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典明 覃舒曼 赵波
摘 要:“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职业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广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要通过“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持续扩大职业教育“走出去”产生的积极效应。为此,高职院校要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供给能力;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效率;跟进产业发展,提高“中文+职业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加强品牌推广,提高广西“中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等,以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中文+职业教育”;中国—东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004-06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培养了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促进了各国民心相通,不断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在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势在必行。如何持续扩大职业教育“走出去”产生的积极效应,深入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2]
广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阵地。广西职业教育在“走出去”过程中积极探索“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东盟国家的人才需求和文化特点,创新开展的一种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它以汉语教学为载体,以职业教育为内容,以国际合作为平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3]。
一、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然
(一)理论基础
一是对外合作的需求。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4]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正是响应国家对外合作的需要,旨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需求。随着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和项目日益增多,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5]这些领域都需要大量的来自东盟国家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并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以便与中方企业和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正是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汉语教学,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和语言服务,为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是一种需求导向型教育,其目的是为社会和经济提供适应能力强、技能优良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适应国际环境和市场的必要手段。[6]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人才培养,而国际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语言和文化。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正是满足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需要,以语言和文化为纽带,以职业教育为内容,以国际合作为平台,以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实践基础
首先,区位优势。广西是我国与东盟的陆海联通枢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门户,是我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紧密的经贸往来、广泛的人文交流,[7]这使得广西职业教育“走出去”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
其次,政策支持。广西职业教育“走出去”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2022年7月,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广西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聚焦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推进教育国际化提质升级[8]。2023年7月,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联合印发了《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通过部区共建、区域联动,建成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创新高地。[9]此外,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措施,如《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教育现代化2035》等,为广西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保障。
最后,办学实践。广西职业教育“走出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以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为例,目前广西有12所高职学校接收国(境)外留学生,开设专业57个,在册留学生达800余人;广西高职学校在国(境)外开办学校11所,开设专业28个,在校生690人;广西职业院校联合东盟国家院校、企业合作办学,实施现代学徒制、企业订单班、中外双学历等合作办学模式,创新以“汉语+技能”“专业+文化”为核心的办学模式,紧扣东盟国家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10]
二、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实然
(一)实施效果
首先,培养了大量适应东盟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1],为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西职业院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开展国际学生培养、海外办学、国际合作办学、海外技能培训等,培养了大量适应东盟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为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的项目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语言服务,而且为东盟国家的本土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促进了东盟国家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例如,广西协助企业“走出去”,服务机械制造、纺织、建筑工程、跨境商务、农业等行业企业在海外办学,成立了28个海外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年均超1万人。[10]
其次,提升了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为东盟国家提供了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而且为提升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动力和机遇。为了满足东盟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广西职业院校不断建设和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的规范和流程,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教学标准的统一化。例如,广西携手行业企业专家在东盟国家共建“本土化”标准,先后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等东盟国家院校制订和使用专业标准42个、课程标准207个、岗位标准21个、技术标准99个,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国际化教材66本,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共享资源服务,认定共享第一批、第二批国际化教育资源199项。[10]
最后,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为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而且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桥梁和纽带。通过“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展了多样化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合作成效,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教育、经贸、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乌汶技术学院共建中泰电力丝路学院、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合作开展中泰工程机械本土化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并将该人才培养项目模式在印度尼西亚复制,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州立理工学院签约。
(二)优势和特色
首先,以“中文+”为核心,突出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作用。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以“中文+”为核心,突出了语言和文化在职业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广西职业院校不仅向东盟国家的学生和工人传授专业技能,而且教授他们中文知识,使他们能够用中文进行专业交流和日常沟通,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留学生入学第一年安排中文课程,组织留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语言文化实践活动,学生顺利突破语言关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最后在企业岗位实习中,把语言与技术很好地结合和运用起来,实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组织本校留学生参加“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2023年广西国际茶日暨第十五届全民饮茶活动、“品端午习俗 圆五育和美”端午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留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同时,广西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尊重和欣赏东盟国家的文化,适应并融入东盟国家社会,实现文化的互学互鉴和共生共荣。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自2016年起多次举办“泰友趣”“越友趣”中外学生语言文化体验交流活动,旨在让各国青年学生在各领域深入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展现各国青年友好交流使者的风采,不断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通过“中文+”的教学,广西职业院校不仅传播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而且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成就,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和民心相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以职业教育为内容,突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和特色,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竞争优势。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以职业教育为内容,突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广西职业院校根据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开设了与东盟国家相关的专业,为东盟国家的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提供了专业人才。比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供电技术等专业,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畜牧兽医、现代畜牧、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生产与品质改良等专业。同时,广西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中文+职业技能”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职业院校、研究所在当地共建“丝路智造学院”和“丝路茶学院”,开展“中文+光伏”“中文+新能源”“中文+烹饪”“中文+机电一体化”“中文+茶”等“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广西职业院校为东盟国家培养了许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东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动力。
