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百姓养生防病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喜欢中医。但由于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专业性强,导致很多人对其缺乏深度的了解。又因现代网络传播的“养生方法”等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朋友对中医的认知出现了误区。本文将以问答的形式为大家解开这些误区,帮大家更好地认识中医,用好中医。
“上火”了,要及时服用“下火”药?
出门诊时,常碰到患者说自己爱上火,想开具牛黄解毒片的情况。在老百姓心里,口腔溃疡是“上火”,尿色发黄是“上火”,嗓子干疼也是“上火”。但是这股“火”从哪儿来?随便一种清热药就能“下火”吗?
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属于中医的急症,疗程很短,如果用药对症,真正的“火”很快即可“下”去。但“下火”药吃了很久,“火”仍然在,那一定是因为药不对症。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普遍吃得好,动得少,脾虚湿重体质的人群较多。这部分人群如果常食牛肉、羊肉、花生、瓜子、桂圆、大枣等热性食物,则会表现为牙痛、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治疗应以清热健脾祛湿为主。而“下火”药多属寒凉药,脾虚湿气重的人群服用后不但“火”“下”不去,脾胃还会越吃越虚、越吃越寒。所以,“下火”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上火”的人,大家应谨慎服用。
中药泡水有用吗?
现在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平常不注重身体保健,熬夜、不运动、饮食不规律。他们前来就诊时,往往希望配点中药泡水喝。
中药代茶饮用有一定疗效。如咽干、咽痛,可以用胖大海、菊花、金莲花、金银花、青果代茶饮;便秘,可以用决明子、番泻叶代茶饮;眼干、眼睛不舒服,可以用菊花、枸杞子、密蒙花代茶饮;心情郁闷,可以用玫瑰花、月季花、代代花等代茶饮。
有些人喜欢通过中药代茶饮进行保健,除了觉得冲泡方便,还觉得代茶饮口感、口味较中药液好。但这两个优点,可能会导致代茶饮的效果“大打折扣”。
很多人嫌麻烦,并不是用养生壶熬煮药材这一方式做代茶饮,而是用开水,甚至是五六十摄氏度的热水冲泡药材。这样做可能会影响部分中药的功效。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必须经过充分煎煮,才能最大限度地析出;经饮用后,效用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价格较高的补益类中药,如人参,需要文火(即老百姓所说的“小火”)慢煎、久煎。
中药代茶饮没有正常煎煮的中药难以下咽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药味少、浓度低;也因此作用有限,无法取代正常熬煮的中药。中药讲究配伍,多种药味共同熬煮,互相“碰撞”,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想要治病,首先得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曾有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来找我看痤疮,她还有便秘、痛经等症状。观其舌象,舌质红、苔黄厚,是典型的湿热证。一问其生活习惯,果不其然,她经常吃烧烤、麻辣烫,爱喝冷饮、吃甜食,经常熬夜。我告诉她,治病得先管住嘴,把作息时间调至规律。女孩表示,自己平时虽然生活不太规律,但很注重养生,常饮用在网络上购买的中药茶。我一看成分,都是一些滋补气血的药物,并不适合她。所以她喝了很久,症状也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因此,使用中药代茶饮也要分体质,泡不对,还不如喝白开水。
中医真的是“慢郎中”吗?
总有人说中医是“慢郎中”,看诊慢、煎药慢,疗效也慢。不光患者常这么说,有些中医师自己也这么认为。所以,很多患者在发生急性病症时,并不信赖中医;在出现找不到明显原因的病症时,才会寻找中医师的帮助。
事实上,中医有自己的“急症学”,是整体辨证论治观,并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于外感高热、出血、急性胃痛、中风等急性病症的疗效都非常好。对于慢性疾病症状的改善,效果也可以很快,前提是辨对病、辨好证、用对方。如果一种药方吃了很久,病情仍未改善,就需要对药方进行调整,对辨证思路加以审视。
大众对于中医擅长治疗疾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功能性疾病,中医都能有的放矢,比如腹部术后常出现胃瘫,现代医学主要通过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为主,即让胃肠休息,等待它自主恢复。此时,就可以使用中药治疗,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肿瘤患者需要进行化疗、放疗,化疗、放疗能减轻肿瘤负荷。但化疗可能引起恶心呕吐、便秘、不欲饮食等症状,放疗可能引起放射性口腔炎、食管炎、鼻腔黏膜损伤严重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类患者可以通过看中医、服用中药来改善放疗、化疗后的不良反应,缓解其他躯体症状,同时升高体内白细胞水平。
如今,压力大,并因此焦虑、失眠的人有很多。而且多数患者还会伴随胸闷、心慌、头晕、烦躁、周身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女性朋友可能还会有月经紊乱、痛经等妇科问题,检查一般提示无器质性病变。针对这类疾病者,都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或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很多人认为“中医慢,西医快”;也有人认为西医的部分治疗过于伤身,中医治疗更保守、安全。事实上,这两种想法都是有“偏见”的。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两种医学各自存在的优势及不足,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疗法,不要被所谓的“伪中医”、江湖骗子所误导。如今,医学界也在不断研究、努力,致力于在临床发挥这两种医学各自的优势,真正地把中医、西医结合起来,以求共同发展,让患者最大限度地受益。
责任编辑/陶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