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琰轩 潘禹汛
摘 要: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加速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竞争与科技安全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阐述当前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与我国加强科技安全治理的紧迫性,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强化科技安全的应对之策,提出了坚决抵制狭隘技术民族主义、加强科技安全立法、健全科技安全治理体系、加强科技安全研究和教育等一系列可行性路径,以期对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和保障国家科技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科技竞争;大国博弈;改革发展方向;科技安全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DOI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12105
英文标题Safet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Heng Yanxuan,Pan Yuxun
(Facul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 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creasingly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facing the world today.By expounding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the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in China,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feasible paths such as resolutely resisting narrow technology nationalism,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legislation,impro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and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research and educ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suring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Great Power Game;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演变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安全也成为了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自美国总统拜登就任后,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了战略调整,展现出内外全方位加强和升级的新态势。在进行出口管制、市场封锁、募资限制、人才封锁与竞争等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单边实践的同时,也在积极联合其他国家对中国实施多边遏制战略[1]。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任总统特朗普的部分策略,例如其在任时就曾竭力推动对中国科技公司如TikTok等企业的遏制封杀,这不仅是为了与中国公司争夺经济利益,也是为了阻碍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从而保持自身的技术和金融霸主地位[2]。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严重影响了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发展,也影响到国内外市场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信心,进而导致中美两国一定程度的“脱钩”,遏制了世界高端技术产业链的发展[3]。尽管国际科技竞争会不断促进世界科技进步与发展,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国更加坚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和政府部门IT国产替代等层面的战略决心[4],但科技安全才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坚强动力。
党的十八大指出,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上,要增强忧患意识、把握机遇,加强对科技领域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与控制,牢牢把握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保障科学技术安全,特别是核心科学技术领域的安全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首要任务。我国在总体安全观的指导下,逐渐增强了核心科学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保证了世界范围内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会受到来自国外的限制[5]。习近平总书记在《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中强调了科技实力对于我国在风起云涌的世界格局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
针对此类问题,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Alexey等[6]认为科技进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科技关系(IRST)是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复杂总和,也是国际和跨国互动新体系的基础。袁立科和韩佳伟[7]认为新兴技术发展的安全治理是科技安全治理的重点,
其带来的安全风险、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变革风险已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
Vallerand等[8]认为科学、技术和创新(STI)领域必须随着新出现的风险和威胁而发展,这些风险和威胁是新的国防、安全和安保格局形成的特征。Zaklyaz[9]认为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威胁到西方国家的技术领导地位,并且西方国家由于中国发展竞争力的增强而开启的遏制中国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已成功占据领先地位的行业。陈云伟[10]认为我国科研实力依然不强,原创性理论与重大方法突破较少,金字塔尖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与美日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升科技原创能力才是加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陈劲[11]认为应该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使科技创新系统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增强我国科学技术的原创性和产业重大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安全水平。李林等[12]认为构建科学的科技安全预警体系,既是保障中国科学技术工业安全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投入效率水平的重要途径。
