然屏障之下,他们休养生息,开山种田,种植蔬果,繁衍后代,以勤劳和智慧,给土地赋予了新生命。近千年的风雨洗礼,丁氏一族不仅传承了血脉,更在山川中留下深深烙印。
丁氏一族与客家村民世代生活,保留着原有的客家建筑与风俗习惯,使用的是客家方言。由于地处偏僻,全村1000多人,也只有“丁”这一个姓,村中青年男女找对象必须前往外村。
由于村庄还未被商业开发,所以交通稍有不便,自驾游玩是最优选。丁屋岭距龙岩长汀古城约25公里,车程约30分钟。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若从高速路行驶,沿着G76厦蓉高速,往四都镇方向行驶约17公里便可到达;若从城区出发,从汀州大道直行驶入652县道,行驶25公里便可抵达目的地。丁屋岭的进村大门由石块垒积,粗糙厚重的石寨门,保卫着这方宁静。
进入村门,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村里唯一的街道:牛市街。这里曾是丁屋岭最热闹的集市,如今虽已不再繁华,但零星的饭店、民宿沿街分布,街道两侧古老的建筑依旧屹立,可见客家韵味。牛市街的旁边,一片清幽寂静的小湖映入眼帘,这便是村里标志性的景观“山房水寨”。乌篷船静静停泊码头,莲叶舒展翠绿,配上满树的黄灯笼,形成梦幻的黄绿交织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