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变抑郁?这篇文章告诉你

2024-06-26 05:00李早早
伴侣 2024年6期
关键词:爱迪生孩子

李早早

昨天半夜,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诊断书。上面显示:经诊断,她的女儿患有轻度抑郁症。还没等我回答,朋友又发来一大串文字:“我每天努力赚钱,供她吃供她喝,她怎么还抑郁了呢?现在的小孩子是不是太玻璃心了,她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啊!我们以前每天能吃饱饭就觉得特别幸福了。”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抑郁。

但其实,孩子抑郁的背后,是无数个不被理解以及每天的负面情绪堆积。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即每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患抑郁症的孩子;而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

      被长期贬低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治愈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离奇变抑郁?”

最高赞作者王京花的回答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小时候,父母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盯着我,边笑边问道:“期中考试想考几分啊?”我放下筷子,试探性地说:“98分吧?”

父母“啊?”了一声。我惶恐不安,讨好地问:“那考99分吧?”“你这孩子,真没上进心。”见父母生气并带着责怪的语气,我忙说:“考全校第一!”这时,父母才欣慰地笑了。

在我们家里,如果考试不是第一,就会遭受挨骂或者惩罚。

期末考试时,我被别人恶作剧,造成眼睛和鼻子血流不止。妈妈知道后,并没有像别的父母那样心疼我,为我撑腰,反而一直问我:“你是不是惹了他?不然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

我百般委屈,耐心地和父母解释。结果,父母反而怪罪我:“这么大的人了,你不知道躲开啊!”

我的钱被同学偷了,父母却指责我爱撒谎,明明是自己把钱花了。

高中后,长期不被父母理解的我,越来越放飞自我:逃课、喝酒、打游戏、上网吧……成绩一落千丈。

但是,父母每天还是会拿我和身边的同学作比较。

无数次,我觉得自己特别痛苦,想割腕跳楼结束生命,却被各种责任感拉了回来。

当我对父母说出我真实的心理感受时,我等到的却还是父母的批评:“自杀的人都太自私了,难道不用想怎么给父母养老吗?”于是,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和父母分享我真实的想法了。

有一年暑假,我失恋了,怀着痛苦的心情回到家中。但家里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出我情绪的变化,反而让我陪他们的同事好友去聚餐。结果,我回家后却被父母责骂:“你给长辈敬酒的时候绷着个脸干什么,不会笑吗?”那几个月里,白天我就像行尸走肉,晚上就开始做噩梦,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两小时。

后来,我离奇地抑郁了。

总有父母说:“我对孩子那么好,他怎么就突然抑郁了呢?”事实是,所有的事情早就有了迹象。

那些抑郁的孩子,他们曾经可能都经历了无数个难熬的日夜,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攻击自己,除非他经历过不断被否定、被攻击的童年。”

抑郁不仅仅是孩子心理的真实写照,更是家长的镜面写照,照见了父母需要成长的地方。

    “贬低教育”和“捧场教育”

    养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央视节目《心理访谈》,报道了一位33岁的女大学生案例:这个女孩,名叫范成金,她在家啃老10年,不出去工作,也不结婚。面对父母的指责,她在镜头中控诉道:“都是家人毁了我。”

小时候,范成金很喜欢画画,脑海里只要有构想,就能立刻画出一幅服装设计图。但母亲看到后,却把她大骂了一顿:“做这些有啥用!快看书去!”

有一次,范成金的画作获了奖,她兴高采烈地与父母分享,结果父母对她不仅没有半句夸奖,反而是一脸的冷漠。

她好心给家里人做了一顿饭,父母却说:“你真不中用,做得饭太难吃了!”

高考失利,父母骂她:“要你有什么用,我们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你却连一个大学都考不上。”像这样的冷嘲热讽,在范成金的生活中司空见惯。

曾在《中毒的父母》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打击,对子女所造成的伤害不止体现在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有调查研究表明:经常遭受嘲讽、打击等语言暴力的孩子,性格有缺陷的几率比受鼓励式教育的孩子大很多。

心理学家也认为,从小被语言暴力伤害的孩子,长大后出现过激行为的概率也很大,这类孩子特别容易激情犯罪。

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若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孩子自然会变得十分消极。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消极,甚至伤害自己。

而父母积极正向的养育,可以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个小男孩,喜欢在上课时提很多奇怪的问题,甚至会在课上做化学实验。这些行为让老师们很无奈……一天,老师让他把一张纸条带给他妈妈,并告诉他只有妈妈才能看。男孩的妈妈看到纸条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才读给他听:“您的孩子是个天才,但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以教他,建议您亲自教导。”这个爱惹麻烦的男孩,就是著名发明家——爱迪生。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爱迪生的妈妈选择了保护孩子。很多年后,爱迪生在偶然间看到了那张纸条:“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们决定不让他继续就读,他被正式退学了。”爱迪生看后泪流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爱迪生是一个精神有缺陷的小孩,但是他的母亲却把他改变成了世纪天才。”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的本质是渴望被欣赏,孩子尤其如此,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却会让孩子枯萎畸形。”

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来自父母的反馈,智慧的父母,会把积极暗示不断地传递给孩子。

养育孩子的路上,一定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欣赏与鼓励。

    孩子需要鼓励,

    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很多父母认为,我打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恶声恶气才能教好孩子,这其实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教育博主王人平说:“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权威、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遵从自己?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起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1.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经历比结果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有意而为之。如果父母因此给孩子贴上“坏”“傻”的标签,那么就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朱永新在《让孩子创造自己》里面说:“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孩子的心灵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那孩子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会阻碍孩子成长。”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乔·博勒通过数十年深度研究学习规律,找到了打开孩子高效学习的钥匙。她认为,只有打破大脑固化论等陈旧观念,给孩子充分的试错和纠错机会,鼓励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2.鼓励比指责更重要,告诉他“你能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对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试结束后,他给了老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老师们名单上最具有潜力的孩子。8个月后,罗森塔对名单上的孩子进行了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相比上一次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且一个比一个自信乐观。

但实际上,这些孩子都是罗森塔教授随便写的。那为什么学生们会进步神速呢?那是因为老师相信教授们的实验,对名单上的孩子寄予了厚望,给了这些孩子超强的正面评价。而这些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期待下,自信心不断增强,各方面潜能也不断被激发出来。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自证预言”,即人会不知不觉地按照预言行事,最终让预言成真。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生活里的一些现象:大人夸孩子有礼貌,孩子便待人彬彬有礼;大人夸孩子优秀,孩子就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3.往亲子情感账户里储值,才能更好抵御关系风险

很多父母常说:“有时候真的忍不住发脾气,难道作为父母就永远要对孩子委曲求全吗?”

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盖瑞·查普曼认为,人跟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其实,父母和孩子也有。

父母往情感账户里储存的越多,亲子关系就会越好。积极的心理暗示滋养着孩子,那些被肯定、被尊重的孩子,往往眼里有光、内心强大。

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就像毒药,摧毁着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那些贬低孩子的语言就相当于从账户里取钱,消耗过多导致账户清零时,亲子关系就会出现裂缝、甚至破裂。

家长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亲子情感账户储值,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父母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用亲吻、拥抱和爱抚,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评,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最终使问题消失。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说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上最信任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不是战场,父母战胜孩子也不是荣耀,养育孩子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要想养育出理想的孩子,就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愿天下父母都能理解爱的真正含义,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养出一个自信、有爱的孩子。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猜你喜欢
爱迪生孩子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爱迪生孵小鸡
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孩子的画
爱迪生的“135岁”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