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字的字义演变

2024-06-27 08:11高敏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6期
关键词:引申义本义外表

高敏

本文基于古文典籍等训诂材料探究“外”字的形义演变,并具体分析了“外”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归纳了“外”字从古至今的几个用法,希望能对“外”字的字义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记录汉语的工具和符号,记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历程也体现了汉字的发展演变。

汉字据义构形,我们常常通过某字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来探求汉字形义的演变。本义是指一个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最初的义项,可以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测某个字的本义,再从古文典籍中考究这个义项的用法;而引申义是指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相关义项。

本文以古文典籍中有关“外”字的语料为基础,对“外”字的本义、引申义,及其相关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溯源。

一、“外”字的本义

我们一般认为“外”字的基本义,也就是多义词中最常使用的含义,是“外面,与‘内‘中‘里相对,是方位词”。而对于“外”字的本义,即在造字阶段的字义,是由其字形直接或间接所反映的。因此,我们在探求本义时需要借助最初的字形,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其实,“外”字的产生是极其不容易的。最初在甲骨文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外”字,表示“外”字的就是“卜”字。例如,在《史记·殷本纪》中提到殷商先王“外丙”“外壬”,在卜辞中就写作“卜丙”“卜壬”,这与殷商时期的占卜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甲骨文是殷人占卜时的文字,占卜首先要做的就是形成卜兆,也就是在占卜材料龟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钻凿,再用火烤灼钻凿,这样就会在正面形成甲骨爆裂,出现卜兆(凿痕形成兆干,钻痕形成兆枝),这样一来,占卜者就可以根据卜兆的形态来判断吉凶。“卜”字就是卜兆的形象描绘,其读音都如同“卜兆”爆裂的声音。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卜”字的写法也是非常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左甲和胛骨左版上占卜的“卜”字横枝向右,在右甲和胛骨右版上占卜的“卜”字横枝向左,也就是左右两边“卜”字的兆枝都是朝内侧的。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外”字则是“卜”字的兆枝方向反向而成的:在腹甲左半和胛骨左版上的“外”字横枝向右,在腹甲右半和胛骨右版上的“外”字横枝向左,正好都跟同侧的“卜”字方向相反,也就是朝外侧。

“外”字没有经过规范造字,而是通过一个变向的“卜”字来表示,意味着殷商时期较多关注“室内”,较少关注“室外”。最初“卜”字和“外”字还存在这种区别,后来在甲骨卜辞上逐渐变得没有那么严格,也就很难区分“卜”字和“外”字,而且这种区别离开了甲骨本身是很难有所体现的。在西周金文中,因为“外”的古音与“月”相近,所以人们又在“卜”字上加上了声符“月”,终于正式产生了“外”字(如图一)。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外,远也。卜尚平旦,今夕卜,于事外矣。”可以看出,许慎认为“外”的本义是“远处”,从夕从卜。但最初“夕”字的甲骨文中间是没有一点的(如图二),不同于“月”字中间是有一点的(如图三)。西周金文“外”字就是从月、从卜,意思是用文字记录了十天以上至一个月以内的时间是预测期限以外的。这一义项一直使用到秦汉。战国之后,“外”字的字形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如图四),直到发展为楷书“外”字。因此,通过字形分析,可以认为“外”字从月、从卜,属会意字,含义为旬以上至一月之内的时间是预测期限以外的,与旬或旬以下的预测期限是相对的。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二、“外”字的引申义

从“外”字最初的字形来看,最初表示“旬以上至一月之内的时间是预测期限以外的”,具有动词词性。之后,“外”字的引申义不断增多,逐渐引申出名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本文共归纳出“外”字的8个义项,这些义项分别是:第一,外表,仪表;第二,疏远,排斥;第三,外物;第四,外地,异乡;第五,之前;第六,外面;第七,忘怀,超脱;第八,外家。其中,表示“外面”的含义是最多的,有89处。下面对“外”字从古至今的一些义项,以及在古文典籍中的具体用法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一)外表,仪表

《易经·系辞》:“吉凶见乎外。”

意思是,吉凶就表现在外表。其中,“外”的含义是外表,仪表,作名词。又如,《资治通鉴》:“外托服从之名。”其中,“外”的义项也是外表。现在我们仍旧常常使用这个义项,如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观(外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

(二)疏远,排斥

《易经·否卦》:“内小人而外君子。”

