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赵
一百年前的北京柳浪庄,出了一位丹青妙手。从赵梦朱、黄宾虹、于非闇到张大千,他的名师之路星光璀璨,令人艳羡;成为职业画家后,他不但与童年偶像成为同事,还得到了徐悲鸿、梅兰芳等艺苑名士的垂青;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讨论和实施,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尽到了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使命。
他是工写结合的花鸟圣手,亦是心怀国家的“柳浪庄人”,他就是田世光,一位让濒临失传的宋元双勾重彩技法得以复活并传承下去的20世纪卓越国画家。
大自然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1916年10月27日,田世光出生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的六郎庄。
六郎庄因清代民间附会杨六郎(《杨家将》中的杨延昭)的故事而得名。据记载,田氏先人祖籍山东,清初逃荒来到北京,辗转购得一名官员在昆明湖东岸的旧居,到田世光这辈已有六世。田世光幼年居住过的小狮子胡同东口的一个石桩,桩顶刻有狮像,此桩便是杨六郎的拴马桩。这一地区的人们在房屋前后遍植杨柳,六郎庄因此又名柳浪庄。田世光后来题画室为“六世老居”,并以“柳浪庄人”自居。
尽管田氏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田父却是其中最贫穷的一支,以至于田世光从小便受到亲戚家同龄人的嘲弄,但也由此催生了他不凡的志向。
早在明朝时,庄北的“柳浪闻莺”与清华园里的“桃堤春晓”便一度相映成趣。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滋养了六郎庄的各类花草,禽鸟比比皆是。家乡动植物资源的丰富,是田世光钟情于花鸟的初心。他曾回忆道:“荷塘野趣中的映日荷花,黄鹂鸣啭于柳荫,鹡鸰鸟觅食于田埂。燕雀于千顷稻田间,白鹭展翅飞向蓝天,小溪中长满红蓼,白鹅游戏于其间……”可以说,大自然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师。
田世光五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上的是村里的私塾。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在玩耍,他一个人拿着粉笔,在方砖上画小鸡、小鸭、汽车、飞机,还有燕子、蝴蝶,等等。有一次看到别人放风筝,而他家买不起,田世光便自己动手画了一只。
在诸多冷眼相待的亲戚里,有一个舅舅对田世光另眼相看。1924年的某天,舅舅得知田世光喜欢画画,便带着八岁的他去中央公园(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看画展。
这是中国画学研究会举办的正规展会。该研究会成立于1920年5月,由金城、周肇祥、贺良朴、陈师曾、陈汉第等人发起,得到了民国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的支持。画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会员最多时曾有五百余人。每月逢3、6、9日为画展观摩日,可以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看了画展以后,田世光才知道原来平时自己画着玩儿的属于国画中的山水花鸟。在舅舅的资助下,他拥有了美术专用的纸笔画具。在中小学阶段,他的美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可惜因为贫困,后来田世光只得辍学,由亲友介绍去店铺给人当学徒赚钱。其间,只有舅舅一如既往地看好他。
1933年,在舅舅的鼓励和资助下,十七岁的田世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私立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从此开始其名师荟萃的求学之路。
萌生宏愿
京华美术学院创建于1924年,位于亦庄凉水河畔。学校设有国画系、油画系和音乐系,校长由燕京大学校长章士钊兼任,网罗了一批民国时期的艺术精英。
田世光一开始想学山水,无奈选修山水课的成年学生人数众多,他这样的年轻学子脸皮薄,常被挤在教室外面进不去,于是只好转去第二志愿,学习花鸟。
田世光在花鸟画方面的启蒙老师是赵梦朱。赵梦朱是一位擅长没骨花鸟画的画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田世光好学聪慧,自然深得赵梦朱的赏识。
中国的花鸟画出现时间略晚于山水画,可分为黄氏富贵的勾勒填色画法和徐氏淡雅的没骨画法两大类。“没骨”的技法,田世光已得赵梦朱传授,勾勒法却在清朝就渐成绝响。据田世光了解,在中国已经濒临失传的勾勒法在日本却得到了传承,甚至一度很流行。这一遗憾令他萌生了在祖国光大宋元画派双勾重彩花鸟画技法的宏愿。因此,田世光一边继续在课堂学习,一边去故宫观赏古画,摸索勾勒法。