最后,以国际合作为平台,突出合作共赢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国际合作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结果。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以国际合作为平台,突出了合作共赢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政校企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关系,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举办职业教育论坛等,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交流、成果共享。例如,2020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柬埔寨设立中国—柬埔寨联合实训基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境外分别设立了中泰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中心、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东盟国际学院缅甸分院;2023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共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老挝分校,与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共建中国—东盟(老挝)农业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企合作境外培训基地。在202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中,2023中国—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论坛、2023中国—东盟茶叶职教合作论坛、2023中国—东盟土建类新型产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论坛、2023中国—东盟制造业与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论坛、2023中国—东盟智慧水利教育·人才·产业融合发展论坛、2023中国—东盟商科职教合作论坛、2023中国—东盟数字技能开发与数字学习资源建设论坛等7个平行论坛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学院举行。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广西职业院校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而且促进了东盟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实现多方共赢。
(三)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东盟国家的人才需求。“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包括教材、课程、设备、师资等。然而,目前广西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口,难以满足东盟国家的人才需求。一方面,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更新还不够及时和有效,教材和课程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设备的配置和维护还不够完善,对教学的管理和监督还不够规范和严格;另一方面,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储备不够充分和稳定,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国际化管理和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国别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细化和精准。这些问题导致广西职业院校在与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时,难以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服务,进而难以满足东盟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
其次,运行机制不畅,难以适应东盟国家的法律和文化。“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有顺畅的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评估等。然而,目前广西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适应东盟国家的法律和文化。一方面,政策和法规的衔接和对接还不够顺畅和有效,广西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时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制约和障碍,如签证、税收、就业、认证等问题,影响了合作的进程和效果;另一方面,标准和评估的建设和完善还不够及时和科学,广西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时,还缺乏一套统一和权威的教学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考试标准、证书标准等,影响了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标准建设滞后,难以反映东盟国家的产业发展状况。“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先进和适合的标准,包括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考试标准、证书标准等。然而,目前广西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和调整还不够灵活和及时,广西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时,未充分考虑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如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优势产业等,导致部分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和传统,难以适应东盟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升级需要;另一方面,考试和证书的制订和认可还不够规范和权威,广西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时,还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标准和东盟国家要求的考试体系和证书体系,如技能考试、语言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导致部分考试和证书的含金量不高,难以得到东盟国家的认可。
最后,品牌推广不力,难以提升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有效和有力的品牌推广,包括宣传、展示、交流、合作等。然而,目前广西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提升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宣传和展示的方式和手段还不够多样和新颖,广西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等渠道展示广西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宣传广西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成果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交流和合作的层次和领域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广西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时未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作用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致使广西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受限。
三、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应然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要想通过“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持续扩大广西职业教育“走出去”产生的积极效应,就必须解决资源供给不足、运行机制不畅、标准建设滞后、品牌推广不力等问题。
(一)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供给能力
资源是“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和保障,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供给能力,是优化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广西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例如,可借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做法,其为天津职业院校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包括设备采购、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这些资金支持帮助包括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天津院校在亚非欧20个国家建成了21所“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动“中文+职业教育”教材、课程、平台等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如编写符合东盟国家实际需求和文化特色的教材,开发多语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跨国实训基地等。例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建立了全球首家“高铁鲁班学院”,以“中文+高铁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泰国实际需求和文化特色的教材,开发了多语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了跨国实训基地,为泰国高铁建设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文+职业教育”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包括实施“1+X”证书制度、加大职业技能考核和严格认证等。例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创建了“祖冲之学院”,通过“中文+文化+专业+产业”办学模式实施“1+X”证书制度,加大对职业技能的考核并进行严格认证,通过“3+2”专升本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中泰经贸合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四是拓展合作渠道,建立“中文+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和网络,与东盟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合作计划、项目、标准等,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例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合作共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与东盟国家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和职业教育。
(二)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效率