意思是,亲近有操持、有品德的君子,远离奸佞狭隘的小人。其中,“外”字的含义是疏远,排斥,表示在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作动词。由这个义项又引申出了“背离”,如《管子·版法》中的“骤令不行,民心乃外”;“排斥”,如《公孙龙子》中的“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抛弃”,如《吕氏春秋》中的“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

(三)外物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意思是,喜形于色,将自己的好恶表现出来,深陷于外物的诱惑,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天理就不存在了。其中,“外”字的含义为外物,作名词。发展到现在,多指身外之物,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比如,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等。

(四)外地,异乡

《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意思是,大禹在外地治水八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没有进去。其中,“外”字的含义是外地,异乡,表示某个地域以外的地方,作名词。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府(外地);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这个义项现在属于常用义。

(五)之前

《荀子·非相》:“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久故也。”

意思是,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其中,“外”字的含义是以前,是时间词,作名词。这个义项出现的频率是较少的,发展到现在,我们几乎很少再使用这个义项了。

(六)外面

《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意思是,大到极点就没有外部,称为大一;小到极点就没有内容,称为小一。又如: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礼记·曲礼》)

夜来城外一尺雪。(白居易《卖炭翁》)

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在这些例句中,“外”字的含义都为外面,表示不在某种界限或范围之内的,与“内”“中”“里”相对,作名词。成语“里应外合”中“外”的含义也是外面的意思。

(七)忘怀,超脱

《庄子·大宗师》:“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意思是,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忘怀天下。其中,“外”字的含义是忘怀,超脱,作动词。这个义项现在也是很少使用了。

(八)外家

冯梦龙《警世通言》:“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其中,“外”字指外家,表示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亲属,作名词。又如,外戚(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外祖(外祖父);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现在我们一般使用这个义项表示外祖父、外祖母等。

通过上文对“外”字引申义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外”字从古至今的义项都是比较丰富的,是值得我们去探本溯源的。当然,“外”字还有几个不常使用的义项,例如:外卦(专指八卦卦位的上位);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老外(传统戏曲的角色行当,系指扮演老年男子);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外班(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等,这些义项基本属于历史词,即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日常一般不使用,只有在叙述这些历史事物时才会使用到他们。因此,本文只选取并分析了几个比较普遍的义项。下面我们从“外”字词性的角度对相关字义的演变进行总结。

首先,“外”最初的本义就是作动词,表示旬以上至一月之内的时间是预测期限以外的。发展至今,“外”字作为动词的用法引申出了几个“远离义”的义项。例如:第一,疏远,如《易经·否卦》中的“内小人而外君子”;第二,背离,如《管子·版法》中的“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第三,排斥,如《公孙龙子》中的“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第四,抛弃,如《吕氏春秋》中的“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可以发现,“外”的四个动词义项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生而来的,具有相关性的意义,是属于引申义的。

其次,“外”字作为名词,最常使用的义项就是“外面”,其他的几个名词性用法“外表,仪表”“外物”“外地,异乡”“外家”等基本是由“外面”这个义项引申而来的,从先秦到明清再到现在,“外”字作为名词的几个义项逐渐地演变为常用义和基本义,而“外”字本义的使用却日渐减少。

再次,“外”字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在古文典籍中是较少的,基本是从“外”字作为名词的用法引申而来的。例如:第一,另外,其他,别的,如《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中的“令居外宅”;第二,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如《汉书·高五王传》中的“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而现今使用形容词性的“外”字也较多,例如:外教、外快、外号等。

最后,“外”字作为副词的用法,并不是只在现代才开始使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例如:第一,表面上,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中的“杨奉、董承外与催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催”;第二,另外,《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中的“想来是将才串店的这几个姑娘儿,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两个”。现今这两个义项我们都是较常使用的。

通过对“外”这一汉字形义演变的溯源,我们可知“外”字从月从卜,为会意字,且在产生之初是没有为之专门造字的,与卜辞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无论字形如何演变,也都一直保留着“卜”字的特征。“外”字从本义出发,最初以动词使用最广,之后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词性,逐渐演变为名词使用最广,“外”的用法也变得复杂起来,各个义项在古文典籍中使用的频率也是差不多的。总之,关于“外”字的形义演变探求是比较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引申义本义外表
“耐”字原是剃胡须
可爱的外表下藏着恶毒的“心”
画说汉字——摆(bai)
低调外表下的大惊喜 Rosso Fiorentino Pienza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浅析“欢迎”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外表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