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门票是六角一张,相当于三分之一袋面粉的价格,对家境一般的穷学生来说,去得多了就有些不堪重负。他在地摊上淘回几张背面印有古画照片的过期的故宫台历,回家贴在旧杂志上仔细观摩,也从报刊上收集一些珂罗版的单色画片。就这样,他先后临摹了一批宋元明时期的古画,靠自学掌握了双勾重彩这一传统技法。
1937年,二十一岁的田世光从京华美术学院毕业,并于同年考取了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任研究员。从求学经历看,田世光不囿于学校教授的课程,在绘画方面一向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这或许是其绘画成就后来超越了启蒙老师赵梦朱的原因之一。
与童年偶像成为同事
1937年4月,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牵头成立了北平古物陈列所(简称“古物所”)国画研究馆,招收全国各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作为专业研究人员的培养基地。田世光属于第一期招来的研究员,而研究馆的强大师资队伍可谓升级版的京华美院。
钱桐亲自教授古典诗词,绘画上则将当时声名显赫的黄宾虹、于非闇及张大千等聘为专业导师。面对这样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田世光在研习书画和画史画理方面更加热忱。
黄宾虹是山水画的大师,此时兼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简称“艺专”)教授及古物所国画研究馆的导师,每周到馆讲授画理。黄宾虹将古物所“在战乱时期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张日复一日地落到了实处,把之前秘藏不宣的国宝古画向美术生开放。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头一回,令田世光大为动容。受这一开放思潮的影响,田世光一直坚守着对外弘扬传统的理念,他从1942年开始研制中国画矿物质颜料,自制石青、石绿、朱砂等颜料并有所成就。
于非闇比黄宾虹年轻不少,除了画画,书法和篆刻也是一流水平,他的瘦金体可谓一绝。向于非闇学习书画合一的技巧的同时,田世光也为导师异于常人的细心和洞察力所折服。于非闇为了画荷花,跑遍了北京,最后得出结论:颐和园的谐趣园里的荷花最肥大,花瓣最多能到十八瓣,非常适合写生。田世光本就很重视观察,受于非闇的影响,他对日常生活和自然万物一点一滴的变化更加留心。比如,他一定要搞清楚几个花瓣、花朵尺寸甚至荷叶上有几条筋(叶脉)后,才会动笔。此外,田世光还结合植物学知识进行创作。他查阅了很多关于荷花的知识,如品种、色彩、生长环境、地域分布、花期等。他曾指出,荷花一般日出而开,下午过后逐渐合闭,所以“月夜之荷花”的创作不属于写实。
就这样,在两位先生的指导下,田世光用整整八年的时间,几乎临遍了研究所里的古画,将宋元工笔花鸟画与山水画都研习到了精深的程度。所长钱桐对这位年轻人大为赞赏,让田世光留所任教。田世光先后升任助教、讲师,成了所里最年轻的教师。这下他不但成为童年偶像的学生,还成为偶像的同事!
1938年5月,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第十五次成绩展览会。遥想十四年前,田世光还是一名稚气未脱的业余小观众,如今的他却已经是参展的职业画家了。那次展出的是他用双勾法绘制的《竹枝伯劳》。只见疏竹与兰草簇拥着两块山石,枯枝上则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伯劳鸟,画风清丽,笔法工整,堪称佳作。这幅画被选登在当时代表北平绘画最高创作水准的《艺林月刊》第一〇二期上。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周肇祥对此评价极高,说“此法三百年来未有矣”。
此后,田世光的画作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40年开始,他回到母校京华美院教课;1943年到1945年,他又去了艺专教课,逐渐成为美术生眼中的名师。
田世光治学严谨,创作勤奋,十几年内都没在凌晨1点之前睡过觉。作为职业画家,他加入了当时北平的著名艺术团体“湖社”,并开始在荣宝斋等大牌画店挂笔单,在国画界凭借“工(笔)写(意)结合”的特色而崭露头角。
逮麻雀去见恩师张大千
1945年,二十九岁的田世光成为张大千门下“大风堂”的一名弟子。大风堂是张大千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兄弟张善孖一起创立的画室,后来两人收徒授艺,弟子们便被称为“大风堂门人”。田世光在颐和园长廊东头的养云轩行了传统的三跪九叩拜师礼,与他同时拜师的还有梁树年、王学敏和俞致贞等。
其实在抗战前夕,田世光就有幸认识了张大千。哪知七七事变后,张大千困居北平,一度被日军扣押,未能前往古物陈列所。1938年5月,张大千只身离开北平,抵达上海,二人擦肩而过。一直到1945年11月,张大千才回到北平。
因为六郎庄离张大千住的养云轩很近,田世光常去那里为先生理纸磨墨。据他回忆,张大千留着一缕长髯,作画时就像大将上阵似的,袖子一挽,运腕提笔,笔墨酣畅,让人看着都觉得痛快。张大千一工作起来,就会废寝忘食,师徒俩的勤勉坚毅如出一辙。
