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煜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语文这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情况,是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等素养的综合体现。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理解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各有不同的理解,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样例。语文教学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对核心素养的正确认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学习状态,削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依旧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单方面灌输,很少开展多样化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真实学情的判断,缺少情境化教学。这些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为例,充分考虑学生年段特点,关注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运用最近发展区理念,设计精准的教学环节和挑战性的课堂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为引领,打造高品质课堂;注重课程情境性和实践性,推动课堂学习有序开展,立足核心素养发展,通过质疑,激发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借助课堂所学方法,落实语言实践运用。
实践表明,《海底世界》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任务教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语文核心素养也落到了实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念,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就曾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到达的发展水平,这种常常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完成某些智力任务;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通常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模仿,就能够在某些活动中完成这些任务”。而介于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叫“最近发展区”。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研究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任务才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挑战性的。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海底世界》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一篇结构清晰、语言通俗、典范的、具有历史感的精读课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第二部分的每一段落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文脉,重点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第4、5、6三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第4、5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进而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第一课时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该段落是从“宁静、黑暗”这一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教师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1(见图1)。
由图1可见:这样的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既能让学生通过已学的方法解决课堂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堂合作意识,让思维火花碰撞。
第二课时中,教师围绕“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单2(见图2)。
学习任务单“发现‘写清楚的窍门”任务是以师生合作的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掌握作者将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进而提炼出方法——选典型、对着写。
学习任务单“发现‘写清楚的方法”任务与“发现‘写清楚的窍门”任务不同的是,该学习任务是通过学生自学,发现“写清楚”的方法。虽然该学习任务同样会得出作者将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是选典型、对着写,但是通过学生自学,进而概括和总结,更能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独立自主使用这一方法做铺垫。
学习任务单“运用‘写清楚的方法”任务是在掌握了将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下进行学法迁移,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来描写日常中熟悉的事物——校园里的树木,培养善于发现、观察的能力,将一个意思运用多种方法写清楚。
学习任务单“巩固‘写清楚的方法”任务将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有机结合,旨在通过反复操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夯实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同时,通过一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任务驱动,整合了教学内容,聚焦了核心问题,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课程情境性和实践性,推动课堂学习有序开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实施应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丰富的学习情境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及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海底世界》的教学设计中,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化身潜水员到海底旅行,一起走进神秘的海底世界。”
教师鼓励学生找出概括海底世界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1、7自然段的写法——一问一答、首尾呼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两个自然段的提示下,请猜一猜课文第2~6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
学生会在主动猜测和探索中大致了解课文第2~6自然段就是围绕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写的。然后教师继续追问思考“海底什么动物大多数是五角形的?”从而引出学习伙伴——小海星,由小海星带领学生梳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海星图”,并将其进行了展示。
三、立足核心素养发展,通过质疑激发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该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们急需的、迫切的。同时,语文是一门思维力度很强的学科,因为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们思维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完成“海星图”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质疑:“宁静”“有声音”这两种说法的矛盾所在,提出这节课要解决的学习主任务。教师这样一步步地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质疑、探索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度和思维含量。理清“宁静”“有声音”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表述后,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对第2自然段的表述提出质疑“前文提到海底全黑,为什么此处又表述为好像有闪烁的星星?”结合回答,学生最终得到“全黑指的是没有阳光能够照到海底,但是闪烁的光点是海底动物身上自带的光。”
整个教学过程有质疑、有解答、有扶有放,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尽情享受了课堂学习,沉浸于知识的洗礼。
四、借助课堂所学方法,落实语言实践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这样才能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言语实践、表达中去,这样才能内化成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海底世界》第一课时第3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中也有语言实践和运用点——从“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来激发学生向未去过深海的小伙伴介绍海底的声音,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表达。此处教师先不给任何表达的框架去“限制”学生,而是在带领学生学习、分析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作者描写海底不同的动物会发出不同声音,以及动物不同活动时会发出不同声音时,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写作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向作者学习,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来介绍海底的声音。最后,教师要从写作方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我们总结了“选典型、对着写”的举例方法。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一个语言实践活动,即运用“选典型、对着写”的方法,将“校园里种着各种树木”写清楚。在动笔书写前,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交流描写的要点,如树的大小、粗细、高矮、颜色、四季常青或春花秋落等,这样学生下笔时才可能“如有神”。学法迁移、学以致用的方法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教学落到了实处。
在这篇课文中,教师不必费劲地讲解“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写作、说明方法,应当遵循当下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应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精准针对教材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
教师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学情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单元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注重课程情境性和实践性,设计精准的教学环节和挑战性的课堂学习任务,通过质疑,激发思维,推动了课堂学习的有序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思维能力,落实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主动性;需要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等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减少“教师一家言大”的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