黄广平和徐晓林[13]认为应了解科技安全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科技安全体制与科技安全研究系统的建立、实施和发展,以及科技安全教育的普及,是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赵世军等[14]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技安全风险防范: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科技安全风险预警监测体系;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蔡劲松等[15]希望通过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细化,使之逐步符合国际标准,并经过持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体系。将特殊和一般、一般和总体相结合的核心科学技术领域的安全风险评价相结合,以此来降低中国的科学技术安全风险。同时,蔡劲松等[16]认为应加快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更新大数据库,健全科技安全预警与科技创新的联动机制,这对于保障国家科技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对科技竞争与科技安全单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并没有在二者之间建立较为丰富的联系。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只有科技安全得到保证,才能更好地应对科技竞争。因此,本文将科技竞争与科技安全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从科技竞争的现状入手,阐述探寻科技安全治理方法的必要性,并根据科技竞争态势提出针对性的科技安全治理方法,旨在为中国应对科技竞争、加强科技安全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科技竞争对科技安全的影响
1.1 概念及背景
科学与技术的竞争往往以国家为基本单元,是一种由技术、产业、经济、政治、全球等多个复杂而又综合性的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地缘政治斗争。科学技术之争,是当今世界大国所聚焦的重点。近些年来,中美两国不断爆发科技斗争,如美国制裁华为事件等,其产生的影响波及多国科技产业与制造业,致使科技竞争态势紧迫。
每个国家都渴望不断提升本国综合实力,而科技实力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到科技创新当中。在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影响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作为爱好和平且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计划,主办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因如此,美国等恶意编造中国科学威胁论,并主动向我国挑起了科技竞争。不论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一直提倡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发展,但面对他国发起的科技竞争,中国也会积极应对。
1.2 中美科技竞争
中美科技竞争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博弈。长期以来,美国不断打压别国科技发展,阻碍他国科技进步,诸如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英国宇航系统、日本东芝等都曾被“制裁”。而近些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创造出了许多引以为傲的科技成果,这足以让长期以“世界第一”自居的美国采取针对性措施。中美科技竞争的本质是利益冲突,是美国对中国打压的延续。相较于美国,中国科技事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想要抵御科技强国的冲击,这将会是一段艰巨的过程。
在科技竞争过程中,高新科技企业是中国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排头兵”。中国大多数高新科技企业虽然创立时间短,但与欧美国家的企业交流密切。中美科技竞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美企业间的科技交流,打压了各自国内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信心,增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于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国企业,美国毫不犹豫采取了排挤政策。2022年10月,美国出台《出口管理条例》;2023年3月,拜登政府更是提出针对中国的《芯片法》护栏规则,不断阻挠中国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在与华为公司产生“摩擦”的过程中,美国对华为进行制裁。美国对他国企业的非法制裁,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与开放市场的相关规则,使不少国家企业选择“去美国化”发展,对在美发展留有戒备。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宣布对半导体行业进行大规模补贴,欧盟委员会也于2022年出台了对半导体行业的一揽子补贴支持计划——《欧盟芯片法案》[17]。
科技竞争不单对企业有影响,同样也影响人才交流与引进。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同时,美国开始拒绝对中国赴美学习的学者发放签证,阻碍了两国正常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的科技发展,对美国自身也存在较大影响。长期的科技竞争必然会导致科技进步缓慢,不利于全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因此面对科技竞争,中国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以维护国家科技安全。
2 科技安全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科技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在其他领域中取得安全的重要因素[18]。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提升中国科技安全系数都刻不容缓。
2.1 国际霸凌主义盛行
国与国之间的霸凌主义,是指强权一方不愿完全遵循国际秩序和规则,而企图主宰其他国家,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挑衅性行动[19]。部分国家强化意识形态偏见,在掌握话语权的领域无差别打压与自己意识形态不符的国家,将科技发展与地缘政治、军事力量牢牢绑定在一起。美国利用其在国际社会的垄断地位,试图限制中国和俄罗斯在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发展[20]。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对日本东芝下手,到这几年对法国电力业和运输业的巨头阿尔斯通打压,再到对中国企业华为公司的制裁,以及最近对字节跳动的围堵和威胁,都显露出了美方的霸凌主义。许多科技强国为维护本国优势,采取技术保护主义来阻碍全球正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防止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与国际分工,这严重阻碍了正常科技学术的交流与发展,保护主义的实行直接切断了国家之间的科技联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拥有了不可小觑的科技实力,虽相较于部分科技强国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仍积极推动包括“中巴合作”“一带一路”国家等在内的科技交流。近年来部分西方科技强国持续采取霸凌主义与技术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交流与发展,大大增加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2.2 科技政策不断加码
