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水平人才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6-24 02:48:01徐金云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广东省

徐金云

一、引言

当今世界发展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与科技也面临着创新不足等问题。广东省作为全国先行先试示范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领先的经济优势;具有创新要素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具有民营企业众多、产业人才丰富、营商环境较好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要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需要进一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良好营商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干事创业的人才创新聚居地。

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人才作为战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全方位打造人才高地的战略部署,新时代各种人才政策相继出炉,人才政策以创新为引领,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关键,掀起了大批量人才来广东创业的热潮。此外,广东省不管在开放程度还是经济活力都是屈指可数的省份,再加上相应的政策扶持,吸引大量人才踊跃一试,这为广东省人才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二、广东省高水平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我们深刻地意识到高科技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很容易受制于人,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发展的竞争力,产业转型就没有后劲。科技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人才是真正的生产力,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摒弃历史的偏见,实事求是,客观正确认清形势。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被人卡脖子的风险,基础研究、高端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的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理智分析。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但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少数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频频出现,国内像华为一样的科技企业被制裁的风险增加,大湾区经济体系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一个省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人才始终发挥着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广东省人才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始终坚持敢闯敢试、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要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才驱动、科技引领、创新协同,充分合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人力资源,注重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国际优质人才引进,重视人才政策。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广东省经济发展重心要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要从追求“规模”转向优化“结构”,要从注重劳动力、资源要素转向创新驱动引领,广东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导致对优秀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省纷纷出台各项人才举措,激烈争夺人才资源,广东省要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充分发挥大湾区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谋划、多措并举,把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人才引进来,推动大湾区形成各方面人才竞相迸发、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三、广东省高水平人才建设的优势

1.天然的区位优势和领先的经济优势

广东省地理位置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毗邻香港、澳门,外资、外商投资活跃,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是“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海陆空交通交错,高效便捷,坐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区位优势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先后回到祖国怀抱以后,广东、香港、澳门在经济往来,贸易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大湾区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其次是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实力雄厚。经济基础底子好,连续多年全国领先,现代化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城市和现代化产业集群优势比较明显,大湾区各城市间优势互补,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高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为人才高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创新要素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较高

高水平人才高地具有聚集性、创新性、国际化等特征。粤港澳三地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华南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拥有以华为、大疆、比亚迪、腾讯等为首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科研转化能力较强,产学研结合,科技人才便于聚集,创新要素整合性强且具有吸引力,拥有建设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的良好基础。

香港作为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其发展水平与纽约、伦敦相媲美,营商环境便于全球贸易畅通往来。澳门作为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多元文化自由交流。广东省是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世界各国的国际商贸文化交流、优势互补,已经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为人才建设提供平台支撑。

3.民营企业众多、产业人才丰富、营商环境较好

广东省商业氛围浓厚,产业链较为完备,民营企业发展较好。民营企业是吸引优秀人才的主阵地,是培养产业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大本营。广东省青年创业大学生和企业家较多,各种创业产业扶持政策到位,激活了企业家的人才意识和创新责任。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引进外国人才和人才优粤卡实施等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26项“一站式”政务服务,使人才到广东工作更加便利,生活更加有保障。各级政府结合本地重点产业,启动了人才引育专项计划,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科技型、产业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促进了人才与产业无缝对接。

广东省政府紧扣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打造人才友好城市,树牢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企业家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为全国乃至世界优秀人才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各种福利保障,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之城,在全省建设青年大学生就业实践、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奖励人才引进,筹建人才安居房、创业绿色通道,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营造优良的生活就业环境,尊重爱护企业家,大力保护弘扬企业家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壮大科技创新团队、产业工匠队伍,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务保障。

四、广东省高水平人才建设的路径

1.坚持党对人才建设的统筹领导

人才建设离不开党的统领,领悟“党管人才原则”,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补齐我国科技发展的短板;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优先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重点突破被西方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培育医疗健康、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人才,努力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真心爱国、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队伍。