张大千说过:“师徒之间如父子。”他除了给学生讲解自己的作画心得,点评古画得失,为学生答疑解惑之外,生活上也和徒弟们走得很近。张大千是位美食家,喜欢自己烧菜。当时北平饭馆把学习他的烧法而做的香酥鸭称为“张大千鸭”。还有一道干烧桂鱼也因他出名,被叫作“张大千干鱼”。张大千身体强健,胃口极好,特别爱吃炸麻雀。田世光没什么东西可以送给老师,就时不时逮一些麻雀去见张大千,麻雀是六郎庄最多的土产了。
张大千不拘小节、大胆破局的画法对田世光影响很大。画家潘絜兹曾在田世光的画集序言中写道:“他(田世光)的山水画也画得极好,只是为花鸟画所掩,被人们忽视罢了。”
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临终前,把自己新印的十余册画集签名分赠给了一批大陆画家。其中给北京画家的有五本,分别赠送给朋友李可染、李苦禅,学生胡爽安、田世光和刘力上、俞致贞夫妇。田世光得到的那本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扉页上题有“世光贤弟留阅,不得见者三十余年,弟艺事大进,而爰衰老矣,八十五岁叟爰”。据说这是张大千去世前十几天特地为得意门生写的。然而,等到田世光收到这本辗转寄来的画册时,大师已经作古月余。
“挑衅”徐悲鸿,结缘梅兰芳
1946年6月底,五十一岁的徐悲鸿出任艺专校长。他邀请大画家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到校任教。徐悲鸿本人有留法经历,是一个西画国画兼通的大家。当时一些山水画家认为花鸟画是雕虫小技,而此前传闻,徐悲鸿也认为北平画界没有巨幅有分量的作品,并为此颇为遗憾。
抗战胜利后,京华美院停办,田世光也没有被艺专续聘,正赋闲家中,靠在琉璃厂各南纸店挂笔单卖画为生。徐悲鸿的话传到田世光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有意要创作一幅巨幅画作给徐先生瞧瞧。于是,一幅一丈二尺的《幽谷红妆》诞生了。这幅画的主角是海棠花,同时以瀑布、山壁、锦鸡作为映衬,是一幅将花鸟与山水相结合的巨幅作品,技法上使用了田世光一贯擅长的工写结合的特色。
《幽谷红妆》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徐悲鸿也去看了,不但驻足很久,还向业界打听此画的作者是不是一位世外老者。当听闻是一位赋闲在家的青年画家后,徐悲鸿决意要把他请去艺专当讲师。
几个星期后,艺专教务科长刘均衡来到了田世光家中。刘均衡坦诚问他可否去艺专教课并建议他去拜访一下悲鸿先生。又过了几日,艺专注册科长张卫铨来访。张卫铨说,徐悲鸿校长次日拟登门看望,不知可否。画坛长辈亲自登门,聘请一个待业的青年画家,田世光哪能不感动。于是第二天,田世光便主动去拜访了徐悲鸿,并受聘成为艺专讲师。
会面后,徐悲鸿的胸怀与人品给田世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对美术界后辈的抬爱之心,颇有长者之风,令人敬佩。
从1947年暑假开始,田世光就一直在艺专授课,从讲师逐步升任副教授、教授,20世纪80年代还带过研究生。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他和徐悲鸿常有笔墨来往。徐悲鸿把自己的画交给田世光添补合作的有十幅左右,其中一幅《竹外桃花》的题签上写道:“东坡诗意。悲鸿、世光合作1943、1950年。”(1943年徐悲鸿先画了竹,1950年再由田世光补画桃花。)1973年,田世光与俞致贞、白雪石、罗尔纯等画家同赴广西桂林沿江旅行写生期间,特地到徐悲鸿早年的桂林居所凭吊。彼时,徐悲鸿已经去世整整二十年了。
田世光将个展从北平开到了天津,之后又在上海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得到了恩师张大千和另一位社会名流的鼎力支持,这位名流就是齐白石的弟子梅兰芳。
就像梅兰芳精通绘画一样,田世光对京剧也颇为了解。他说京剧中的曹操是大白脸,代表奸雄,但历史上的曹操并非舞台上的相貌,这就是艺术里的真实。因此,在中国画中画家所画的花卉禽鸟也并不是生活中的鸟类,是在真实形象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提高,取其神韵。又如,京剧中的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羽扇轻摇,有时一边以扇遮面,一边眼珠来回转动,这表示在揣摩对方的心理,因此花鸟画家在创作中也要特别注意禽鸟眼睛的画法,达到以目传情的效果,才能出佳品。
笔颂大国风范
1949年11月,艺专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国立美术学院,次年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田世光的名字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人一同出现在了第一批主力教师的名单里。他和李苦禅、郭味蕖三人被指定为国画系花鸟专科的主导教师。
之后,田世光相继在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任教并兼任外国留学生导师。他向学生悉心传授双勾重彩,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法在新中国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1年,三十五岁的田世光成为第一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他开始进入肖像画领域,发表了很多与时俱进的人物作品。为了更形象地刻画农民形象,他与叶浅予等人深入农村,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年画。借这个机会,田世光还回了一趟老家六郎庄。这位已经成名成家的“柳浪庄人”回忆起艰辛的童年往事,感慨万千。
