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霁云
布鲁诺·巴贝(1941—2020),法国摄影家,出生于摩洛哥。16岁学开飞机和跳伞,25岁成为玛格南摄影师。半个世纪以来,布鲁诺·巴贝在世界各地拍照,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镜头朴实、精致、仁慈,保留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珍贵记忆。
1960年代,彩色印刷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布鲁诺·巴贝已经率先开始彩色摄影实践,成为彩色摄影的重要先锋。这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了不起的创举,在玛格南的摄影师里,当时除了彩色摄影先驱恩斯特·哈斯,其他人全部都是黑白摄影。
北京街头,中国,1980年
1961到1964年间,布鲁诺·巴贝选择意大利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拍摄地。他把那里的民众当作一个微型“戏剧世界”中的角色来看待,尝试捕捉这个国家的内在精神。那些摄影作品后来被出版成书——《意大利人》,成为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人生活和时代的见证。
谈到自己对摄影的认识,布鲁诺·巴贝坦言,自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们的影响颇深,如费德里科·费里尼、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等。这些电影大师早期的彩色电影作品如《放大》《爱情神话》等也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
摩洛哥,1997年
亚马孙河,巴西贝伦市,1966年
1968年,布鲁诺·巴贝成为玛格南正式会员,并于同年记录了法国巴黎学生运动——“五月风暴”。此后的几十年,布鲁诺·巴贝游历五大洲,经历多次军事冲突,见证了尼日利亚、越南、中东、孟加拉、柬埔寨、北爱尔兰、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战争。
最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他随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中国,此后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生,他来中国拍摄20多次,尤其1973年和1980年的两次拍摄,他在北京、上海、重庆、新疆、广西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彩色照片,先后出版了摄影集《中国》《中国的颜色》等。
学生们向警察投掷弹丸,法国巴黎,1968年
五月革命,法国巴黎,1968年
法国巴黎,1968年
越南街头,1972年
海湾战争中燃烧的大布尔干油田,科威特,1991年
乐山大佛的脚趾,四川乐山,1980年
一家人,意大利西西里地区巴勒莫城镇,1963年
受难周朝圣的人群,波兰,1981年
穆利伊斯梅尔陵墓,摩洛哥,1985年
小学生准备在天安门广场欢迎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中国北京,1973年
庆祝鞍钢投产宣传画,中国上海,1973年
戴着红领巾的儿童,中国,1980年
如果说,罗伯特·卡帕以事件为生命,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瞬间为伦理;那么,布鲁诺·巴贝似乎懒于赴历史之约,反而勤于觅日常之态。作为第一位使用彩色胶卷拍摄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他在中国各地的拍摄像是一场“懵懂的邂逅”,而镜头里全然是“精致的仁慈”。他不懂中文,却出乎意外地让时代标语或街头布告与人物的神情、姿态构成了隐忍而强烈的内在张力;在中国民众好奇的瞳孔聚焦下,布鲁诺·巴贝的镜头语言捕捉着宁静的质朴和闲适的日常。他的这些摄影作品,一方面显现出历史记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显示出胶片艺术的魅力。在数码时代,这种精致、朴素的彩色摄影已很难见到。
几十年来,布鲁诺·巴贝游历五大洲,亲历数不清的军事冲突,却一直排斥“战地摄影师”的称号。“在我看来,摄影是传递真相的有力武器。但我不是别人眼中的‘战地摄影师,我为玛格南图片社工作,就像我个人拍摄的关于中国或意大利的摄影那样。当有一项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见证历史。比如1968年的时候,我在巴黎拍摄了‘五月风暴,对于历史档案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并不从属于在全世界游走的战地摄影师行列之内,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布鲁诺·巴贝,无疑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果敢冒险家,却又远不止于此。他浸浴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河流,用敏锐的眼光去记录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捕捉国家的灵魂。有人这样形容他:“他似乎有一种天才的直觉,这种直觉指引他领先世人一步,在最合适的时间站到最合适的地方。”