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沙龙
有了文明,人们就需要管理国家;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把管理国家的规则记录下来。于是,人类编写了法律。
讲到法律,要讲两河流域,因为这里有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有4130行,刻在一个两米多高的黑色石柱上。这些法律条文非常重要,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的很多条文制定得合情合理。
比如有这样一个条款:“如果两条船在河流相撞,逆流而上的船应该赔偿顺流而下的船。”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交通法规?两辆车相撞,逆行的那辆车负责赔偿。
《汉谟拉比法典》还特别重视合同契约。这方面的规定非常详细,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比如说,它有这样的条款: “如果小商贩从商人那里借到一笔钱,因为经营不善损失了,那他依旧要按契约偿还这笔债务。
“如果小商贩从商人那里借到一笔钱,因为遭遇强盗而损失了,那他不需要偿还这笔债务。”
我们不知道这里的“小商贩”和“商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是有件事值得注意。现代人签订合同的时候,经常会有豁免条款,一旦遇到地震、战争这样的飞来横祸,大家就说这属于“不可抗力”,合同可能自动作废。在3700多年前,《汉谟拉比法典》就已经有这个意识,碰到强盗属于“不可抗力”,要和正常情况区分开。这种观念是相当超前的。
但是,《汉谟拉比法典》也有很原始的地方。
比如它崇尚“同态复仇”。所谓同态复仇,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给别人什么样的伤害,就受什么样的惩罚。猛一看,这个想法好像挺合理,但真正执行起来,会是相当可怕的事情。
比如建筑师盖房子。这个房子塌了,把房主人压死了,该怎么办?现代法律会说:“赔钱,坐牢。”可古巴比伦人认为:我们应该同态复仇。既然建筑师盖的房子把人家压死了,那就该找块石头,把建筑师也压死。《汉谟拉比法典》就是这么规定的。
那如果房子倒塌,压死的不是房主,而是房主的儿子呢? 在咱们看来,这有什么区别呢,肯定还是建筑师偿命啊。
但是《汉谟拉比法典》认为,应该“同态复仇”,既然房屋压死了房主的儿子,那就该把建筑师的儿子杀死偿命。建筑师本人倒没事,因为杀死他,就不“同态”了。
《汉谟拉比法典》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平等。
我们现在都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汉谟拉比法典》认为,人和人是不平等的。男人和女人不平等,父亲和儿子不平等,而自由人和奴隶尤其不平等。自由人打自由人一嘴巴,只需要赔钱;奴隶打自由人一嘴巴,就得被割掉耳朵。自由人弄瞎另一个自由人的眼睛,那他的眼睛也要被弄瞎;但是如果自由人弄瞎一个奴隶的眼睛,他只需要赔偿这个奴隶身价的一半。
这部法典虽然制定了好多条法律,可是具体怎么执行呢?换句话说,来了一个案子,法官如何审理呢?
我们都在电视上见过中国古代怎么审案子,多是打板子、要口供、画押之类的。汉谟拉比的法官跟中国县官差不多。其实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是这么审案子。不招供?不管是用棍子还是用鞭子,先打一顿再说。我们可能会觉得太粗暴了,法官的脾气咋这么大呢?其实倒不是法官脾气大,而是因为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没有哪个犯罪嫌疑人会随便招供:“××就是我杀的,咋地?”当然,按照现代人的想法,这就应该调查呀,搜集证据,发挥聪明才智呀。福尔摩斯不就是这么破案的吗?柯南不也是这么破案的吗?
可是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成本。
现代法律精神强调“无罪推定”,如果找不到充分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就得放了他。这个想法当然很好,但是真操作起来,要花费大量时间,耗费大量金钱,有时候还要动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古代社会没有这么多资源。可是案子总要有个结论吧?总不能张三被杀了,按照“无罪推定”的原则,没查出凶手;李四被杀了,也没查出凶手。那所有的坏蛋都会跑出来杀人。
怎么办呢?最简单也最便宜的办法,就是先把犯罪嫌疑人狠狠打一顿。大多数古代社会都选择了这种办法。并不是因为古代人比我们笨,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不同。很多事情不仅是观念的问题,也是技术成本的问题。
当然,打一顿也未必能解决问题,犯罪嫌疑人就是不认罪,怎么办呢?《汉谟拉比法典》有一条规定:可以把犯罪嫌疑人扔到河里,让河神来审判。如果他淹死了,说明他有罪;如果没淹死,说明他是清白的。
这听上去真是太荒唐了。但是在一个迷信的社会里,人们可能真会相信神的裁决。只要大家都相信,这种判决就可以吓住他们,让他们不敢干坏事。当然,好人可能会淹死,坏人可能会漏网。可对汉谟拉比大王来说,真相如何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震慑住大家就行了,反正被淹死的又不是他。
对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寻求公正,而是维持秩序。要是能很便宜地维持秩序,那就更好了。
对此,我们也许会觉得泄气。但是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个伟大的进步。它给社会提供了一个标准,明确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这样一来,大家才有安全感。正是从这样的起点出发,人类才最终走向法治社会。
所以,两河流域那些国王大多被我们遗忘了,汉谟拉比的名字却流传下来。在历史上,一部法典可以比一个王朝更加醒目。
(摘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