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蕾
有的父母在生活中会发现孩子的视线无法集中,无法随光移动,甚至瞳孔变得苍白。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应该尽快去正规的眼科医院就诊,排除先天性白内障的可能。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一年内逐渐形成的先天遗传或发育障碍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是婴幼儿失明的重要原因,在婴幼儿致盲疾病中位居第二,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以极大地降低患儿失明率。
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可能与基因、环境等因素相关。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孕妇在孕期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导致胎儿的晶状体发育出现问题,从而引起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很多,其中有1/3的患者是受遗传影响。此外,病毒感染也是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之一,比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水痘病毒等,因此孕妇在孕期的前三个月应尽量避免感冒。孕妇如果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如缺少维生素C)或者存在糖尿病、甲亢、甲减等代谢性疾病,也可能使胎儿患上先天性白内障。
杜绝近亲结婚是防止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的一个主要途径。孕妇在孕期要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注意防止感冒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不要随意用药,保证足够的睡眠,不要过于疲劳。
对于有白内障病史的孕妇,可以在怀孕的第二个月进行羊膜穿刺,若胎儿存在明显的先天性白内障,可以终止妊娠。除此之外,孕妇在孕期也要注重营养,适当地补充一些维生素、钙质等。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双眼时而跟随着物体运动,时而无法跟随,这种现象在患儿3~4个月时非常明显。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观察,确认孩子是否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患儿的瞳孔区会有白色的反射,也就是俗称的白瞳,白瞳症状多是由先天性白内障所致;双眼致密混浊性白内障的患儿多数伴有眼球震颤,此种眼球震颤常显示严重的视觉缺陷,患儿视力通常小于0.1;两只眼睛视觉不均衡,妨碍了合并机理的建立,并很快发展为斜视;患儿出现畏光现象。
如果患儿出现上述症状,父母应该提高警惕,尽早就医,查明病因,让患儿及时接受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视力发展快速,在一个月左右就能形成两只眼睛的共轭运动,两个月会眨眼和短暂注视物体,三个月视线会跟随物体移动,六个月形成聚集反射。一周岁以上的完全性和位于视轴上的致密性白内障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将导致弱视和眼球震颤。有些重度先天性白内障,如全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等,会对患儿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危害,需要及早进行白内障切除。
许多研究表明,眼球震颤是判断患儿手术后视觉功能是否得到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发生眼球震颤之前,患儿的视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而发生眼球震颤之后,患儿的视力在手术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且单只眼睛的弱视更为严重。现在很多学者都提倡在患儿两个月之前进行白内障手术,因为此时正是观察反射发展的阶段,如果延迟手术可能会引起眼球震颤。
先天性白内障会对视觉造成一定的损害,及时发现有助于得到较好的疗效。早期的白内障手术能让患儿的视网膜受到光线和图像的刺激,从而促进其正常生长;长时间得不到图像的刺激很容易导致患儿的视力不能正常发展,从而导致弱视。早期的外科手术对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在患儿出生后3~6个月,最晚两岁,若治疗时间太晚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弱视,使患儿终生丧失视觉功能。
如果患儿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后的视觉不会快速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建议患儿在做完白内障手术后及时进行弱视治疗,否则不仅会导致手术失败,而且会错过治疗弱视的最佳时间。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外科手术只是开始,术后恢复也很重要。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患儿的恢复。
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可以促进患儿恢复,一些学者建议在两岁以内进行,另外一些学者则建议5周岁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以及器械的状况。
在国外,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来说,最常用的恢复方法是佩戴隐形眼镜,但是这种方法在我国并没有广泛使用。
佩戴无晶体眼窝框眼镜是一种传统的矫正方法,这种方法经济、方便、没有副作用,出生两个月的患儿在术后10天就可以佩戴。
针对无法承受角膜接触镜且无法放置人工晶状体的单侧无晶状体眼,可以选择一级、二级手术,通过测量屈光能力,进行角膜切削术。
屈光不正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手术后患儿的斜视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有的患儿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有的患儿仍需进行斜视治疗。
在白内障手术后,患儿眼球震颤的发生次数可能会减少,震颤幅度也可能会变小,甚至会呈现为一种隐蔽的震颤,极少数患儿的震颤症状会被彻底消除。
术后恢复时间是决定患儿视觉功能康复程度的重要因素,而对弱视进行联合治疗则是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
总之,对于先天性白内障,一定要及早进行外科手术,同时配合眼科的屈光矫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对患儿还是对他们的父母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患儿及其父母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一起为重建明亮世界而努力。
作者单位|武汉汉阳艾格眼科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