一方面,在违背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原则下,美国将法制触角无限制地伸长,加剧了全球知识产权政策风险。另一方面,美国又对他国高科技人才与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封锁,限制其正常交流。2019年5月16日美国第一次将华为和68个附属公司列入其“实体清单”,禁止任何带有美国技术的国外产品向华为出口,从而完全断绝了华为的芯片供应[21]。不仅如此,美国科技情报组织与多部门联合挑起大国间的科技竞争,这对中国的科技情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美国联邦政府多次明确表示支持基础研究,并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支持,如《2022科学技术进步法》与《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除相关顶层设计外,美国还采取税收优惠、资金资助、产学研结合等措施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欧盟也早在2012年为强化欧洲科学技术基础与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制定了欧盟框架计划[22]。中国对基础研究的相关协同机制仍有待健全,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为2 023.5亿元,比2021年增长11.4%。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6.57%,比2021年提高0.48个百分点。但是,相较于科技强国而言,中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仍显不足,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也并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除此之外,中国基础研究评估机制也有待完善,法律完善程度仍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在科技竞争步入白热化阶段的情形下,中国更应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从根源上提升中国科技安全与科技竞争水平。
2.3 科技体系缺乏韧性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科技的脆弱性决定了科技体系要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在经济社会作用下,科技系统容易遭受侵害或向不利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科技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各要素与环节当中,并与之紧密相连。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呈现出多点突破和集群式发展的特征,科技进步加速向实际生产力转变,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与经济、社会、生态安全风险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科技自身缺乏韧性,科技体系中的安全风险是无法避免的。科技安全风险与其他安全风险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造成了风险累积与外溢,让整个国家的安全风险变得更为复杂、难以预测。在此背景下,科技安全风险的加剧,将对技术体系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2.4 信息安全遭受挑战
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对中国保障高新科技领域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中国已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数量也不断增加,但中国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较少,与外国核心专利相比质量差距较大。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对中国的科技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不仅如此,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利地位,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部分本土企业遭遇冲击,传统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的出口屡屡遭遇知识产权方面的阻碍。除知识产权外,科技体制不断改革使得科技创新主体趋于多样化,交流形式不断丰富,科技信息安全治理愈加复杂,传统的仅由政府主导参与科技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模式难以彻底消除隐患。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发展,军事领域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加,军民融合创新已是大势所趋,更体现出科技安全与国家安全联系紧密,这就对科技信息安全与科技交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科技安全发展的现实路径
中国科技安全面临研究不充分、发展时间短、缺乏相关的支持与保障等多重挑战,这要求中国加快推进科技安全研究进程,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3.1 抵制狭隘技术民族主义,实现共同进步
技术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把“民族主义激情”融入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开发之中[23]。技术民族主义将技术创新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牢牢地绑定在一起,再通过其他手段来干预别国科技发展,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地缘政治利益。狭隘技术民族主义催生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他国科技的排斥和由本国主导的不正当竞争。在国际上,技术民族主义盛行的国家利用舆论阻碍他国科技创新与发展,并对他国科技创新产品的进出口与合理的科技文化交流采取一定的不公正或歧视性的政策措施。又或下达行政命令来限制他国高新科技企业在本国的发展,更有甚者直接禁止国际科研交流合作,封锁国内环境,并将科技产业与政治、安全等议题捆绑。从美国打压华为公司,到印度全面封禁字节跳动旗下产品,无一例外都属于狭隘技术民族主义的范畴。这不仅对受害国产生了冲击,也会对技术民族主义浪潮的发起国形成危害:阻断了本国科研工作者与科研机构的正常对外交流,一些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被加以政治色彩,不利于本国技术更新发展。于其他国家而言,技术民族主义会大大减缓其科技全球化的步伐,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性、政治性会倒逼更多国家进行自我创新。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会面临科技创新成本上升、难以得到他国帮助等难题,导致其无法跟上科技革命的浪潮,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各国应当对本国相关政策多加考量,注意本国政策可能会产生的反作用,避免在维护本国科技安全的同时对他国科技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需从国际层面积极解决科技变革发展所带来的科技安全问题,尽可能避免恶性科技竞争;同时,作为企业也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加强科技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3.2 加强科技安全立法,规范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
