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哲学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4-06-25 03:42胡冰浩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胡冰浩

摘 要: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改革势在必行。为此,该研究从哲学学科学习本身的特点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出发,探究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哲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具体的应用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助教制度和过程考核为辅助的“三位一体自主学习模型”,并描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结合一个学年、四个班级的授课效果,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予以评价,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哲学概论;学习通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028-06

“哲学概论”作为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哲学入门课程和通识课程,具有介绍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训练学生基本的哲学思维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哲学概论”课程的授课效率和课堂参与度、改善授课效果、达到教学目标,需要进行切合当前实际的教学改革。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线上学习平台的优势,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形式,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哲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必要应用于“哲学概论”课程中,这是因为哲学学习本身的特点和“哲学概论”的课程性质,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反思系统的建构,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更能满足这一要求。考虑到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大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将它们融入课堂、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也是可行的。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哲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哲学学习聚焦于学习者反思能力、系统建构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形成,这就要求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此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加适用。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地方是,关于哲学本身以及许多哲学问题一直没有统一和固定的答案。与此相关,在学习哲学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识记概念、范畴、论证和主要代表思想,因为这种模式很难帮助学习者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框架,也很难使其成为真正的哲学学习者。而且,哲学学习也需要团体合作和互助,这点从历史上各个著名哲学流派的团体式学习和研究方式中就能得到充分的例证,而单纯的个体学习模式很难给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空间。

与哲学学习本身的特点相应,“哲学概论”课程教学有必要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作为哲学学习的入门课程和通识课程,“哲学概论”既要依据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又要根据实际授课效果和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和改进。而哲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如上所述,要求学习者形成系统性、反思性的思维,[1]这一点通过传统的授课模式很难达到。此外,作为通识课程,“哲学概论”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形成初步的哲学建构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作用。[2]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要发挥这些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无疑更值得推荐。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哲学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课堂的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演变出了新的形态,能把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重构于教学框架之下[3]:从物理维度讲,是基于移动技术的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从教学维度看,混合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从关注重点而言,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4]。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哲学概论”这门导入课程和通识课程而言,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和可行性。从性质和特征上讲,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很好地对应了“哲学概论”课程的开设目的,即要求学生自主建立起反思能力和批判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解和分析为主,进行知识灌输,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5]。线上教学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难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也不太能及时检测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兼有二者的优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又能通过线下课堂参与保证教学效果。从具体操作上讲,这种模式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动态关联和耦合,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三个维度的融合[6],不仅可以高效地融合各种教学理论、实施教学计划,而且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使学生接触到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实现学科导入和通识教育的双重目的。

二、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习设计者和学习促进者[7]。作为设计者,教师要完整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进度的达成;作为促进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各个环节是否正常运行,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并根据反馈持续改进教学模式。本部分会首先围绕教学设计展开论述,展示以阅读经典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之后转向教学实施过程,详细描述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具体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

在课程开始之前,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者,教师要制订“哲学概论”课程的整体授课计划,即围绕课程目标明确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及考核办法。其中,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过程和方式是关键,考核办法是辅助手段。接下来本文将分别阐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将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融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1.教学内容设计

“哲学概论”课程在本院作为通识课程,一般占1个学分,共16个学时。作为专业导论课程,则占2个学分、32课时。但在个别专业,也会占2个学分、32课时。笔者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模块化建构的方法,共计5个模块,并且根据学分和学时情况,在模块二、三进行相应调整。具体模块、内容和所占学时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2.教学方法设计