运行机制是“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保障和动力,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效率,是优化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一是加强政策和法规的衔接和对接,与东盟国家的政府、教育部门、职业院校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商解决签证、税收、就业、认证等方面的问题,营造有利于“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政策环境。例如,山东省教育厅与省委外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以服务国际产业合作为主要任务,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以“职业技能+中文”为主要内容,通过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校企“组团出海”,布局建设一批海外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办学点,从而为推动山东职业院校“中文+职业技能”模式“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参考国际标准和东盟国家要求,制订统一和权威的“中文+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考试标准、证书标准等,提高“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例如,2020年12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泰双方共同在专业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开发、考试认证推广、“1+X”证书试点、实训基地建设及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衔接“中文+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办学标准、课程标准、教育标准和技术产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组织培训、开展考评。三是建立沟通和协调的平台和网络,利用现有的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制订“中文+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项目、标准等,以实现合作共赢。例如,贵州省在2023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首届“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合作论坛,来自老挝教育体育部、高校以及全国职教领域和64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23名与会专家聚焦“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中文+职业技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经验、路径与举措。
(三)跟进产业发展,提高“中文+职业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产业发展是“中文+职业教育”培养的导向和依据,跟进产业发展,提高“中文+职业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优化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
一是加强产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及时掌握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为构建“中文+职业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电子商务是缅甸的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而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可以为缅甸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人才。在此背景下,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缅甸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中文+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批既懂中文又懂电子商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缅甸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是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根据东盟国家的产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设置和调整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化水平的专业和课程内容,如“中文+光伏”“中文+新能源”“中文+烹饪”“中文+机电一体化”“中文+茶”等,提高专业和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根据老挝以农业为经济助推器的实际,以及在老挝运营的中资企业对老挝农业人才的需求,为老挝来华留学生和老挝分校学生专门开设了畜牧兽医、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农类专业,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中文水平完成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中文选修课程,再逐步过渡到中文专业课,从而打造了一系列“中文+农业”特色专业和课程[12]。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东盟国家的产业资源和市场机遇,与企业、机构、社区等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浙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发现电梯企业“走出去”存在属地人才短缺问题,于是打造了“中文+电梯工程技术”研修项目。该研修项目为期一年,学员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在杭州某电梯有限公司实习,这不仅解决了海外员工语言沟通障碍、职业能力不足两个问题,而且帮助企业获得了优质的属地人力资源。四是加强考试标准和证书标准的制定,参考国际标准和东盟国家要求,构建统一和权威的“中文+职业教育”考试和证书体系,如技能考试、语言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提高考试和证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例如,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和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共建的柬华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于2022年在柬埔寨揭牌并招生,致力于培养“中文+专业技能”且拥有中柬两国认可的学历学位专业本科证书的本土人才。
(四)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广西“中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品牌推广是“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窗口和名片,只有加强品牌推广,才能提升广西“中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和丰富展示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展示广西“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和优势,传播广西“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理念和成果。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官方网站、校外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与“中文+职业技能”相关的新闻、活动、项目介绍等信息;举办线上宣传活动,如通过在线研讨会、网络直播等形式,向国内外学生和合作伙伴介绍学院的“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并分享成功案例和合作成果;参加“中文+物流职业技能”国际赛等国内外赛事,展示学院的“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成果。二是提高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拓宽合作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广西“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影响力。例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和黎明职业大学于2023年联合主办的首届“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合作论坛,与会代表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以及“中文+职业教育”的定位、地位、站位、方位、品位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三是加强案例和典型的挖掘和推广,充分展示“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成功案例和优秀典型,激发“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中文+职业教育”合作的良好氛围和示范效应。例如,在2023年首届“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合作论坛中,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和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技能”的经验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院校进行了展示。
参考文献
[1]娄珊,苏鸣禹,石伟平.“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逻辑起点、现状分析及策略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3(23):101-106.
[2]晋浩天,聂一丹.助推“职教出海”行稳致远[N].光明日报,2023-12-05(14).
[3]孟源,商若凡.“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脉络、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28-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2023-10-1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9882.htm.
[5]赵静.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5):57-63.
[6]邱懿,何正英,杨勇.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基础、遵循与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34-41.
[7]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2):33-3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部区战略合作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2-07-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7/t20220711_645237.html.
[9]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3-07-27].http://www.gxzf.gov.cn/zfwj/zzqrmzfwj_34845/t16845354.shtml.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新闻发布会[EB/OL].[2023-08-31].http://jyt.gxzf.gov.cn/wmhd/zxft/t17084399.shtml.
[11]邓嘉琪,吴成年.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2024(1):73-75.
[12]赵波,黎典明,朱睿,等.高职院校到东盟国家开办分校的路径:以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到老挝开办分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3(33):9-13+102.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农业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研究”(2021C355)、2023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级课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背景下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XSK2323)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