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表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由一个个党员的初心所承载的。只有党员与党的初心一致,党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在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具有党员与师范生双重身份的师范生党员,是社会的栋梁和希望,更是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后备力量,在对其进行初心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其师德素养,培养其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职业素质。强化师范生党员的师德教育,凝聚师范生党员的初心,对党的事业发展也有较大推力。如今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高等院校面临西化的严峻挑战。师范生党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患上了理想信念不坚定的“软骨病”,缺乏革命精神和斗志,在关键时刻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功利化明显。虽然现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不断开展初心教育和师德教育,但是二者仍处于分离状态,即使有交叉融合部分,也未进行有效的整合,存在理论知识学习较多、缺乏有效的实践载体等问题,学生党员初心实践不足,师德素养也有待提升,亟待找到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有效融合的实践方法与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新时代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带领师范生党员深入乡村,在乡村中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既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乡村建设,也能强化师范生党员的初心意识、提高师范生党员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的内涵
1.初心教育
初心教育是增强师范生党员政治思想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师范生党员坚定初心、保持思想上不动摇的重要路径。开展初心教育不仅有利于师范生党员把握方向,牢记个人的角色定位,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还能使其坚定初心,在是非面前决不动摇、在实践中不迷失自我。党的初心是党成立之初就确立的信仰,是每个党员追求的最终目标。党员同志的初心目标应时刻与党的初心保持一致,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位党员都应接受初心教育,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紧跟时代步伐,坚定政治方向,锤炼自身本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2.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实质上是通过教育途径使师范生自觉地认识、感悟和践行师德,是全面培养师范生的一项教育活动。开展师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将师德意识内化吸收,逐步转化为个人的师德行为。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强化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师范生师德精神,有利于未来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为师范生成为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经师”和“人师”综合体提供了重要途径。
3.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共促
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对师范生党员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具有指导作用。从根本目标上来讲,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二者均旨在培养以振兴中华为使命、为人民服务的接班人。同时,在教育内容上,二者也存在共通的部分,都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类途径开展,且二者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内容重合,并存在相同的课程载体,可发挥两种教育融合后相关内容的教育功能。因此,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实践过程,二者都能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背景下,师范生党员定会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遵守教师职业规范,提高职业素养,不忘初心,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的意义
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初心教育不仅有助于师范生党员提升党性,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师德素养。师德教育也能使师范生党员牢记初心使命。一方面,初心教育有利于调动师德教育中的积极要素,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师范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努力提高个人的师德素养,使其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师德教育在帮助师范生党员养成师德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内容进一步融入党员的思想中,促使其坚守初心、践行初心。
首先,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强化师范生党员的初心意识、提高师范生党员的师德素养。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师范生党员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部分师范生党员日渐迷失,产生不良行为及思想,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观念日渐淡薄,功利主义盛行。这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风气与历来倡导的师德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师范生党员原本坚定的理想开始动摇,奉献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逐渐消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师范生党员对应有的初心和师德素质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知识、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在创新党建教育途径的同时强化教育手段,有助于改善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现状。
其次,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进一步探索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途径。传统的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理论性强,说教意味浓,教学效果一般,缺少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内容陈旧,师资不足。二者的融合教育在本质上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又能为师范院校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使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系统规范地开展,更加符合现实要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的研究价值
一方面,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旨在让师范生党员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利用好乡村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端正入党动机,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自省自查,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另一方面,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旨在引导师范生党员发挥专业特色,既是对创新高校党建方式、党员教育方法与路径的积极探索,也是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致力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的融合路径
笔者基于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及其融合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理论研究与调查分析,针对师范生党员初心意识与师德素养现状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依托乡村的文化资源与平台,从具体实践出发,从听、说、看、做四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的融合路径。
听
学校要深挖乡村中的实践教育资源,打造强化学生初心意识、提升学生师德素养的有效平台,让师范生党员走出课堂、走进乡村,通过了解优秀乡村教师和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聆听张桂梅、杜典娥等党员教师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用“活历史”留住乡村记忆,感受其不忘使命、为党育人的初心意识和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的师德精神,让师范生党员学习典型,感受乡村的魅力及榜样的力量,从先进模范的成长轨迹中汲取营养,在行动上立标杆,强化个人的初心意识,提高个人的师德素养。
看
乡村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师范生党员可以走访乡村红色基地,探寻红色足迹,接受乡村红色文化的熏陶。环境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凝聚力,能有效提高师范生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感染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其提高自身师德素养和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热情。同时,师范生党员可以通过学习优秀乡村振兴工作案例,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困境和教学的需求,发挥专业特色,利用现代技术及教学方法,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说
高等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让师范生党员自觉担任乡村故事的宣讲员,宣讲优秀党员教师故事、职业准则、师德师范等内容,在提高师范生党员专业素养的同时,深化其对党的理解和对师德的认识,将外在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师范生党员完成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态度转变,引发他们对党员身份和教师角色的双重思考。
做
实践活动是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能让师范生党员在实习实践与志愿服务中践行师德、党员初心。如对留守儿童进行暑假帮扶、助力农村妇女健康知识和教育引导等活动,在提升师范生党员个人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师范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这就要求师范生党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深入乡村开展课题研究,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如开展乡村管理人员思想与行为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进一步了解乡村管理基层存在的问题,主动为乡村解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发出“面向未来,再立新功”的伟大号召。高等师范院校更应响应时代的号召,为国家、社会培养好青年、好教师。师范生党员的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共促,要求师范生党员在师德教育中增强奉献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等师范院校要在初心教育中把握师范生特点,提高师范生党员的师德素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的接班人。在进行融合途径探索时,不能简单地将两种教育方式直接融合,应多方面探究,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合,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本文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提出听、说、看、做四条实践路径,希望在帮助师范生党员投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促进初心教育与师德教育的相互渗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效果。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校院联合研究项目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党员初心教育师德教育融合研究”(2022DXS191)
作者简介:李桃二,女,汉族,贵州正安人,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