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2024-06-24 13:14:53董瑞雪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4年6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董瑞雪

摘 要:本文针对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难点,如制度建设滞后、执行力度不足、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加大执行力度、构建有效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通过优化内部控制,推动管理提升,防范化解风险,民营企业方能实现规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民营企业中,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难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当前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制度建设上投入的资源有限。这一现象源于多方面因素:一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较短,管理经验相对不足;二是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对制度建设的需求没有大型企业那么迫切;三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决策效率优先于制度建设[1]。

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容易出现资金管理混乱、成本控制不力等问题[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员工的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无法有效运行,影响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在生产运营方面,缺乏标准化的流程和规范,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效率不高。

(二)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方面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一是制度的权威性及约束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员工的遵从意识较差;二是管理层对制度执行的监管不到位,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执行不力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运营的指导规范作用,影响了企业管理。

究其原因,许多民营企业过于强调人情化管理,制度面前讲人情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样的氛围下,即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其权威性也难以确立,执行力度大打折扣[3]。部分管理者缺乏制度意识,带头违反规定,为员工树立了不良榜样。久而久之,“有制度不执行、执行不严格、违规不问责”的现象在企业中蔓延开来。

受限于管理精力和专业能力,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难以对制度执行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控。内部控制的专职部门人员配备不足,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开展不到位,使得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并纠正。即便被发现,违规者也可能因与管理层的私人关系而逃脱惩处,进一步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员工参与度不高等因素也影响了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部分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是花架子,与企业经营关系不大,执行与否影响不明显,缺乏推动制度落地的主动性和韧性。员工普遍认为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管理层的事,参与度不高,遵从的主动性不强[4]。种种主客观因素交织,致使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给民营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例如,采购中的违规操作导致采购成本过高,损害企业利益;生产管理中的随意性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客户投诉;销售回款不及时影响企业现金流,带来财务风险。从长远看,执行不力不仅影响了企业经营业绩,也损害了企业形象。

(三)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缺乏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就难以得到保障,其对企业运营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这一问题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民营企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表现之一是内部审计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许多民营企业尚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缺乏专职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无法常态化开展。即便设立了内审部门,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也难以保证,审计发现的问题难以得到管理层的重视,致使审计作用大打折扣。没有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控的监督就失去了重要抓手。

董事会是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层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督,是其应尽的职责。然而在许多民营企业中,董事会的构成缺乏独立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往往由同一人兼任,董事会沦为“一言堂”。外部董事比例较低,独立发声能力不足。董事会的运作流于形式,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5]。

监督机制不健全,给民营企业内控体系的运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使企业运营风险不断积聚。管理层缺乏合规意识,权力失去有效制衡,内部控制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难点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于一人或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这一特征源于民营企业的创业初期,由于规模小、人员精简,所有者通常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负责决策的执行。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不能及时调整就会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权力高度集中容易导致“家长式”管理。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所有者常凭借个人魅力通过直接领导的方式指挥企业运营,这种“人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效率,推动了企业的快速成长。但随着业务复杂程度的提升,过于依赖“家长式”管理会影响决策的执行规范。缺乏必要的决策程序制衡机制,领导者的个人好恶甚至情绪波动都可能左右企业的经营方向。

内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动力则源于企业上下对制度权威性的认同。在民营企业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领导者的言行举止往往凌驾于制度之上。领导者带头违反制度,为全体员工树立了不良榜样,就严重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屡见不鲜,内控制度沦为“花架子”。

(二)企业文化影响制度执行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会反作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如诚信正直、敬业进取等有助于营造重视合规、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二是消极乃至负面的文化,如人情凌驾于制度之上,缺乏担当等则可能削弱内控制度执行力。

民营企业的忠诚文化过度发展,导致员工独立性不足,也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创业初期,企业面临生存压力,需要员工绝对服从领导、愿意付出加倍努力。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的盲从可能导致其不愿对领导的决策提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

