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庭与锁国

2024-06-24 01:38:47丁昶
领导文萃 2024年11期
关键词:海禁势力蒙古

丁昶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对外战略是什么?是海禁吗?不是,是北伐。《明史》280多万字,其中提到海禁的文字一共只有7处,但是关于北伐的叙述却连篇累牍。他先后8次组织北伐,远征蒙古,还把自己的9个儿子封为塞王,分段镇守北部边疆。

明成祖永乐大帝一生最重要的对外战略是什么?是下西洋吗?不是,是北伐。出洋之事,不过是委托给郑和在江南自行办理,他则迁都北京,践行“天子守边”。永乐大帝一生“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最后死在北伐的征途上。

通常认为明朝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其实它与汉、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可是蒙古政权却始终没有被消灭,他们只不过是退回了蒙古高原,史称北元,后分裂为鞑靼、瓦剌。明朝和北元,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划阴山山脉而治的“南北朝”。在明朝人眼里,整个世界基本上就只有两股势力。那么很自然地,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就是明朝和北元之间的矛盾。

明朝初年,对北元实行的是“犁庭”政策。所谓犁庭,就是要把对方的势力连根拔起、彻底扫除。传说罗马击败迦太基之后,用海盐把迦太基人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但问题是犁庭只对定居民族有杀伤力,而北元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所以虽然明军多次攻破、毁灭蒙古王庭的所在地,但是终究不能令其屈服。

明朝北伐是不是全无效果呢?那倒也不至于。游牧民族的产生方式是逐水草而居,需要人口分散放牧。连年征战,使蒙古人一直保持在战备状态。几万户人一直生活在一起,牲畜的饲养和繁殖都受到制约。所以在明初北伐高峰期,北元的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权力斗争激化,政权更替非常频繁。

问题是,明朝北伐必须深入不毛之地,远离后勤补给。为了保证胜算,明朝一方的动员人数必须远大于北元。所以这场消耗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明朝并不能占得很大优势。

明成祖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变了策略,对北元实施贸易战,也就是“锁国”政策。许多人一听“锁国”二字,便以为是明朝要搞自我封闭,实则大谬。“锁国”的意思是断绝往来,这完全是一个中性词,效果取决于你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你在世界上占主流,那么锁国就是你锁别人;如果别人在世界上占主流,那时候锁国才是锁自己。

明朝和北元,谁是主流?这是不言自明的。蒙古高原物产稀少,粮食、布帛、铜铁、工具都很缺乏。明朝人的禁运措施十分严格,蒙古人想要买一口铁锅都不行,怕他们拿去熔化了做兵器。不过明朝人搞制裁也讲究“人性化”,如果确实是拿去烧菜,把锅用坏了,那么只要把旧锅交还,就可以买一口新的,维持“控锅限额”不变即可。

在如此严厉的经济封锁之下,北元的经济奄奄一息,国力空虚脆弱,早已失去了成吉思汗当年的雄风,实在被穷困、饥寒逼急了,才会进犯明朝边境,其所求也不过是贸易通商而已。

1449年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北元俘虏。北元本来想把他当成人质,好吃好喝地供养着,借以要挟明朝开放贸易,不料明朝很快就扶持了新帝即位。这下北元急了,宣称“如欲迎上皇,就奉还京。若不讲和,我三家尽起人马来围大都,彼时毋悔”。

居然以战争来威胁对方,要求对方接回人质讲和。可见此时的北元,一心只求开通贸易,已经到了口不择言的程度了。得到明朝开放贸易的承诺后,当时蒙古的最高统治者“也先太师”大喜过望,亲自护送明英宗回到北京。

即使有限地开放了贸易,明朝仍然利用贸易作为武器,分化打击蒙古各部。比如在15世纪初,也先部崛起,明朝就向与之敌对的阿鲁台部开放边境贸易。把阿鲁台部扶持起来,打败了卫拉特部之后,明朝又转而与后者贸易,阿鲁台部则随之陷入困境。

明朝还经常任意中断贸易。1546年,蒙古俺答汗派使者到明朝求贡不下数十次,均被拒绝。明朝官员上书称“敌恳恳求贡,去而复来……正当羁縻,使无扰”,可是明朝皇帝充耳不闻,还纵容边吏多次杀死其使者。在此情况下,俺答汗在六月举兵入侵,八月就杀到北京城下。这时他又主动宣布:“予我市,通我贡,即解围。”和议退兵之后的第二年,他又对交战之事深感后悔,特意以“黑头白马一匹、白骆驼七峰、骟马三千匹”献于明朝,并且请自“外塞称臣”,可谓谦恭至极。

在明朝看来,“锁国”政策无疑是成功的。依靠这个政策,明朝在很大程度上“驯服”了自己的主要战略对手。而东南方向的海禁,则可以视为这个政策的配合和延伸。

锁别人,而不是锁自己

从延伸的角度说,海禁就是要把对北元实施锁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对其他战略对手的压制上。比如日本,普遍实施海禁与偶尔开放朝贡相结合,相当于胡萝卜加大棒,是明朝对日制约的两大手段。从实际效果看,明朝基本上能够做到不兴兵戈,而令日本恭敬称臣。

此外,还有一些战术层面的原因导致海禁。比如说沿海的方国珍、陈友定等势力,打着“誓死报元”的旗号,行走私海盗之事。他们就像游牧民族一样,打不着,跑得快。对这种势力,实行“犁庭”政策是非常困难的,只能以“锁国”应对。清朝取代明朝之后,又出现了郑成功等“反清复明”势力,于是这又成了“锁国”政策的推力之一。

人们回看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常常觉得愚不可及。但这只是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真实形状,知道了传统意义上的“天下”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我们不妨“回溯测试”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南北美洲等新大陆,明朝确实已经占据了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人口和技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开放可能带来危险,“犁庭扫穴”则又得不偿失,那么“闭关锁国”何尝不是一项合理的选择。坚壁清野,画地为牢,让对手自生自灭。

(摘自《文明、资本与投资》)

猜你喜欢
海禁势力蒙古
UP!00后新势力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25:47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明清“海禁”政策及其教学策略
读天下(2017年14期)2018-03-22 11:43:18
全球史视野下明朝“海禁”政策的再思考*——由2017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1题说起
批评新势力 桫椤
雨花(2017年18期)2017-12-18 02:29:30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雨花(2017年18期)2017-12-18 02:29:29
蒙古香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冬日“水润”新势力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51:27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