党管人才,也要爱护人才,尊重人才,集聚人才。不断完善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帮助人才成才,鼓励人才爱岗敬业、立志为中国的发展尽一份力,引导他们肩负在新时代背景下所承担的科技使命。继续发扬革命前辈的科研精神,认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密切联系,只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才能更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做一个心有理想、行有担当且政治立场强的人。坚持政治引领,要培养大批科研巨匠、卓越工程师、人文大师,塑造人文情怀、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突出技术创新能力、攻克科研难题,实现高校和企业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各领域人才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移。

2.完善人才建设发展体制机制

自2016年以来,相继印发与人才建设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等文件,文件中均提及给人才放权、为人才松绑。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的过程中,也提出在广东省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开发人才体制机制综合试点。由此看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实验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等方面,从改革文件、指导意见的完善,都表明了党中央以人才为中心,立志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所遇障碍的决心。

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建立健全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形成各方面人才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不拘一格造就人才,从基础学科研究理论人才到高端科技研发转化人才,从跨学科研究人才到专业技能人才,从国际视野人才到本土乡土人才,从自然科学人才到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从音乐文学艺术人才到体育技艺人才,要兼容并蓄、发挥其所长,让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才都有实现自我的机遇,进而成为社会发展的优势。要修改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创新评估、多元一体、价值引领为导向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做到以人为本,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人才放权,建立信任爱护人才,尊重包容人才的制度保障,让人才在创新方面更有积极性。

由齐抓共管到逐渐放权,比如给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方面有更大的决定权,在经费方面有较多的支配权、在资源调度方面也有一定的话语权,对国家前景起关键作用的急需人才,更要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改变论资排辈的劣弊之风,评价尺度要科学多元,不可标准过于单一,评价全过程不可一刀切,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互相信任的人才机制,要有宽松的创新氛围,建立容错机制,科学研究允许失败,鼓励科研人才要目光长远,为未来布局。各单位要为各方面人才搭建安心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尊重知识和创新的收益分配机制,能留住人才,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推动创新。

3.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

良禽择木而栖。好的环境会自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让人才在合适的土壤上茁壮成长。不良的环境会扼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自由生长的空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参天大树需要有肥沃的土壤。人才需要有自由宽松、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完善的教育科技制度配套,有尊重保护创新的人文社会环境,有政府的制度资金的保障,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科技、兼容并蓄、尊重人才、宽容差异、尊重劳动、保护个性、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尽力优化让人才有专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环境,人才表彰制度完善且公平,此外还需对典型的先进人才进行宣传,重点奖励科技研发和先进工作者,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要通过实行人财物的倾斜培育人才、留住人才,赋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最大空间。要通过创新认定等机制开辟更多的引进渠道。要逐步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薪酬体系,让高科技人才拿高薪,物资上无后顾之忧,精神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要以合理举措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做好引进和培养的工作,把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新风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五、结语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火车头,人才建设需要走在全国前列。深刻研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人才建设的重要指示,利用好粤港澳协同发展的优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改革再深化、开放更扩大,要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创新驱动早日实现。逐步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平台,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发挥全国经济领头羊的作用,形成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稳步向前。

如果想在国际竞争力中更有话语权,就需要加强教育、科技、创新三者联动,产业、科技、研发协同发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共建人才合作发展平台。高水平人才的发展和建设还需进一步探索,人才创新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改革,优化人才创新环境是基础,出台一系列更加便利化的人才政策措施是关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保障。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励志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赵明仁,柏思琪,王晓芳.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制度体系建构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

朱小焱,林腾,曹艺凡.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高教论坛,2023(06).

黄小彪,胡诗敏,刘玉华.创新机制集聚海外人才助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产业创新研究,2022(04).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广东省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 08:10:20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2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6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房地产导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40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1万亿美元——广东省预计2013年GDP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1:35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