短期利益文化使得企业规避风险的意识淡薄,偏离内控制度设计的初衷。受发展历程的影响,部分民营企业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管控。管理者为追求业绩会放松内控的标准,牺牲规范性。内部控制被架空,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三)缺乏专业的内控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缺乏专业人才首先体现在民营企业对内控工作的认知不足。长期以来,许多民营企业将内控等同于防范职工盗窃行为,而忽视了其在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意义。相较于业务部门的扩张,内控部门的建设往往滞后。内控人员编制少、地位低,难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许多民营企业的内控工作人员并非科班出身,对内控理论知之甚少,掌握的主要是一些实务操作技能。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其工作更多停留在查账、看单、找错的阶段,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当企业面临复杂风险时内控人员难以及时识别风险、评估影响、提出对策,内控工作的前瞻性不足。

内控人才的专业化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上升空间有限是人才匮乏的深层次原因。当前社会上尚未形成内控人才的培养体系,高校相关专业设置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在民营企业内部内控人员晋升通道狭窄,很少有人能走上决策管理层。在缺乏良好发展前景的情况下优秀人才很难安心从事内控工作,人员频繁流动也影响了工作的连贯性。

三、优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就需要从体系构建的高度来审视内控工作,而非就事论事、头痛医头。内控体系应覆盖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唯有做到全面系统,用制度织就防火墙才能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构建全面的内控制度体系,首要任务是健全内控组织架构。组织是制度的载体,没有健全的组织做保障,再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到实处。民营企业应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负责内控制度的统筹协调。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部门在内控工作中的职责权限,理顺相互关系,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有机统一的架构。

内控体系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落地的关键在于可操作性。在制度设计时应立足企业实际,突出针对性。要深入业务一线,了解各环节的风险特征及管控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来制定和完善内控制度,避免拿来主义。既要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又要体现民营企业灵活务实的特点。

健全的内控制度体系,应涵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等各个阶段。事前预防重在完善岗位及权限划分,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制衡机制。严格授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将风险关口前移。事中控制重在强化过程监管,嵌入业务流程,及时纠正偏差。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关键环节的实时预警。事后监督重在严格责任追究以问责倒逼内控落实。

(二)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加强内控、狠抓落实的重要意义。一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内控工作,将其视为提升管理、防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而非应付检查的权宜之计。二是突出强调内控工作的系统性、常态性,树立“内控无小事”的理念,防止畸轻畸重、避重就轻。管理层要带头学习内控知识,增强内控意识,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内控工作的重视,形成头雁效应。

要靠制度管人管事,但更要靠制度管权管心。要严格落实内控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内控工作中的权限边界,做到责权统一、奖惩分明。将内控要求嵌入绩效考核体系,突出强调过程管控和结果评价并重,对内控工作实施全过程、动态化考核,督促各责任主体切实担负起内控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工作问责机制,对工作不力、监管缺失导致内控失效的要严肃追责,对推动内控工作卓有成效的要大力褒奖、强化激励,用制度的高压态势推动内控要求落地生根。

保障制度执行到位需要规范的流程。要梳理优化内控工作流程,将内控要求融入业务流程之中,做到内控与业务相融相促。用流程图、工作手册等形式将内控要求可视化、标准化,为员工提供可感可知、易学易用的操作指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内控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内控流程的智能化监测,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健全的内控工作流程可为制度落实提供可循的路径及可依的准绳。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内审工作的价值,将其作为管控风险的法宝而非可有可无的花瓶。成立独立的内审部门,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赋予其充分的职权和地位为内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制定科学规范的内审工作规程明确内审的对象、内容、程序、方法等,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通过内审工作对企业的执行情况全面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并提出整改完善的意见建议,促进企业不断优化完善内控体系。

民营企业要进一步规范董事会的构成,吸收外部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促进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明确董事会在内控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将内控监督作为董事会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听取汇报、审议议案、实地调研等方式,加强对内控工作的指导监督。建立健全董事问责机制,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内控监督职责的董事要严肃追究其责任,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通过董事会推动企业内控工作规范化。

结语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保障民营企业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民营企业要立足自身特点,推动制度创新,强化执行力度,健全监督机制,将内控理念、方法、工具落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由被动内控向主动内控的蜕变。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民营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玲.风险管理视域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08):112-114.

[2]杨海山.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21(19):82-83.

[3]徐佳.浅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78-79.

[4]刘建军.建立健全民营服装企业内控体系的思考[J].财经界,2014(35):101.

[5]杨文秀.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J].财经界,2014(18):143.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8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24:44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20:01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6:45
加强制度建设开创海事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05:09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3:56:3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08:22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