1955年,美国画家安东·里弗勒吉尔建议:“全世界进步艺术家应通过他们的艺术而对世界和平大会做出贡献。”中国响应号召,集结了十四位当代著名画家,历时十天,于当年6月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彩墨国画《和平颂》。
此画长三点九八米,高二点零一米,气势恢宏。这十四位画家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龄、马晋、徐燕孙、杨敏、王雪涛、吴一舸、张其翼、段履青和田世光。未到不惑之年的田世光在第一梯队的画家中是最年轻的。他和老师于非闇共同负责画中的和平鸽部分。“和平颂”三字则由当时的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题写。巨作《和平颂》被送往赫尔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得到了积极反响。
1957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于非闇与田世光师徒再次合作,与张其翼、王学敏、俞致贞共同创作《江山如此多娇》以示祝贺。
写生采风、积极创作的同时,田世光在教学工作中热情投身于“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美术教育改革中,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尽到了身为当代艺术家的使命。
1963年,田世光为邮电部绘制的“牡丹”特种邮票及小型张共计十六枚,被评为最佳邮票绘画创作奖,他也因此被尊称为“牡丹之父”。十九年后,“益鸟”特种邮票一套及小型张问世。从此花鸟两全。
“文革”期间,田世光等人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后因身体原因,田世光得以返京,获得了继续创作的宝贵机会,陆续发表了《新安江水库春景图》《衣红理绣》 《玉羽翎霜》《玉羽翎霞》等多幅画作。
1975年,北京各美术院校开始复课。哪知第二年就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更令人惊讶的是地震的时候,田世光竟然还在作画。原来他应邀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作画,是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邦友人的。为了按时完成任务,田世光在北京甘家口大街十字路口地震棚内坚持到了最后。
1979年7月,来自全国七个省市的画家在颐和园藻鉴堂欢聚一堂,田世光与吴作人、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张仃、吴冠中、黄永玉、关山月等畅谈繁荣国画之大事。兴之所至,他赋诗道:“画家渔叟喜相逢,明媚湖山春意浓。”
进入花甲之年后,田世光的工作重心是宣传与创新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弟子们在双勾渲染技法上有所创新,将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绘画结合起来,用现代审美的意趣,进入了传统花鸟画的新境界。
20世纪90年代后,年事已高的田世光先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顾问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艺术顾问等,且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但他没有停止笔耕,画展也在继续举办。但凡遇到申奥、香港回归之类的大事,田世光总有出上一份力的使命感。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书画作品集》中,有田世光的名字;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时,老艺术家还选择了高难度的巨幅国画创作。
1999年7月28日,田世光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就在去世前一晚,他还张罗着为朋友创作册页。8月15日,其家属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首都各界千余人送来花圈和挽联并参加吊唁。
2023年5月5日,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田世光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垂柳依依村舍寒,新苗漠漠水田稠。”昔日的柳浪庄少年,俨然是国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