考虑到以上内容设计,在教学方法设计上,笔者提出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哲学概论”课程“三位一体自主学习模型”。其中“三位”是指小组学习、助教制度、过程考核;“一体”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则是指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以学生为中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主学习”是前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则是三个:“小组学习”是核心手段,“助教制度”和“过程考核”是必要方式。小组学习采用固定小组和临时小组两种形式,包括小组集体预习、课堂集体讨论和发言、集体作业、组内匿名互评、组际互评等环节和内容[8]。助教制度是指由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教学型助教团队,在教师备课、教学等各个环节帮助教师[9],并通过辅导课等形式帮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制度。过程考核则是指通过考勤、平时作业、主题辩论、课堂讨论和发言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表现和效果进行考核的制度。[10]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如图2所示,这里有三点需要解释。(1)这三项有各自独特的地方,如助教制度除了面对学生,还要辅助教师做好沟通和反馈工作;过程考核中的考勤、课堂发言等个体层面的指标,不与其他两个部分发生关系;在小组学习中的专属部分包括小组准备和交流、线上小组互评等活动。(2)这三项还有两两相交的地方:助教制度和小组学习的共通之处,在于助教团队和小组成员的沟通、协作,包括准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环节,是一起进行的;小组学习和过程考核的重合之处,在于诸如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环节的成绩,都属于过程考核的范畴;而助教制度和过程考核有共通的地方,是因为二者能够让小组学习发挥最大作用。(3)三者都有重合,指在助教团队的帮助下,以小组形式展开的课堂讨论和课堂分享等过程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过程

综合以上所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小组学习、助教制度和过程考核这三者融会贯通,并以学习通平台为载体,将教学设计充分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部教学活动中。

1.课前教学活动的实施

课前教学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课程开始前和课程开始后的准备工作,二是课前十分钟准备活动。

在“哲学概论”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和助教要在学习通上完成相关的准备工作:建立课程,邀请全班学生和两名助教加入;在“管理”栏设置助教权限;在“课程门户”页面编制并发放课程目录;在“活动”栏提前编制好主题讨论、随堂练习等内容;在“资料”栏上传所有授课资料,包括课程PPT、教案、选读文本、案例、其他参考书目等;在“通知”栏告知授课方法、计划和上课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次上课之前适时发布课程预告,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课程开始后,按照授课模块要求,完成相应工作:如模块一“课程导论”部分,要求学生提前了解,则在“通知”栏提前告知;模块二“哲学和哲学史”需要进行课前讨论,则在“活动”栏进行主题讨论,并根据需要采用自选、固定或随机的小组形式,发布分组任务;模块三“经典选读”需要学生提前熟悉文本,则提前分组并发布分组任务;模块四“总结与应用”进行授课前,在学习通上提前发布资料,并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和分析案例。

根据本校规定,教师在授课前原则上须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在这10分钟的课前准备阶段,助教在学习通中通过定期设定的签到活动,帮助教师完成课堂考勤,并与教师一起完成课前“预告式”提问(限于模块二、三、四),[11]发布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12]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热情、做好课前准备。

2.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课堂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心,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助教制度和过程考核的作用,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

模块一属于导论性质,详细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全部内容。首先,结合学习通上已经发布的课程内容、资料、通知等信息,详细介绍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参考资料的选择和原因等内容。其次,解释小组学习、助教制度和过程考核这三种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清楚明白之后,以4人寝室为单位,进行固定分组,选定组长,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小组任务;[13]介绍助教和助教的工作范围;解释过程考核包括的不同项目内容。再次,助教会介绍他们负责的具体工作,包括课外辅导课的安排、小作业的写作指导、问卷调查的发放和收取、课堂的相关辅助工作等。[14]最后,用2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有时间和机会熟悉教师和助教及进一步了解本门课程。在本次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和助教在学习通和线下同时布置第一次小作业,要求学生以个人笔记方式对“你认为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200字左右的回答,并将回答上传到学习通上。[15]