1985年中国《专利法》正式施行,1987与1993年相继出台了《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直到2002年《科普法》的出台,才初步形成了国家科技法律制度框架[24]。整体上看,中国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引导国家科技发展向自主创新方向延伸。中国的科技立法始终与国际科技立法相适应,为中国科技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不仅如此,中国许多科技立法都具有前瞻性,如2019年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20年通过的《生物安全法》以及历经4次修订的《专利法》,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坚持从科技创新的实践需求出发。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继续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这要求中国在科技安全与创新立法方面需与时俱进,充分落实国家战略。目前世界多国都被卷入到不同程度的科技竞争当中,中国有必要加强科技安全立法,防范恶性科技竞争,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因此,中国应当加速创建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积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安全保障。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国际科技立法间的交流合作,相互探讨科技立法的经验与不足,使中国的科技安全立法历久弥新。
3.3 健全科技安全治理体系,提升科技安全治理能力
中国传统科技组织管理模式为集中制结构,主要是通过政府下达行政命令来统一管理科技发展和安全等相关工作。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革新,科技安全不单单是政府要面对的问题,也会涉及许多行业及人员。仅依靠单一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防范科技风险,还有可能会阻碍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安全治理能力提升。部分高校、企业对于科技安全问题有所忽视,导致科技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协同能力不足,不但弱化了科技安全防范能力,也不利于科技创新进步。因而健全科技安全治理工作体系是当下不容忽视的工作方向。首先应完善科技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使科技活动的各方都参与其中,增强科技安全主体责任观。并根据一定规范,对各主体职责进行划分,建立起各级科技安全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网。健全科技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科技竞争态势的情况下,构建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对科技发展环境与科技资源保护等及时充分评估。加强对国外相关信息的监测与对科技安全风险的及时处理。科技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与科技领域紧急处置机制,设立专门的科技安全风险处置机构,不断提升国家应对科技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可能被针对的核心技术及长期依赖进口的相关资源方面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当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保证启动预案、先期处置、现时处理与善后保障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
3.4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想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大基础研究力度。”[25]因此中国可通过加大基础研究的财政资金投入并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不断调动广大基础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校企结合等模式,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并落到实处,针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与科技竞争局势来进行研究学习,以需求带动理论学习;鼓励创新思维,建立良好的人才晋升机制,建立以基础研究能力、科研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给予人才充分信任;建立相应容错机制,给予研究人员更多容错空间,鼓励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与探索,破除“唯成绩论”思想。
3.5 强化科技安全研究,普及科技安全教育
于普通人而言,科技安全似乎离我们很远,但作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部分,科技安全与传统安全密切相关。早在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不但要重视传统安全,也要重视非传统安全,要构建二者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6]因此,要加强科技安全体系建设,首先要培育出高质量科技安全人才。我国于2020年末设立了国家安全学科,并在培养过程中致力于加强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学科交叉以及加强院校之间的科研合作[27]。通过营造良好的科学安全学习学术氛围,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参与科技安全研究,并为其提供丰富的研究平台,让相关成果充分展现。在研究过程中,应建立完备的研究框架,对于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要有清晰的认识。当然,不单单是相关专业人才,社会各界人士也应当具备一定的科技安全理念。缺乏科技安全知识和意识会对科技创新与安全实践形成阻碍,因此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科技安全知识,在社会大众中可以利用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力来宣传科技安全知识,从而提高公众对科技安全的认知。
4 结语
科技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要用高水平的科技安全手段来保障新时代国家安全,全面落实科技安全新使命。面对国际霸凌主义的持续打压,要在发展科学技术安全的进程中着眼于未来,主动加强与科学技术强国的交往与合作,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在国际科技政策不断加码的状况下,需加强对本国科技发展的体制保障,促进本国基础研究发展;需进一步完善科技安全体制,建立健全科技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国家科技安全应对处置能力;降低科技体系安全风险需要构建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努力构建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是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屏障,相信未来中国科技安全会不断发展,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黄钊龙.“内外兼修”:拜登政府对华科技竞争[J].国际论坛,2022(6):84-109.