模块二由教师和助教引领学生对哲学和哲学史进行深入浅出的学习。首先,教师根据前一次课程的小作业情况,总结出学生对哲学的看法,然后介绍专业视角下的哲学概念,随后由教师和助教分别从教师和高年级哲学学习者的身份谈谈对哲学的看法。通过这三个步骤,既让学生有参与感,又让学生体悟自己当前对哲学的认识在哪些地方有所差异,同时可以参照教师和助教的学习体会,展望未来能够达到的知识水平。其次,授课转向对哲学史和哲学代表流派的介绍:教师介绍两种哲学史观——对古代尤其古希腊哲学思想进行分类记述的“信条写作”(Doxography),和黑格尔以来形成的、对以前哲学思想的系统总结和评述(History of Philosophy),并各自举例证明,指出其观点的差异所在;而对哲学史流派的分类,则除了指出中世纪哲学传统和近现代哲学传统的区别,还要展现哲学与当下生活的密切关联。由于本部分以讲授为主,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学习通的“选人”功能,向学生提问,并进行分数管理。而鉴于这次课程识记内容较多,教师要发布识记任务,要求学生背诵知识点,并在学习通“讨论”栏建立的视频背诵打卡专区上传阅读和背诵打卡视频,助教负责监督检查工作。最后,为了准备下次课程,教师提前讲解阅读经典文本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参考学习通中的相关材料,了解柏拉图和柏拉图哲学,并按照之后的课程安排,预习《阿尔喀比亚德前篇》和《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相关内容。

模块三属于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意在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本激发学生的哲学学习热情,并形成部分哲学推理和逻辑思维以及初步的哲学建构习惯和能力。这里先要解释,为什么选取经典文本进行本部分的教学活动。首先,市面上的哲学史类教材,比如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固然因为其优点,比如涵盖内容广、形式新颖等,而被应用于很多哲学史课程和哲学导论类课程,[16]但“哲学概论”是通识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无疑是直面文本、深入分析,进行解构和重构。其次,直接阅读经典文本,可以对其中的哲学思维不断解构和自我重构。最后,本门课程选取的哲学文本,《阿尔喀比亚德前篇》和《苏格拉底的申辩》,在古代即被用来作为哲学入门学习的范本,适合被应用于导入和通识课程中。

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根据学习通中的课程内容安排依次展开,由课堂提问开始,课堂上主要以对话模拟重现、小组讨论、对话结构和逻辑分析、思维导图制作、主题辩论等形式展开,并在课堂结尾布置课程作业和第二次200字小组作业:“如果你被人指控PUA(精神控制)别人,你会怎么为自己辩护?”以《阿尔喀比亚德前篇》第三部分119c—135e为例,针对这次课程,教师在上次课程结束后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并在课前10分钟给出“预告式”提问:从“关心自己”到“认识自己”和“关心自己的灵魂”的对话思路是怎样的?课程开始后用随机选人的方式选择2名学生分别扮演阿尔喀比亚德和苏格拉底,再选择四五名学生作为现场观众,将该部分文本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以表演的形式重现出来。结束之后,重申问题,给学生留下3分钟小组讨论时间,[17]之后按照之前划分的固定小组,视小组发言情况随机抽取3—5个小组汇总讨论结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概括,[18]指出对话逻辑和思路,引导学生画出本部分的思维导图。主题辩论的题目则是“是否应该认识自己的灵魂?”将班级分为两组,每组各选出3名代表,经过5分钟时间准备,由助教主持15分钟左右的辩论,然后由教师做出评价,并给出小组分数。在完成整个经典阅读模块后,教师就本模块课程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举例说明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课后作业线上提交,由学生匿名互评后,助教和教师再进行批阅。

模块四是总结本门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案例应用。[19]课程开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并就个别知识点进行提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案例应用环节,首先让学生结合实例阐述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导他们对个案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模块结尾,教师提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考试形式和考试要求等。

模块五是期末测试,重点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由学生从两道考题中选取一道,在90分钟内作答。每道题目都由两个问题组成,比如,简述《阿尔喀比亚德前篇》中从“关心自己”到“关心灵魂”的论证思路,并思考:“如果你是阿尔喀比亚德,愿意接受苏格拉底的意见,跟随他学习哲学吗?”又如,简述《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的辩护策略,并回答:“如果你是陪审团的一员,会认为苏格拉底有罪吗,为什么?”

3.课后教学活动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后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是导师时间制度、助教辅导课,以及学生课外阅读这三部分。首先,导师时间制度旨在通过导师和学生的“一对一”交流,更好地解答学生学业上的疑惑。导师时间制度每周在固定时间(每周三14:00—16:00)、固定地点进行(学院三楼系办公室)。助教辅导课是指助教们在课堂之外展开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完成预习和准备工作,并辅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模块化的制度。学生则需要在课外阅读教师和助教推荐的书目,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课堂规定的作业。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和改进措施

该模式在本院“哲学概论”课程中得到应用。根据最后的期末综合成绩、学生教学评价和问卷调查,该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哲学概论”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哲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首先在历史、政治学,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的“哲学概论”课程中加以应用;第二学期,在社会工作专业实施。四个专业中,历史专业为师范专业,一本招生;另外三个为非师范专业,二本招生。四个专业的期末综合测试成绩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四个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中等”以上成绩,其中超过60%的学生都取得了“良”以上成绩,可见学生整体上很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概论”课程改进措施

根据上面四个专业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和课堂调查问卷,可以得出结论:应该继续坚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哲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同时,可以进一步在过程性体系建设、助教制度、小组学习等方面有所改进。

首先,在过程性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深化,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囿于学校考核体系,本门课程目前只能将考核指标按照出勤10%、平时表现20%、期末考试70%的比重进行划分。但是,如上所述,“哲学概论”课程的开设目的更多是让学生自主建立哲学思维,因此,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应当大幅增加。下一步,我们将与学校和学院沟通,结合学习通平台,探索对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的比重进行调整,争取将平时表现占比提高到50%甚至更高。

其次,应当进一步完善助教制度。在本年度的教学过程中,助教制度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助教制度不太熟悉,和助教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很快地建立起来,导致助教工作未能全部圆满完成;二是助教的课堂参与度低,没有充分融入教学活动。未来我们将针对这两点进行相应的完善:一是加强助教的岗前培训工作,同时在模块一的导入课程中对助教制度的介绍要更加详尽,助教本人和学生的沟通也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让学生和助教尽早彼此熟悉。二是在课程进行中可让助教更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一起进行文本分析、小组讨论等。

最后,小组学习制度贯彻较为彻底,但仍可以增加课堂辩论和讨论的比例。学生对课堂讨论反应普遍比较积极,也期待有更多的主题辩论、小组讨论和发言,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可以增设课堂主题辩论,并在经典阅读环节增加2次左右的小组讨论和发言。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深度参与到课堂发言中,并让更多学生以辩论形式感受哲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竹.面向通识人文素养培育的“哲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思考[J].通识教育评论,2022(2):143-156.

[2]陈艳波.“哲学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4):68-74.

[3]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

[4]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5]曹望华.高校哲学教学的困境与破解[J].高教学刊,2016(21):90-91+93.

[6]秦楠.“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7]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92.

[8]张娟.基于建构主义的互助式小组学习在线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学刊论坛,2020(40):269-270.

[9]张伟.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助教制度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学的个案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7,5(1):45-51.

[10]艾小倩,葛传楠,曹潇潇,等.过程性考核对专业课程考试重要性的调查研究[J].实证调研,2022(22):153-155.

[11]刘振怡.从“理论描述”到“问题导向”:“哲学导论”翻转课堂教学应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78-80.

[12]黄月.混合式教学中小组学习的策略及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13]王丹华,刘敏昆,孟宝兴.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小组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34-36.

[14]吴珏,张宇慧,曲德伟.本科生助教制度在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7(20):24-26.

[15]徐芳,贺亚娟,马丽.本科生课程过程性考核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J].山东化工,2019,48(21):219-220+222.

[16]沈湘平,端木雯敬.中国百年哲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评析:以哲学概论类教材为例[J].教学与研究,2019(1):94-103.

[17]冯燕芳.过程性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4):103-107.

[18]贾佳.哲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以“西方哲学史”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9):85-88.

[19]谷晓芸.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探析:以“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为例[J].高教论坛,2019(7):28-30+55.

注: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2022年度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哲学概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2022XJJG37)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