[2] 程柏华,龙坤,秦中南.美国政府封禁TikTok的策略探究[J].情报杂志,2022(8): 24-30,52.
[3] 黄钊龙,韩召颖.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解析[J].求是学刊,2022(2): 169-180.
[4] 方兴东,杜磊.中美科技竞争的未来趋势研究——全球科技创新驱动下的产业优势转移、冲突与再平衡[J].学术前沿,2019(12): 46-59.
[5] 宋黎磊,戴淑婷.科技安全化与泛安全化:欧盟人工智能战略研究[J].政治与经济,2022(4): 47-65,125-126.
[6] ALEXEY BIRYUKOV,ANDREY KRUTSKIKH.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lations[J].Polycentric World Order in the Making,2023(3):125-154.
[7] 袁立科,韩佳伟.新兴技术发展安全风险与治理路径分析[J].科技智囊,2023(1):29-36.
[8] VALLERAND AL, MASYS AJ.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ing the complex safety and security multi-level landscape[J].Safety and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3(1):3-16.
[9] ZAKLYAZ MINSKAYA E O.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under US technological Sanctions [J].Herald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2022,92(5):643-649.
[10] 陈云伟.突出原创理论方法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1): 1-6.
[11] 陈劲.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J].人民论坛,2022(23): 24-28.
[12] 李林,廖晋平,张烜工.科技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及完善[J].科学导报,2019,37(19): 26-32.
[13] 黄广平,徐晓林.中国科技安全图景:成果、问题和未来[J].科研管理,2022,43(1): 22-31.
[14] 赵世军,董晓辉.新时代我国科技安全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3): 27-32.
[15] 蔡劲松,谭爽,武佳奇.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2(3): 33-41.
[16] 蔡劲松,马琪,谭爽.科技安全风险评估及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2,39(24): 100-108.
[17] 黄宁燕.法国智库:面对中美科技竞争的欧洲[J].科技中国,2023(10):93-96.
[18] 人民网.人民日报:加强自主创新 强化科技安全 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EB/OL].(2020-04-15)[2024-01-0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415/c1003-31673495.html.
[19] 光明网.巧取豪夺的霸凌主义[EB/OL].(2020-10-08)[2024-01-08].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0/08/nw.D110000gmrb_20201008_2-04.htm.
[20] GAO JIXIANG,JIANG JING.Scientific,technological and innov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new era: reshaping the model and choosing an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experts[J].Studies on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2022(33):656-662.
[21] 央视网.纠结的制裁:揭秘美国科技制裁“狙击手”[EB/OL].(2020-10-03)[2024-01-08].https://m.news.cctv.com/2020/10/03/ARTIA3sHbD6643ob5YbfLVqT201003.shtml.
[22] SARKISYAN D B.The framework program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European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J].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12(38):269-279.
[23] 李峥.全球新一轮技术民族主义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21(3): 31-39,64.
[24] 张永凯.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科技政策演变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26(3): 152-153.
[25] 人民网.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EB/OL].(2023-02-23)[2024-01-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223/c1024-32629214.html.
[26] 中国政府网.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4-04-15)[2024-01-08].https://www.gov.cn/xinwen/2014-04/15/content_2659641.htm.
[27] 人民网.国家安全学,这门新兴学科怎样“学”[EB/OL].(2022-05-24)[2024-01-08].http://edu.people.com.cn/n1/2022/0524/c1006-32428771.html.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李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